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城市规模分布的基尼系数、综合指标体系、城镇非农人口指数和经济职能指数等对新疆绿洲城镇的时空动态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5年以来,新疆的城镇首位度始终处于增长态势,乌鲁木齐的首位度不断增长;其他城镇相对规模较小,城镇分布较为分散;中心城市极化作用明显;城镇化与区域一体化同步发展;北疆城镇的数量、规模和等级都高于其他区域,城镇分布的区域不平衡性明显;城镇的等级和规模与城镇综合经济实力呈正相关关系.自然地理格局、历史、经济发展基础、人口规模、交通指向和行政管理等因素是造成城镇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章深入分析了弱视群体的构成和形成原因,就如何构建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扶助体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指出,支撑体系的建立将使中国城镇弱势群体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对中国实现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并由此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梅州正处于城市化进程急剧上升的阶段,面对快速城镇化和城乡空间形态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剖析梅州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的现状,并基于历史和现实的考虑,从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城中村”的改制与改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三个方面探讨了梅州城镇空间形态结构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当今,在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调,人口爆炸,能源危机,资源枯竭,水土流失,耕地退化以及城市水灾严重,交通拥塞,住房紧张,城市病不断加重的条件下,人类正面临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区域城镇群体规划的大协调问题是这种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赤峰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收集赤峰市二手资料,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模式化、规律化的总结,高度凝练和抽象概括,以赤峰市为例分析了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论文从空间形态演进合理性角度论述赤峰市空间发展的范围,提出了赤峰城市空间发展的思路和建议,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规划的发展使得城镇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使得农村人口不断的融入城镇,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城镇的发展进程在不断加快。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形势下,需要做好资源的配置工作,这包括国土空间资源、能源资源等。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后,居民城镇的建设的进度大大加快了,城市文明的传播速度也加快了。这有利于实现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及以全面、均衡、协调为根本要求的科学发展观逐渐成为国家基本战略方针的背景下,都市圈空间组织作用开始由原来的行政等级联系向新的网络化关联互动发展.目前,太原都市圈的发展刚刚起步,原有的空间特征从无序生长到有序调控,正在发生着一些重要的根本性变化.在综合分析和模拟太原都市圈区域内城镇之间的要素流空间联系的基础上,采用选择性集聚扩散的规划方法初步构建了都市圈城镇节点网络,依据太原都市圈自身发展特色,对其空间整合模式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来自城镇贫困人口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庆芳 《百科知识》2000,(11):43-44
城镇贫困群体的贫困面有多大 全国城镇贫困人口估计约有三千万人,贫困面为8%左右。估算的依据是:至1998年底止,下岗职工失业者有877万人,登记失业人数571万人,二者共有1448万人,加上退休人员被拖欠退休金的约有60多万人,共计1500万人,按平均每户低收入家庭负担人口 2人计算,贫困人口为3000万人,如再加上民政系统救济的城镇孤老残幼约100多万人,城镇贫困人口共计为3100多万人左右,占城镇总人口为8%。另一测算根据是国家统计局城调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经济活力最足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十四五"期间,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面临着区域人口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人口流动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全球科技合作与科技博弈等诸多挑战。文章在对城市群人口布局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群人口功能布局的特征与问题,认为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必须同步提升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人口功能;提出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人口功能布局优化的基本方略,并针对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提出差异化、针对性的人口功能布局优化策略,以引领"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群形态向更高级、更健康的功能组织模式演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诱发因素及具象化表达非常复杂且呈混沌多元形态,风险点与风险导控在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均有分布。从三元空间信息观的视角出发,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致因因素在三元空间中进行解构,梳理群体极化风险耦合过程,有助于厘清群体极化形成规律,加深对群体极化风险的理解、风险传导机制和路径的把握以及风险演变规律的识别。[方法/过程]本文结合突发事件的特征,在三元空间信息观视域下解构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致因因素,并基于风险耦合分析了三元空间之间的定向耦合、物理空间中的非直接耦合、社会空间中的互感耦合、信息空间中的参量耦合。最后论述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群体极化风险形态的演化。[结果/结论]本文为群体极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拓展了群体极化研究的理论边界,将为群体极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网络舆情导控策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群体建筑集中分布规划中,在地下空间设计"城市窑洞"式绿色建筑,具有保温隔热效能。其中结构滞回模型设计是提高窑洞式城市地下空间的结构性能和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分析群体建筑窑洞式地下空间结构设计和承重性能,进行窑洞式城市地下空间整体式保温隔热建筑设计与试验,得到窑洞式城市地下空间结构滞回模型。试验和研究得出,采用该模型,设计得到的群体建筑集中窑洞式城市地下空间结构能有效保证恒温恒湿,冬暖夏凉,可以调节室内湿度,具有透气、不潮湿、不结露的特点,建筑室内湿度性能和隔热保温效果具有优势,在城市规划设计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高义  王辉  王培涛  孙晓宇  吕婷婷 《资源科学》2013,35(12):2517-2523
我国海岸带区域是台风、风暴潮、地震海啸和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的重灾区,精细空间分辨率的人口数据,能够有效服务海岸带灾害风险管理。本文基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OLS/DMSP 和NPP/VIIRS DNB 两种夜间灯光数据及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我国海岸带人口空间化方法与应用研究。利用建筑物与裸地增强指数法(EBBI)基于Landsat 卫星遥感影像提取了我国沿海区县建成区数据,作为人口分布的空间控制因素,以普查人口数与夜间灯光数据回归函数关系为依据,对人口进行空间化处理。反演得到了我国海岸带区县1km×1km和0.5km×0.5km两个空间尺度的人口格网数据。并利用福建省沿海乡镇人口数据对人口空间化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NPP/VIIRS DNB夜间灯光数据适用于人口空间化研究,且其反演精度整体优于基于DMSP/OLS传统夜间灯光数据反演的人口格网模型。通过本文实践,可以发现NPP/VIIRS DNB夜间灯光数据具有实现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外部空间是城市外在形式的主要载体,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外部空间内涵最为丰富的一部分,是当今城市设计的焦点问题之一。论文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自身的复杂特性,拟从两个层面予以把握。首先,从外部形态看城市公共空间,它是形式丰富多样的;其次,从其背后深层次看,其有着内在的运作机制。论文通过对两个层面的分析与研究,相应得出其内在本质联系,从而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4.
王晓飞  逯进 《科学与管理》2020,40(2):93-103
文章运用ESDA方法探讨了山东省2003—2016年间各市的人口结构、投资与经济结构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征,表明人口结构、投资、经济结构三者具有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初步得出人口结构与投资对经济结构存在影响的假设,然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与投资存在空间溢出性,对本地区和临近地区的经济结构都存在促进作用,两者的交互项利于本地区的经济结构,但会阻碍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乐 《软科学》2017,(9):20-24
利用1999 ~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地区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外溢性,本地人力资本积累推动了区域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是,从区域间关系来看,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本地人力资本积累对周边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产生了不利影响,因而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居住形态改变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面临萎缩的困境。在重建社区公共性的过程中,老年群体可以通过社区文体活动、社区互助、社区民主参与、社区精英志愿者等途径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试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以珠三角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群体,这个群体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农民工却身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并未纳入我国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和谐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从制度着手,切实落实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文化素质对中国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研究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并对中国31个省份的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类。结果显示:(1)中国人口文化素质的空间格局为: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呈现高、中、低三级阶梯。(2)研究期内,中国各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第一个时期(1982~1997年),人口文化素质提升幅度与初始水平相关;在第二个时期(1997~2005年),则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3)中国31个省份人口文化素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协调发展型、素质滞后型、经济滞后型和双双滞后型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在农业中的落实,成为进一步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在从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的途径探索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其农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落实<规划纲要>提供了现实基础.而<规划纲要>的批准和实施,又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要进一步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快速发展,则必须把握好<规划纲要>对农业发展的要求,理清农业发展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现存晋商聚落数量众多,保存较好,价值极高,也颇具特色。由于山西各地自然与人文环境殊异,使得不同地区的市居空间环境及店铺民居呈现出独特的地域风貌,体现了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阐释着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各种行为系统。晋商聚落从市居空间环境的空间形态、景观特色、建筑形式等方面实现了传统民居的变异,将市集与民居巧妙地联系起来,合理地解决了市集与居住这两种空间动与静、开放与私密的矛盾,丰富了聚落的空间层次和环境景观,对现代建筑与环境艺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