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话说礼俗     
邵凤丽 《百科知识》2014,(18):45-46
正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概括,是寓礼于俗、以礼节俗的生活文化模式。"礼俗"一词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并历代传承,它的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涵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何谓礼俗礼俗既可以析解为"礼"与"俗"两个名词,同时也可以用作一个专有名词。从文字学角度看,《说文解字》中记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表示向神灵祈福的实践活动。王国维在《释礼》篇中提出"礼"字像是把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祭祀,表达对先祖的敬意。从这个意义上看,最初的"礼"字代表  相似文献   

2.
石华毕 《内江科技》2010,31(6):23-23,25
以跆拳道和武术共同之"礼"为研究,认为两者具有内涵的一致性,即礼让、谦让、谦退、恭敬。同时指出跆拳道在实践礼节具有细致,一以贯之的要求,而武术则是淡化与"敷衍"。本文认为两者的"礼"在现代社会就是通过武道的修炼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继而培养习练者的道德修为。  相似文献   

3.
华夏民族自古就极重丧俗,孔子曾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亚圣孟子则更强调送终丧礼的重要性,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故而在古人看来,不论生前富贵与否,其死后的丧礼一定要办得体面风光。可如此排场的丧葬用度,对于那些身无立锥之地的贫民,如何能够承担?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礼”是一个重要的范畴。礼具有规范性,以义务为本位,不完全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礼还具有从属性、等级性、单极性、模糊性等特征。礼还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以孝道、仁义、等级为支撑的礼,对法律起到了解的作用。由此原因,我认为,在中国古代,以礼为基础是很难建立起法治的。  相似文献   

5.
1918年5月2日曼殊大师圆寂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35岁。苏曼殊(1884~1918)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奇人,他半僧半俗,亦僧亦俗,有时是身穿袈裟的和尚,有时又是西服革履、风度翩翩的名士。他通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军礼     
朱筱新 《百科知识》2012,(18):53-54
正军礼,在中国古代社会是指与军事活动有关的典礼,属于礼仪制度的"五礼"之一。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概括了古代军礼的构成:"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即古代的军礼系由5种具体的礼组成,其中,大师之礼用于出兵征伐;大均之礼用于均土地、赋税;大田之礼用于田猎;大役之礼用于营建土木工程;大封之礼用于定疆域、分封土地。军礼中的大均、大田、大役、大封四礼似乎与军事活动无关,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但凡国内有重大的活动,诸如均田、征收赋税与押运、营建大型土木工程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中,“礼“是一个重要的范畴.礼具有规范性,以义务为本位,不完全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礼还具有从属性、等级性、单极性、模糊性等特征.礼还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其局限性也十分明显.以孝道、仁义、等级为支撑的礼,对法律起到了解的作用.由此原因,我认为,在中国古代,以礼为基础是很难建立起法治的.  相似文献   

8.
袁博 《科教文汇》2009,(11):237-237
元曲之所以无愧于"一代之文学"的美誉,就在于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人文精神;或者说,元代的人文精神找到了元曲这种最适宜的艺术寄托形式。这是诗词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我们很难得出结论,说唐诗、宋词、元曲之成就孰高孰低,诚如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为人轩轾。"诗庄、词媚、曲俗,曲之所以"俗",是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的,或是社会的长期动荡,或是严格的等级思想,或是广大的文人学者觉得没了尊严,"俗"成了他们排解郁闷的突破口,于是"俗"也成了一门艺术,不光在其内容更在其形式上。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直",一方面是作为治国从政的规范;另一方面是指个人的理想人格。"直"的两重含义可以用正直和率直来表达,前者更注重处事的"正",后者强调为人的"真",这两者中发自内心的"真"更为重要,但仍需"礼"来约束才能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盥洗礼作为周代传统礼仪,核心为除尘迎新之意。盥洗礼广泛运用于昏礼、丧礼、冠礼之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各不相同。而先秦礼书中对盥洗礼的记载只有只言片语且并未形成系统。通过整理和研究相关典籍,其主要内容包括:进盥、沃盥、盥卒受巾。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进行考察,当周人在行盥洗礼时,昏礼中展示的是男女的辞旧迎新和长幼尊卑之别,丧礼中表达的是对逝者敬意及对亡灵的古朴崇拜,冠礼中突出了成年及人生阶段的变换。  相似文献   

11.
张胜飞 《科教文汇》2009,(31):73-73
礼源于古代文化,也是一种礼仪文化。在“礼仪之邦”的中国,礼文化一直备受重视,在当前发展的中国“礼”依然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社会功能。“礼”在现在的教育中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礼”能加强小学生自身修养,对素质教育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章莉华 《科教文汇》2011,(29):23-23,29
文明礼仪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幼儿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对其个性、社会性及道德品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幼儿日常生活入手,采取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使幼儿从小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诗论》开篇即以诗乐功能和情志关系的论述拉开帷幕,正是基于对人性的发现,对《诗》文学秉性的发现,《孔子诗论》将志落实在了性情上。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性情的同时,诗论作者并没有放下礼,在重情倾向下并未偏离传统的礼本主张。  相似文献   

14.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12,(15):51-52
汉语"主"字有多义,其一为"神主"。所谓神主,又称木主、牌位,也即写有死者姓讳、身份、官职、封谥等供人们祭奠的灵牌。在传统文化的语境里,为故去的长辈制作灵牌的过程称"作主";而请人用朱笔补上灵牌上"主"字一点的仪式则称"点主"。"作主"、"点主"之俗流布广、影响大、讲究多,成为国人践行"慎终追远"孝道观的重要载体。"作主"之俗起源早据文献记述,作主之俗周代即已存在。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被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但是许多思想家高举“复礼”旗帜,使得礼学在孔子、孟子、荀子的大力发展下正式确立了地位。此后,礼学渗透到整个社会机体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渗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礼对汉族文化的形成有过巨大的影响并且礼在现代还有它存在的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孔子有关礼的阐述来分析先秦的礼学。  相似文献   

16.
麻勇 《金秋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17.
麻勇 《今日科苑》2010,(16):221-221
孔子不仅当“仁”不让,而且当“礼”不让。此文拟在分析论述了“礼”在孔子心目中的诸德的地位以及“礼”是“仁”的价值表现形式,也是实现“仁”的重要载体,并且进而阐明了孔子在诸多方面当“礼”不让。  相似文献   

18.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是国内首座国家级对台专题博物馆,是泉州市又一地标性建筑.其主体建筑吸收了闽台两岸建筑文化精华,独具特色,外观雄伟大气,慑人心魄.二楼的综合主题馆是整个博物馆陈列的灵魂和核心,按照地缘、血缘、法缘、商缘、文缘等五缘关系,分为"远古家园""血脉相亲""法缘相随""开发同功""文脉相承"、"诸神同祀"、"风俗相通"等七大部分.准确铨释了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礼同俗的历史本相.三楼的"乡土闽台"专题馆,对闽台关系作了形象化的阐述,也颇值一看.  相似文献   

19.
鲁中华 《科教文汇》2008,(26):107-107
一、流动儿童面临的社会教育问题 1.社会重视程度不高 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补充,社会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时间上来看,社会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最长的,人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礼会教育,因此,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和扩展,但就目前研究热点而言,流动儿童学校教育问题无疑受关注程度最高,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作为受关注程度次之的家庭教育,只有零星的一些文献涉及,而对流动儿童的礼会教育问题,无论是政府部门、教育机构还是礼会传媒,到目前为止,受关注程度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20.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儒家食礼也因之延续,历经各时代的承传而特显存在的价值,在当代仍显其活力,并以民间风俗,礼仪礼节等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规范行为、传承文化的作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本,和谐为境的人生仪礼;注重人伦、追求和睦的节庆食礼;中庸谦和,有序推进的交往之礼,以此所实现的是“食”与“礼”的互动,“食”与“文化”的互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