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首先分析了模块化对于一流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构建了基于平台模块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了其在模块化嵌入下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和演化轨迹;其次,围绕“用户协同-资源协同-组织协同”三个维度,归纳对比了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和平台模块化下案例企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可以被赋予调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功能,而平台模块化既有利于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从“面对面”转向“背靠背”的合作创新,也能通过开放企业平台资源来激发合作伙伴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有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模式和机制?围绕这一问题,桥接了资源依赖、模块化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分析了在资源依赖和模块化的交叉调节下对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基于模块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组织模型和模块化协调机制。结合案例验证发现:(1)在以模块为交互载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组织中,资源依赖能够促进产学研各方的合作创新,而模块化既能改善资源过度依赖问题,还能担当创新需求方与供给侧的整合者;(2)模块化可以有效促进需求分析?模块创新?资源配置?组织协同的过渡,且利于确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点和策略;(3)基于模块化的协调机制(规范性约束机制、延续性交互机制和架构调节机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之间知识交互和知识创新,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组织的持续运转。  相似文献   

3.
桥接模块化理论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一种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设计了相应的运行机制.结合案例研究发现:通过解构提升创新竞争力的价值信条并赋予相应模块,可以在平衡企业的创新策略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整合外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以需求为导向、领导企业为核心,融合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等创新主体在内的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有利于加强能力互补、协调分工,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化的过渡;将模块化嵌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并辅以相关运行机制,可以改进协同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4.
陈广仁  唐华军 《科研管理》2018,39(12):113-122
本文依托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结合供应链的“四流”价值流要素,构建供应链服务行业的价值链模型,接着结合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视角,应用探究性和案例性研究方法,对供应链企业从创新战略与创新路径两个维度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最后以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三点结论:在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方面,企业可实施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大价值流管理创新战略;企业可遵循专业性精深创新和综合性拓展创新两条路径;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需要以其拥有的关键资源和能力以及依托其在所属行业的价值链模型作为参照基础。  相似文献   

5.
曹兴  马慧 《科学学研究》2019,37(1):165-174
通过分析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形成机理,研究了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知识增长机制,构建了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双重双向形成模型。运用仿真方法动态模拟新兴技术“多核心”创新网络形成过程,分析新兴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及其节点动态演进的规律。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创新网络形成依赖于企业间知识转移行为,具有生命周期特性;在网络形成发展期知识状态增速最大并趋于饱和;在网络形成稳定期具有无标度特性,呈现“多核心”网络结构;新兴技术企业扩大知识转移的频率和范围,加速提升企业知识状态,是成为网络核心企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作为我国当前的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发挥和协调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创新引领作用意义重大。本文采用2002-2016年京津冀地区“211高校”的跨区域合作专利数据,构建基于高校-企业所在省份专利合作关系的知识流动有向网络,以“区域内-区域外合作”和“宏观-微观”为支撑,探讨了京津冀产学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区域创新能力和知识流动的动态变迁。研究发现,从“区域内-区域外”视角而言,北京市在区域内部合作中处于中心,而区域外部知识流入则以南方省份表现更强劲;从“宏观-微观”视角而言,京津冀产学合作从外延  相似文献   

7.
P企业知识团队的生成及知识创新的模型与机制/P P/FONT /P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企业知识团队是企业知识创新的重要载体。本文首先分析了两种不同企业知识团队--“同血型”和“混血型”知识团队的生成过程,并建立了生成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类企业知识团队知识创新的机制,认为是由互馈机制、弥补机制、催化机制、保障机制、协同演化机制及控制机制组合而成,并建立了两类企业知识团队知识创新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选取海尔集团作为主案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TCL公司作为辅案例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分析了国际接口、资源体系及技术创新战略在后发企业国际化三个阶段的演化进程,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归纳了国际接口、资源体系与技术创新战略在国际化三个阶段的渐次演化规律,即国际接口从“内向引入”为主要特征向“全球配置”为主要特征演变;资源体系从“产业配套资源主导”为主要特征向“行业声誉资源主导”为主要特征演变;技术创新战略从“外来技术本土化”研发、“外向技术学习”为主要特征向“全球化研发”、“全球战略性学习”为主要特征演变。二是依次分析了三者在各个阶段的静态适配以及动态协同演化关系,提出三者间“链式旋进”的共演模型。  相似文献   

9.
以东方红小卫星公司为案例对象,探讨企业如何实现复杂产品研发敏捷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发现:在复杂产品研发的三个阶段,企业需要应对四类不确定性,即“混乱、不可预见与可预见的不确定性、偏差”。因而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分别发展出“聚焦外部感知、内外部跨越、聚焦内部响应”的三种IT能力,并采取以“非正式管控为主、非正式管控加正式管控、正式管控为主”的组织管控机制,从而最终促进复杂产品研发的敏捷性。企业复杂产品研发各阶段的主要目标呈现出 “更注重创新、兼顾创新与可靠、更注重可靠”的动态变化特征。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完善企业敏捷性的相关理论,对中国复杂产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研发敏捷性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大学及公共研究机构的成果商业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更有效的转化其基础科研成果,一种新的基于科学的企业随之诞生。这类企业与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相连,以商业化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中的成果为目的,并试图从中获取财务回报。本文选取国内著名高校成果转化的成功案例,从“知识转移与吸收”的视角研究了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本文的研究表明:(1)对于综合复杂性基础科研成果,成立“基于科学的企业”是实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2)科学家的深度参与商业化是实现隐性知识转移的有效方式;(3)基于科学的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反哺机制,有利于企业培养知识吸收能力并形成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4)政府多手段的支持降低了企业风险,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1.
王海军  王楠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9,37(5):845-855
基于我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的形势需求和技术转移障碍,首先解析了模块化推动创新的理论内涵,讨论了组织模块化对于技术转移的调节作用,并构建了组织模块化下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关联组织模型。在此基础上,以MIT、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为例系统地探索了其技术转移管理实践。最后,文章还针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技术转移工作给出了若干启示。研究发现,组织模块化有利于调节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产出和效率,主要体现在:(1)从外部看,政府牵引、高校约束和产业联动所形成的三股力量,构成了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的协同创新基础架构;(2)从内部看,在研究型大学设置能力专业且独立运作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可以起到连接科技创新供给侧和需求端的重要枢纽功能;辅以组织模块之间的协同机制,还可以推动研究型大学组织体系(教育教学?科技创新?技术转移)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2.
中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资本化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增骏  陈劲  梅亮 《科学学研究》2015,33(11):1641-1650
科技成果资本化是研究型大学实现知识价值创造功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开展科技、教育、经济"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的重要议题。本文整合高校智力资本禀赋以及知识管理的过程视角,构建了以"智力资本-知识管理-价值创造"为基础的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资本化过程模型,并结合东北大学及其衍生企业东软集团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出了基于利益相关者协同创新网络进行知识产品深加工实现价值增值的"东软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揭示了知识成果价值创造功能的"黑箱"机制,为全面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协同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产学研的协同创新需要制度予以支持,而现有研究鲜有从制度支持这一“帮助之手”视角展开探讨。因此,本文依据二分法制度理论,在将制度支持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就2010-2016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校正标准误方法探究制度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并考察在这一影响过程中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以及产学研合作紧密度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帮助之手”,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有正向影响;企业吸收能力增强了正式制度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但却减弱了非正式制度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产学研合作紧密度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支持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从制度支持视角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建议,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复杂产品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研发周期长、系统组成复杂、技术难度和投资风险大等特点,传统管理模式很难满足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要求,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作为保障。以知识转移为视角,从关系契约管理和非正式网络管理两方面设计了复杂产品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提出关系契约管理和非正式网络管理在复杂产品产学研创新活动中会协同发生作用,能有效促进创新主体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移,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创新型国家的创建,要求大量的国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合作创新是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一种有效方式,我国知识产权风险在亚洲排名第二,在合作创新的隐性知识转移中存在着大量的商业秘密风险。为此,本文探讨了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商业秘密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证据理论对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商业秘密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提取,为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商业秘密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方刚  谈佳馨 《科学学研究》2020,38(7):1325-1337
为了探究互联网给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增值带来的影响。本文从知识生态视角出发,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生态系统模型,并运用生态机制解释其中的知识增值过程。在此基础之上,引用“华为&清华”协同创新案例,基于现实数据构建知识增值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仿真。研究表明,互联网可通过改善知识种群的知识创新环境、增强知识种群的知识转移能力和知识转移意愿、为知识种群提供知识服务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实现增值。最后,针对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在促进知识增值方面的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董恒敏  李柏洲 《科研管理》2017,38(5):107-114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13所分院的统计数据,基于知识生产、知识转移和知识传播的三维视角以及复杂系统理论中经典的"B-Z"反应模型对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活跃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活跃度差距明显,并与外部投入强度保持一致性,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活跃度存在地域差异,东部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活跃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分院在知识生产、知识转移和知识传播三个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倾向;基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程度将科研院所分为活跃型协同创新系统、平稳型协同创新系统和一般型协同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8.
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的核心环节,有效的知识转移是产学研合作开展的重要基础。重新梳理和界定产学研合作的知识转移及其机制概念,结合知识转移过程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概念模型,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