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试论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和科学的统一不能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的衔接 ,而应该看作是一种内在的溶合 ;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不可截然分离乃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 ;普遍理性普遍程度的内在层次差异 ,规定了科学或哲学自身的层次性 ,以及哲学与科学划界的相对性 ;低层普遍理性向高层普遍理性的跃迁 ,高层普遍理性对低层普遍理性局限性的剔除和对其普遍性品格的挖掘构成科学对哲学的改造和哲学对科学的批判。哲学通过对低层普遍理性的批判性接纳 ,改变自己的旧有观点、理论或体系则构成哲学发展的自身批判过程  相似文献   

2.
理性对人的文化存在具有无限广义的本体意义。理性是文化哲学意义上的文化精神。理性是历史的存在。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是从本体理性生发而来,并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时期发挥主导作用。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中,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对应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两种主导性的文化精神。科学和人文的矛盾、冲突是现代文化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对理性片面、狭隘的理解导致严重的文化后果。当代文化大厦应该以广义的本体理性为根基,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3.
理性与人类史是不可分割的.西方的哲学史就是各种理性时而和谐共存、时而相互冲突的历史.在与宗教理性对抗时.人文理性阵营本身就是人本主义者、科学主义者和资本主义者的世俗联盟;然而,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文主义运动使得哲学成为了科学主义者所鄙夷的"小人",人文主义者沦落为科学主义者的"奴隶".当代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冲突的消解,根本在于各种文化理性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从而达成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局面.哲学就应当在基于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基础上,承认文化系统在具体存在形态上的复杂性,在人类文化系统整体理念上来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理性的基础性分析--从逻辑与历史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理性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了科学和理性的关系,并对科学的形成和科学自身的逻辑构成进行解析,从而阐释了科学与理性关系的实质在于科学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5.
实践理性范式下科学精神的人文复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理性的历史性决定了科学精神的历史性.如今,伴随着理性范式从主观理性向实践理性的转向,我们应将"追求真理"的科学理念延伸、拓展,赋予科学精神以求真、崇善、达美的全部意义,使其从"价值中立"的工具理性精神向"争取自由"的人文理想精神复归.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世纪科学方法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方法是近代科学的产物。但是有其孕育和形成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在中世纪实现的。中世纪持续的理智活动,使得理性主义的复苏成为可能,理性的抬升必然要求对人性的关注。在此基础上,科学方法论的思想要素在中世纪晚期结合并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作为近代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灵魂的数学理性、逻辑理性和实验理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介绍了库恩的生平和他的5部著作,他对科学哲学的历史主义转向的贡献,他提出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和不可通约性等基本概念,他的真理观和实在观,以及他对科学知识社会学中强纲领的批评。本文也提出了库恩的科学哲学的不足之处,即只限于基础性的自然科学的哲学,没有涉及应用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只限于认知,没有涉及变革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没有探讨实践理性和交往理性。  相似文献   

8.
论实体观对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以实体观为基础的,哲学家们将实体分为物质实体和精神(心灵)实体,这两种实体之间存在根本区别。以牛顿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家以其微粒论学说表明其形而上学的实体观。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将第一性质归入物质实体,第二性质归入心灵实体,前者是知识和科学理性的领域,后者是价值和价值理性的领域,从而将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导入知识和价值、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二分对立。  相似文献   

9.
作为"后现代科学"首倡者之一的图尔明基于后现代视角对科学合理性危机做出了诊治。图尔明认为,当代科学合理性危机导源于在"合理性"和"合乎情理性"之间失去平衡的现代理性观。基于对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人文语境的系统考察,图尔明主张,后现代没有必要告别理性,而只需告别失衡的现代理性观,并结合后现代知识状况,回归前现代曾经有过的在"合理性"与"合乎情理性"间保持平衡的理性状态。图尔明倡导的在理论与实践、逻辑与修辞、地方性和普遍性之间保持平衡的后现代理性观,为解决科学合理性危机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罗尔斯政治哲学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念,改变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将政治哲学的自由与平等二个价值原则结合起来,并极力主张解决平等问题。后来,由于对现代社会理性多元的认同,罗尔斯提出重叠共识与公共理性理念,这种政治理念的转变基于对现代政治的深刻认识,也为现代政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刘则渊  韩震 《科学学研究》2004,22(2):129-136
以赵红州主编的《大科学年表》中1540-1950年的3487件科学事件作为统计样本,得出了近代科学事件和数学事件随时间发展的总体趋势,并讨论了近代三次科学革命和数学革命的特点和联系;进而给出近代数学高潮形成和转移的规律分布,对近代数学高潮、哲学高潮以及科学中心期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结合历史背景,对近代数学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福斯特的论题一反有关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冲突论,试图论证基督教教义对近代科学不容忽视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上帝创世教义导致了自然哲学中对偶然性的接受,进而使得近代科学家在方法论上重视观察、经验。在他看来,基督教教义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变化不大,但影响范围延伸到自然哲学领域。福斯特论题对科学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忽视了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主义的作用,对基督教教义渗入自然哲学之过程的定期过于狭窄,忽视方法对自然哲学的反向构建,等等;为了延续其思想活力,可以将论证限于"创世教义对自然哲学接受偶然性的影响"这一步,并适度扩展这一影响的时间跨度。  相似文献   

13.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科学精神发展的历史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科学学研究》2007,25(4):619-622
科学精神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必然属性,不是自然科学的专利。这可以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链条得到证明。在古希腊,自然哲学研究诞生了科学精神,逻辑和理性由此产生。从文艺复兴时代起,人文社会学科研究中的现代科学精神逐渐形成。进入现代,在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中现代科学精神成为人文社会学科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元极学中的时空观有别于现代哲学,现代科学的时空观,从思维尺度(即思维高度的具体化)出发,经过量化认识,突破现有的时空观障碍,达到人与自然为一体,从而认识宇宙,研究宇宙,就能开辟新的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中西对自然有不同取向,始自不同的质性自然哲学或物理见解。关于科学革命为何发生于西欧而不在中国,过去已有不少讨论。本文拟从比较中西科学与文化的观点,并通过陈方正和库恩对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与科学革命的看法,来看人类是如何由古代从偏向质性的自然哲学讨论,通过其间大学与基督宗教产生的影响,使西方近代早期物理学数理化,在科学革命中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自我问题研究肇端于笛卡尔。此后经历了休谟的批判性否定、早期心理学的初步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语言哲学的拒斥,以及近20年的再度兴起。自我问题再度兴起乃是认知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行为-意识科学、当代哲学等学科领域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研究自我问题对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文勇 《科学学研究》2011,29(2):161-166
 在现代科学及其来源学科的影响下,科学的文化研究逐渐兴起并成为当前研究科学的主要路径。它的兴起代表科学论从康德模式转向黑格尔模式,从唯实论转向唯名论。文化论具有典型的后人文主义特征,可分为温和的文化论和激进的文化论两种类型。这种取向实现了科学有效性论证的转变,也导致了当前科学论更加关注科学实践中的微观方面,更加注重科学的主体性和动态性。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科学采用祛语态化等修辞手段,反映并展现了理想主义科学观,可称之为理想主义科学修辞。这不能反映科学活动的真实状况,需要结合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重新采用语态化解释等修辞手段,返语境化,尽量还科学真实面貌。不仅如此,复杂性科学、基础应用研究和战略性基础研究的兴起,需要科学修辞的语境化转向:一是更多地走向文学性的语境诉求;二是在科学文本之外,面向社会交往实践,进行外在主义语境修辞。  相似文献   

19.
探讨情报学研究中的理论思潮对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阐述信息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纲领与研究内容的基础上,从信息哲学与社会认知论、社会认知论与情报学、信息哲学与情报学3个方面分析了情报学与信息哲学的交互机理。最后,从信息哲学对信息概念、信息交流、信息技术、信息伦理的理解4个方面分析了信息哲学对情报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其鲜明的自然、整体、发展与有机等特性,对现代科学的借镜极为清晰锐利。文章仅从“道”与宇宙的生成演化观、“机”与生成演化的动力观、“熵”与积极有为的科学观以及“和”与科学的开放包容观等四个方面进行挖掘与分析,力图拳证中国哲学的现代科学借镜于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