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现状的分析,以湖北孝感为例,结合实际中存在问题,分析造成此种问题有住房政策性障碍、农民工收入水平低、住房供求错位等原因,提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措施。总结出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的特点规律,能为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障碍问题研究提供学术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余嘉 《大众科技》2013,(6):328-329,233
近年来随着住房保障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大量的住房保障档案资料。住房保障档案资料的急剧增加带来巨大管理任务十分重大。在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档案管理人员和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文章就如何管理好住房保障档案,提出了完善住房保障档案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区域人群的差异性需要多元化的住房保障方式,如何根据各地区的住房保障水平制定合适的住房保障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以江苏省67个县、区级行政为住房保障区划单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住房保障水平的2个主成分。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法得出4类住房保障区域,最后对得出的4个保障区域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为江苏省因地制宜地进行住房保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经济适用房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康 《科教文汇》2009,(13):175-176
我国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是国家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而推出的一项保障性质的住房改革重要举措。本文对我国近年来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和探讨,结合国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的经验,对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住房公积金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提出住房公积金发挥其住房保障作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住房公积金在住房保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特点的住房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介绍了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发挥住房保障作用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我西住房保障体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意见,以期让其真正发挥对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作用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房源少、资金缺口大、保障对象界定难、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加大融资力度,科学界定准入标准,健全监管制度,以便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有效实现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9.
《科研管理》2012,33(6)
住房保障已成为当前我国公共治理的突出问题,但系统全面的地方政府住房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尚未构建。从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基本理论出发,提出"目标——标杆"二维绩效评估思路,开发设计包括2个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8个三级指标的评估体系,给出指标赋值与计算方法,并进一步通过实例演示验证评估方法的科学可操作性。希冀从方法工具层面对推进我国住房保障工作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吴佳  邓旭晖 《科技广场》2012,(11):132-135
科学合理的城镇保障型住房政策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城镇保障型住房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镇保障型住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指出我国城镇保障型住房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求改进和完善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揭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居住状况(现实环境),综合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需求(理想环境),找出现实环境与理想环境之间的差距,以此明确我国新生代农民工住房政策构建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城乡一体化住房保障机制、多层次制定住房保障政策、将农民工居住空间纳入城市规划以及明确政府职责四个方面,建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住房政策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2.
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城市环境资源的供给不足与分布不均,加剧了环境对城市房价空间差异的影响。探索环境对房价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改善环境资源的空间配置,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略梳理了环境对房价影响涉及的几个理论视角,系统总结了环境对房价空间差异的正面、负面和综合性影响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研究作出初步的展望和思考。研究表明:国际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环境对房价的综合性影响,主要从水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污染和电磁污染等4个方面测度了环境对房价的负面效应;关注环境与住房的属性特征和环境景观可达性对房价的作用。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考察环境景观对房价的溢价效应;相关研究存在研究系统性不足,研究方法较单一,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建议未来关于环境对房价的效应研究需完善系统性的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上应该考虑数学模型与行为分析验证的结合;研究内容上重视人的“环境心理感受”及其在房价上的反馈,加强环境对房价低值区的影响研究,关注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城市房价空间差异及其环境影响分析,重视环境、住户、房价相结合的微观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市住房问题.各国住房问题的特点和程度有所不同,相应地,解决住房问题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也各有特色.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城市住房问题演变和住房政策变迁的回顾,基于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从城市住房问题的微现和宏观两个层面,探寻社会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规则"--市场与政府解决住房问题的边界,进而探讨中国城市住房问题求解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杜聪  王峤  刘修岩 《科研管理》2020,41(7):110-119
 较强的住房供给约束会带来城市房价激增,这会不会造成对创新要素的挤出,从而导致城市创新脚步放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文首先阐释了住房供给约束推高房价,从而挤出创新活动,并导致创新产业在未达到成熟之前过早分散化的理论机制;进而基于2006年-2013年中国地级市层面的工业行业创新指数数据,采用不可开发土地比例和国际钢材价格等外生冲击作为工具变量来识别住房供给约束对城市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供给约束通过推高房价会极大的挤出城市的创新活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一挤出效应背后的机制之一可能在于,较强的住房供给约束会导致创新产业在其创新活力尚未充分发挥之前,过早的被从多元化大城市挤出到专业化中小城市,即出现了创新活动的过早分散化现象。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本文从推动住房供给侧改革,实施差异化住宅用地供给策略和构建城市群协调创新网络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半对数特征价格模型,通过设置不同"参照区"对比分析,研究轨道交通运营前后不同时期对城区和郊区之间房价梯度的影响,并探讨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对城区和郊区之间房价梯度起到"缓冲器"作用。但在研究期内,轨道交通沿线的房价梯度呈现先加速扩大再加速缩小的倒"U"型结构。跨越城区和郊区之间的轨道交通对其沿线房价梯度的影响呈现三阶段变化:在轨道交通开通前的短期内(阶段一),市区房价上涨高于郊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房价梯度扩大加剧;在轨道交通运营后的短期内(阶段二),市区房价上涨低于郊区,但城区和郊区之间的房价梯度继续加剧上升;在阶段三,即轨道交通投入使用的长期,市区房价涨幅远小于郊区,城区和郊区之间的房价梯度停涨下降,轨道交通促进房价扁平化效应才显著体现。城区和郊区之间房价梯度的演化是由于两个市场对轨道交通的响应不同引起的。本研究深化了轨道交通对房价影响认识,可为北京市跨越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地铁沿线住宅开发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5~2012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以房屋竣工面积、利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控制变量,分析了城镇化对房价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正向影响房价,利率则与房价之间存在着显著负向关系;城乡收入差距在城镇化对房价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实行社区居家养老与中国的传统和国情国力比较符合,是适合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新方式。近几年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全国的样板。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  相似文献   

18.
城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是一种自然——人文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为性、开放性、复杂性、脆弱性等特点。通过对国内外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成果梳理,构建了城市生态宜居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富裕度、资源环境协调度、基础设施完善度、社会文明度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和34项三级指标构成,通过相应的计算方式来评估城市生态宜居质量。经研究得出未来生态宜居城市的框架:空间布局:亦城亦乡的空间结构;产业体系:生态产业;生活方式:低碳化。  相似文献   

19.
风险认知、抗险能力与农户宅基地退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新华  陆思璇 《资源科学》2018,40(4):698-706
农村宅基地退出对于提高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户作为宅基地退出主体,其风险认知与抗险能力将极大程度地影响宅基地退出实践。基于江苏和安徽的1094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相关性和差异性的多重实证检验,考察农户风险认知、抗险能力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同时探究不同特征群体的农户在抗险能力方面是否存在个体的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样本地区农户的风险认知、抗险能力对其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农户抗险能力与退出意愿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倒U形特征,即一旦抗险能力的财富效应大于宅基地退出改革成本效应,抗险能力便从总体上表现出了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抑制;另外,宅基地区位、宅基地利用类型、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差异会导致农户抗险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故此,农村宅基地退出改革政策须关注不同特征农户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并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改革风险认知的能力,同时健全农户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加快城乡统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以提高农户的抗险能力;在此基础上,针对宅基地的区位类型和利用类型,实施差别化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安排,诸如差别化的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