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其核心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本文使用2003年-2009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DEA模型,测算出各省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Ma-lmquist指数测算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再将面板数据分区域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水资源利用效率变化的分界点出现在2007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依次递减;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增长都可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善,但技术进步由于回弹效应使得影响值较小;技术进步对中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最为明显,而对西部地区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中国31省市2010年水资源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李志敏  廖虎昌 《资源科学》2012,34(12):2274-2281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31省市2010年水资源利用效率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显示:①北京、内蒙古、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河南、新疆8省市的水资源投入产出达到了DEA有效,这表明,一个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的联系;其他23个省市应该参考和自己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省份进行学习;②整体上看,除了经济特别发达的省份,如江苏、浙江和广东外,绝大多数省份应该加大水资源方面的投入,实现规模效益;③对于水资源储量特别丰富的省份,如湖南、湖北,应该建立起节水机制,同时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盖美  吴慧歌  曲本亮 《资源科学》2016,38(7):1336-1349
水足迹从消费角度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人类消费模式的联系,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直接占用,是当前测度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影响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本文基于2004-2013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SBM方法分别计算了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通过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来分析水资源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借助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10年间,沈阳、大连、鞍山及盘锦的水资源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水平均较高,阜新和朝阳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均位于全省最低水平;地理位置分布整体呈现中部内陆至南部沿海向东西两侧逐渐递减的特征;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处在逐渐提高的状态,各城市相对效率值差距在不断缩小。利用聚类分析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时空分异研究,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显示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集聚分析显示,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等地区;低低集聚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一般分布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之间。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低低集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提高周围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4.
孙才志  马奇飞  赵良仕 《资源科学》2018,40(5):993-1005
通过对考虑社会发展指数的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研究,可以真实地掌握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实际变动情况。本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0—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呈现出在波动中缓慢下降的特点;现阶段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发展水平仍比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地区差异显著,且水资源绿色效率的高低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但社会发展指数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高低具有重大影响;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表现为上升态势,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在研究期内均呈现缓慢下降的特点;总体而言,科技进步对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少数地区受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迅  赵锋  高远东 《资源科学》2013,35(2):430-438
利用2002年-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考虑节约资源和环境污染,采用稳健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城市化和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市化对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这归因于城市化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对城市化传导路径的分析表明:城市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但同时影响了政府行为和物质资本投入,继而产生不利因素.进一步分区域讨论,发现政府行为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且中、西部政府行为的负面影响明显大于东部;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间接贡献率小于技术进步,东部则相反;物质资本投入对中、东部产生较大的的负面影响,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可改善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根据所得结论,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综合运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模型,选取内蒙古、青海、贵州、云南、宁夏等西部12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分解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2013—2019年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波动式增长;西部地区省际间文化产业效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生产力发展理念下,文化资源开发赋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技术进步方面部分省、自治区有待进一步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和规模效率。西部地区与东、中地区仍有差距,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助力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开放型高质量发展,推进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8—2012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人口、经济发展和技术这三大因素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对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方向为正;二氧化碳与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技术发展能够抑制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由此提出,中国应该加快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研发并应用低碳技术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8.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研究中国2001-2009年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效率,结合面板回归对科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001-2009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55,被喻为“双驱动”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共同推动着科技创新;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技术进步指数呈较优发展态势,说明科技带动各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单方差因素分析东、中、西部地区Malmquist指数统计结果表明,只有技术进步指数有显著性差异,其它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各投入要素利用效率最高是科技,且东部比中、西部地区科技利用效率高.面板回归表明,每万人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对科技贡献最大,其次是研发经费强度,教育投入强度对科技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8~2018年面板数据,从全国和西部地区两个层面构建了金融产业集聚的区位熵指标,分析了全国层面和西部地区内部视角下西部地区各省份金融资源流动集聚的现状。引入时间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全国和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金融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度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金融集聚度在全国整体层面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西部地区则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建议国家要着力推动金融资源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聚集,提升金融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选取西部地区环保产业为研究对象,以2008-2012年有代表性的29家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DEA模型中的CCR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其效率进行静态比较和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部环保产业还没有达到有效的生产前沿,但效率跨期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各省、市、区的环保上市公司效率值存在明显差异,处于非生产前沿面的公司产出严重不足;效率指数的三个分解要素作用不同,技术进步对提高公司效率有显著贡献,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贡献为负。  相似文献   

11.
孙武斌  李琼 《未来与发展》2014,(1):107-110,60
运用非参数Malrnquist指数法度量2002--2010年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全要素生产率.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法对我国西部各省历年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2--2010年间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8%,技术进步是影响高等教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满足现有需求.说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并没有达到现有的需求水平;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之间不存在绝对β收敛。  相似文献   

12.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检验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医疗行业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并采用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进一步分解.结果表明技术效率在地区上由高到低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而规模效率由高到低呈现“西部-中部-东部”格局,说明东部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存在规模不经济现象.我国从2005年到2009年五年间卫生资源全要素生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主要来自于先进设备的投入,现有卫生技术水平反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相对于东部省份而言,中、西部地区卫生资源技术水平进步较快,我国各省卫生资源的技术水平存在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13.
孙才志  王晨 《资源科学》2020,42(2):334-345
本文在全要素生产框架下,定义水资源投入拥塞的概念,基于FGL模型对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的水资源投入进行“拥塞”识别,并将水资源投入拥塞导致的无效率从全局无效率中分离出来,为明确无效率的根源,并将全局无效率分解为拥塞无效率和纯技术无效率。。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存在水资源投入拥塞效应,在考察期间各省份拥塞度经历由低到高、集聚到分散的演化过程,各省份水资源投入拥塞度在空间差异显著,其中北京、浙江、广东等省市拥有较低的拥塞度,整体来看,投入要素结构非均衡的中、西部地区较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更易发生拥塞。②中国各省份全局水资源利用无效率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大部分省份由拥塞无效率与纯技术无效率共同驱动,从省际和区域来看,以纯技术无效率为主导,拥塞无效率也是影响全局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应该明确无效率的根源,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投入要素结构,提出水资源利用改进方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赵良仕  孙才志  邹玮 《资源科学》2013,35(11):2224-2231
基于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水足迹强度的计算,本文分析水足迹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各省市劳均GDP差异收敛性和水足迹强度差异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研究显示:①1997-2010年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明显提高;②中国各省市劳均GDP存在β收敛,在空间滞后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假定下,劳均GDP收敛速度变慢;③中国各省市水足迹强度是收敛的,随着各地区劳均GDP差异的缩小,水足迹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速度慢于劳均GDP的收敛速度;④在空间滞后效应和空间误差效应假定下,水足迹强度下降速度和劳均GDP增长速度的差异在缩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各省区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熊强  郭贯成 《资源科学》2013,35(5):910-917
本文选取城市工业用地面积、城市工业资本投入、城市工业从业员工人数和城市工业总产值为评价指标,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对比分析了2003年-2009年期间,中国29个省际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差异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研究发现:①东中西部城市工业用地生产效率水平总体较低,而中西部地区历年来又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城市工业用地纯技术效率较低,是影响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③城市工业周地普遍存在规模效率递减的趋势;④城市工业用地普遍存在较高的投入冗余率的情况;⑤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上升速度较显著.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投入,贯彻集约利用土地政策,促进企业用地规模最优化是实现工业用地效率提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讨全国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变动情况,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变动情况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台湾各年份农业技术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均达到最优状态,远高于大陆各省份的均值。(2)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大于1,呈增长态势且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高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3)根据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值的变化特点,全国省份可划分为四类问题省份。(4)全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集聚趋势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采用资本、劳动和资源三投入要素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面板模型,考察了1990~2008年中国省域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研究表明:资源的产出弹性为正,并逐年递增;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外资因素和出口对生产效率有正影响,而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为负;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其次是生产效率变化率。  相似文献   

18.
王维国  范丹 《资源科学》2012,34(10):1816-1824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年-2010年我国28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呈现"U"型趋势;技术效应对中部,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产权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全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中、西部的贡献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