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唐峰 《大众科技》2012,(7):267-271
生物质产业是指利用再生或循环的有机物质,包括农作物、树木和其它植物及其残体、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和水面种植能源植物为原料,通过工业性加工转化,进行生物产品、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生产的一种产业.文章主要介绍生物质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广西生物质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生物质资源分布的分散性,决定了分布式是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天然方式,我国目前生物质分布式能源发展已初露峥嵘,随着技术改进及一系列示范项目的落地,生物质分布式能源将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4,(6):73-73
<正>本刊讯近日,生物质能源产业化推进会在青岛召开。科技部农村司刘晖副司长、中科院科发局冯仁国副局长、青岛市科技局盖健巡视员等有关领导,以及来自生物质能源研发领域的30余名专家和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青岛能源所彭辉副所长主持会议。会上,刘晖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生物质能源生产是战略性新兴产  相似文献   

4.
基于结构方程的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外部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产业链演化过程,引入PEST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链的外部驱动力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现阶段产业政策和行业技术是影响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扩展的主要驱动力,区域环境负荷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链的扩展产生正向影响,产业需求的拉动效应还未突显。在深入分析林木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外部驱动力的基础上,为如何促进该产业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生物质能源已成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理想途径之一.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历史的发展机遇.本文根据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的现实条件,阐述了开发和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战略意义,分析了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潜力和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对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加速发展提出了思考对策.  相似文献   

6.
林业生物质能源是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林业生物质能源模式促进其更好、更快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产业效益是最终目标。文章结合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现状,做出可行性的假设以及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障碍做出探究。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能源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世界第四大能源消费品,在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研究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利用生物质能源,创新的解决生物质能源在农村应用过程q-存在的问题,生物质能源势必能解决现阶段我国农村的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能源发展及海洋生物质能源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源是当前能源领域的一个热点,但其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与当前的高油价密切相关的,存在与人争粮,威胁粮食安全等严重制约因素,而巨大的海洋生物质资源宝库,可望成为稳定提供生物质能源原料的有效途径。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生物能源发展状况,并对海洋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根据天津市生物质能的资源特点,并结合天津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具体要求,首先深刻剖析了天津市发展生物质能资源及相关产业的重大意义,进而通过IEF和EEF分析法分析了影响天津市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的内外部影响因素,最后通过SWOT分析和QSPM判断矩阵确定出了天津市生物质能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安徽省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分析以及对所采集的企业数据的经济分析,探讨目前安徽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谢刚  唐津平  吴伟  黄芳毅 《大众科技》2014,(2):136-137,145
文章简要分析国内外生态水泥绿色制造技术发展背景,研究水泥产业特点以及广西水泥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共性需求,根据广西水泥企业生产模式、特点及产业应用要求,筛选、集成系列的水泥绿色制成技术,2011年、2012年以广西水泥产业的重点区域、重点或典型企业为优先,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在22家水泥企业开展生态水泥绿色制成共性技术的集成与产业应用,使广西水泥产业不但提升了绿色制成技术的工艺、装备等技术水平,还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的形势和技术需求,总结了通过顶层设计、平台支撑、科技引领、宣传培训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在科技支撑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十二五”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秦艳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217-221
国家支持西部地区通过市场实现优势资源转化,并以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及能耗下降15%左右作为最终目标。但是,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分布及产业发展方式各不相同,要实现经济增速和能耗降低的双重目标并不容易。选取我国西北的宁夏与西南的广西进行能源消费足迹驱动因素对比分析,寻求基于资源禀赋的西部能源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4.
张兵兵  朱晶  全晓云 《科研管理》2017,38(12):41-48
本文首先通过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技术进步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解析。随后,运用DEA-Malmquist方法获取了中国37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并运用面板模型估计方法,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CO_2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对全行业层面,技术进步有利于CO_2排放强度的降低;fdi规模的扩大也会降低CO_2排放强度,行业层面"污染天堂"假说并不成立;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均会导致CO_2排放强度的上升;针对分行业层面,技术进步对CO_2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异质性;高能源效率行业的技术进步有利于CO_2排放强度的降低;低能源效率行业的技术进步则会导致CO_2排放强度的上升。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能源效率行业对初始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差异以及对已选择初始技术进步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5.
吴海琼 《大众科技》2012,(6):295-296,278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程度能反映和体现广西物流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分析广西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现状和物流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以企业资源整合网络为基础,提出广西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扩张性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能源“双控”目标里,广东省单位GDP能耗到2025年需下降13.5%。在节能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广东省亟需挖掘能源强度下降潜力并找到能源强度下降可行的科技路径。本文首先概述广东省能源利用情况并对广东能源强度水平进行分析;其次,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内部优化和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出发,分析省能源强度下降潜力;最后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行业节能改造和新兴能源产业技术创新三方面,给出“十四五”时期广东能源强度下降的科技路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将是广东省能源强度下降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3年间上海市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上海市工业能源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并测算工业33个行业的技术效率。结果表明,资本要素与能源生产力正相关,而能源投入和碳排放量与能源生产力负相关,且上海市工业领域存在轻微的劳动力过剩情况;总体上,上海市工业领域在2000—2013年间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1,相对于生产前沿面来说,还有19%的改善空间;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整体较高,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无效率程度极高,生产点严重滞后于最优产出。  相似文献   

18.
广西省来宾市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步入了工业化发展时期,工业成为来宾市经济发展主动力,但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产业技术需要不断更新,人才需求量大,需求专业类型多。面对多重发展机遇,来宾市需要教育先行,合理规划,优先发展区域教育,以振兴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库恩科学范式的思想,界定了产业技术范式内涵,刻画了产业技术范式变革过程中技术标准的作用机理。运用专利计量方法定量化描述了传统汽车技术体系形成到新能源汽车技术范式变革的过程,研究表明,传统汽车技术已经经历了完整的范式周期,新能源汽车处于范式发展期且新的技术体系正在形成,进而展示了汽车产业技术变革期技术标准从技术规范到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标准体系的演进路径,揭示了技术标准在汽车产业范式演进过程中的规范、桥梁和转化作用,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兰州市为例,根据超效率SBM模型原理,构建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5年为评价期间,首先利用Malmquist指数对产业效率进行动态分析及要素分解,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对30个省会城市(直辖市)进行区域比较。实证结果表明,兰州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整体呈现跨期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技术进步对其贡献最大,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未发挥相应作用,产业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结构有望优化;兰州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在全国居中等水平,为DEA非有效,在从业人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冗余,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城市自然生态建设等方面存在期望产出不足,而"三废"防治仍是城市节能环保产业效率改进的重点。最后,就实证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