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2.
王厉 《科教文汇》2009,(19):250-251
本文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回目的翻译为例,对比了中英文化下翻译的方法、理论、风格的差异,揭示了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同时得出翻译理念以及译者风格的不同,同样可以产生出风格迥异但同样精彩的翻译作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探索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文化图式差异对翻译《红楼梦》中人名所造成的障碍,并考查译者如何调整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格赖斯提出了会话含意理论,认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合作原则;但在实际交际中,说话人常常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以产生某种会话含意。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理解原文中的会话含意,并把它传递给读者。通过分析《红楼梦》中一些对话的翻译,来解释译者是如何把原文中的会话含意传递给读者的。  相似文献   

5.
王蕊娜 《科教文汇》2012,(29):136-136,137
本文以王熙凤在第十六回合中的语言为分析蓝本,比较《红楼梦》两全译本的译者杨宪益和霍克斯处理王熙凤语言中的以四字格为基础的俗语翻译的异同,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分析两译本的优劣,探讨汉语四字格英译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田明莉 《中国科技纵横》2010,(16):169-169,179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两个《红楼梦》的完整英译本先后在北京、伦敦出版,译者分别是中国的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戴乃迭和英国的霍克斯先生。杨氏夫妇在翻译当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而霍氏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无论是《红楼梦》这三个字的翻译,还是对“红”字的处理,以及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词语的翻译,均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异化的翻译方法更有利于传播源语文化,而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翻译的译文则更容易被目的语的读者所接受。事实上,归化和异化并存于每一篇译文当中,没有绝对的归化和异化。所以我们应以客观,辨证的态度对待归化和异化,不应强调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由平冈龙城、幸田露伴共译的《国译汉文大成红楼梦》是《红楼梦》日译史上最早的一个前80回全译本。伊藤漱平的翻译版本为平凡社昭和33年(1958年)初次印刷的《中国古典文学全集第二十四卷》。两个译本都属于《红楼梦》比较早期的翻译,但是翻译方法和特点却不尽相同。本文旨在通过第三回贾宝玉出场的两套服饰的翻译,探究两个版本在古代服饰翻译上的特点,进而寻找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宋莹 《科教文汇》2012,(25):147-148
本文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互文性角度对《红楼梦》两译本进行文化翻译解读,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互文现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互文性在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蒹葭》以其优美明快的音韵,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诗经翻译的热点,译者的宠儿。原诗中的模糊语言更是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把握中国文化,深刻了解原诗意境。本文旨在比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名译者的《蒹葭》译本中的模糊语翻译,欣赏其优美的译文同时,探出中西思维差异乃是模糊语翻译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0.
模糊语翻译在《蒹葭》两英译本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霞 《科教文汇》2009,(21):253-253
《蒹葭》以其优美明快的音韵,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诗经翻译的热点,译者的宠儿。原诗中的模糊语言更是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把握中国文化,深刻了解原诗意境。本文旨在比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名译者的《蒹葭》译本中的模糊语翻译,欣赏其优美的译文同时,探出中西思维差异乃是模糊语翻译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11.
肖婷 《科教文汇》2009,(22):247-247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选择性地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的“适应和选择”为哲学理据,建构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观点。通过分析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中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语言维和文化维的适应,指出在翻译文化信息蕴涵丰富的作品时译者应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适应的翻译策略,以达到准确传达中国文化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简·爱》是女性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具有女性主义特色的作品,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的角度,试图对《简·爱》的两个中译本从语言表达和审美标准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所选的中译本译者分别为祝庆英(女)和吴钧燮(男)。译文的对比揭示出男女译者在操控语言和翻译策略选择上所体现出的译者主体性不同程度的发挥,旨在强调女性译者的女性主义特色,从而倡导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引入和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3.
韩菲  罗雷  苏曼 《科教文汇》2013,(28):133-134
互文性对文学文本翻译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在后现代文本理论中,《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在跨文本语际翻译中已进入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与他者文化相互对话、碰撞。本文从互文性的视角分析了《红楼梦》在跨文本语际翻译过程中的源语文化重建的必要性,及其和译入语文化的关系,突出其日益明显的文本交流性、开放性和全球性。  相似文献   

14.
何芳 《科教文汇》2012,(23):133-134
本文从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的核心概念出发,以《道德经》两英译本为例,将译者视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进行研究,旨在对中外译者英译《道德经》时的不同理解进行客观的、合理的梳理,并肯定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理论对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立云 《内江科技》2008,29(6):30-31
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现象存在可译性。本文从杨宪益的《红楼梦》英译本对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部分章节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译文,讨论了文化翻译中所使用的方法,阐述了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要从词语上入手,在整体上把握,传递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宋乔 《科教文汇》2013,(20):95-95,116
文化缺省的存在给译者带来诸多困难,译者在处理该问题时常会用到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补偿策略。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屡见不鲜。在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中,运用多种翻译补偿策略为译者提供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被公认为中华文学著作中的瑰宝。其诗词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隐寓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结局,丰富和渲染了作品的主题。"红诗"的翻译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翻译美学、微观语言学角度,对戴维·霍克斯和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咏月诗》其一的两种译文进行比较赏析,探讨《红楼梦》诗歌英译的美学价值,阐明在诗歌英译时要做到"音美"、"意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8.
王佳  穆志慧  宋秀云 《科教文汇》2010,(17):137-137,145
本文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以庞德的《华夏集》为个案详细论证了本文的观点——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侯晓菊  乔颖 《科学大众》2016,(4):128-129
Toury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翻译准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本文尝试以Toury的翻译准则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木兰辞》两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了解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翻译准则,并解释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不同翻译现象。本文通过对两译本的翻译准则研究,试图说明初步准则、首要准则及操作准则在译者具体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从语言到语言的转化过程和结果,其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文化差异的处理,从而达到双方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沟通.文化意识就是这些差异的代表之一,并能充分展现出本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当然,越是民族的东西在处理上难度就越大,但却可反映出译者的水平和功底.通过对《红楼梦》翻译中的意象处理的分析,揭示文化意象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对意象处理的方法,同时指出好的翻译并不在于绝对地归化或异化或直译或意译,而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双文化来进行综合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