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我国1978—2011年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数据,在对粮食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估计的基础上,运用Akino和Hayami提出的技术变动福利效应模型考察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福利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整体福利的改善;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并没有促进农户福利的改善,消费者分享了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绝大多数福利,反映出技术进步导致经济剩余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配是非均衡的,技术进步的分配效应具有非均衡性。最后提出保障农户福利、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通过增加竞争者的模仿难度、防止农业踏车效应的产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苗珊珊 《科研管理》2019,40(9):85-95
突破传统经济学的中性技术进步假设,基于2000-2016年粮食产量、价格、生产要素价格等相关数据,采用技术进步福利效应模型从分配效应与产量效应视角实证分析粮食生产技术有偏演进的福利效应,探讨技术有偏演进---要素相对价格变化---农户福利变动这一链条的作用机制,试图揭示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偏演进对不同主体福利变动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偏演进有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改善,从2000年的658.77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2243.25亿元,但这种改善随时间推移达到拐点后呈逐渐递减趋势。经济剩余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以及采用不同生产要素的生产者之间的分配具有非均衡性,消费者与采用生化型技术的生产者获得了绝大多数剩余,采用机械型技术的生产者是遭受福利损失的主体。资本-劳动替代弹性的差异使得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有偏演进对三大主粮福利分配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粮食价格波动的农户福利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苗珊珊 《资源科学》2014,36(2):370-378
本文基于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数据,在对粮食供需弹性以及粮食收益率估计的基础上,运用Minot福利效应模型,对粮食价格波动中农户福利的变动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粮食价格波动的农户福利效应由两方面组成,包括农户作为净生产者的福利变动和其作为净消费者的福利变动。生产福利变动与粮食生产价格变动具有同向作用关系,粮食生产价格平均每提高10%,农户的短期生产福利将增加2.17%,长期生产福利增加2.19%;而消费福利变动与粮食销售价格变动具有负向作用关系,粮食销售价格平均每提高10%,短期消费福利减少1.44%,长期消费福利将减少1.34%。粮食价格变动引起农户收入与粮食消费支出变化的相对值决定农户总福利效应。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一结论的政策性含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1978-2011年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数据,在对粮食供需弹性以及粮食收益率估计的基础上,运用Minot福利效应模型,对粮食价格波动中农户福利的变动进行了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粮食价格波动的农户福利效应由两方面组成,包括农户作为净生产者的福利变动和其作为净消费者的福利变动。生产福利变动与粮食生产价格变动具有同向作用关系,粮食生产价格平均每提高10%,农户的短期生产福利将增加2.17%,长期生产福利增加2.19%;而消费福利变动与粮食销售价格变动具有负向作用关系,粮食销售价格平均每提高10%,短期消费福利减少1.44%,长期消费福利将减少1.34%。粮食价格变动引起农户收入与粮食消费支出变化的相对值决定农户总福利效应。最后本文分析了这一结论的政策性含义。  相似文献   

5.
1 入世对民族地区农业的挑战1 .1 传统种植业将受到较大冲击 ,农民收入可能出现大幅下降粮食这种资源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根本上来源于地租。土地面积越大地租的绝对值就越多。中国农村户均土地面积仅 0 .4hm2的细小规模农业 ,能够在粮食生产上得到的剩余本来就微乎其微 ,显然不能与美国平均数百公顷的大规模农场竞争 ,因为他们的农业剩余理论上可以比我们高数百倍。从现实情况看 ,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设施落后、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农业劳动者群体素质下降等原因 ,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不是逐年降低 ,而是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入世后在国内粮食价格受进口压力下降的情况下 ,民族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收入将会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农民收入是对农业剩余的分配 ,农业剩余分配也就是地租分配。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农区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仍然占 60 %以上。如果种植业受进口冲击 ,收益进一步下降 ,农民种地就只能继续亏损 ,农民收入可能出现大幅下降。总体上看 ,改革以来我国对农村进行的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成功的 ,但成功的背后付出的高昂的代价 ,也潜藏着许多问题。现在农村改革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 ,比如最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迟缓 ,增长源泉接近枯竭 ;现有...  相似文献   

6.
在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根本动力是获得贸易利益。贸易利益狭义上是指通过贸易带来的收入提高、产品丰富等福利;广义上指贸易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技术进步、就业增加及经济增长等动态收益。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及国际分工发展为脉络,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探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贸易利益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冠疫情余波未消、粮食进口国外约束趋紧,农村金融排斥、农业技术进步能否成为缓解中国粮食供给困境的重要变量?本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槛回归模型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答。研究发现:(1)农村金融排斥水平过高不仅会直接抑制粮食供给安全,还会通过农业技术进步间接影响粮食供给安全,即农业技术进步在农村金融排斥与粮食供给安全之间存在中介效应,并且该中介效应约占总效应的26.6%;(2)农业技术进步对粮食供给安全的影响存在非线性门槛特征,当农村金融排斥迈过门槛值0.679时,农业技术进步对粮食供给安全的促进作用趋弱。因此,我们应该多举措降低农村金融排斥水平、多手段提高农业技术进步效率,以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8.
引入索罗斯旺模型对宏观经济增长因素进行分析。假设经济中微观个体厂商的生产函数是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的,每个生产者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安排生产计划,每个消费者在每一期的消费支出占其当期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固定不变的。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得到了人均资本存量动态变化方程,由此得到索罗关键方程,并且发现索罗关键方程的根具有稳定性。在对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发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资本,劳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一、科技对粮食的贡献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一般用科学进步贡献率来定量地测定科技对粮食增长贡献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978~1996年的18年间,粮食增产诸因素中技术进步贡献率最大,占48%,其次为化肥贡献率占35%,其他物质投入贡献率占14%,劳动力贡献率5%,而气候条件的贡献率为-2%(即造成2%的减产作用)。在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中,技术进步的内容是广泛的、综合的,但起作用最大的是优良品种、栽培技术、植保技术、低产土壤改良技术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5项。  相似文献   

10.
郑永杰  齐中英 《科学学研究》2012,30(10):1518-1526
通过将不可再生资源引入生产函数,构建了一个中间产品种类扩张型的内生增长模型,系统地探讨了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贸易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推动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首先,通过对模型的市场均衡分析,给出了贸易开放、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平衡增长路径;其次,通过对平衡增长路径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以及在不同参数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分析,讨论了各变量以及经济参数变化对稳态增长率的影响机制,并给出了其经济学的解释。最后,利用我国资源型地区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为本文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经验支持。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扩大本地区的贸易开放程度,获取贸易利益,资源型地区能够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实现本地区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