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韩琳琳  覃正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87-190,199
以中国与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的产业内贸易为研究对象,运用Kandogan方法及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方法,分析2003-2010年中国与金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及特点,并给出了促进中国与金砖国家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艳 《科技风》2011,(18):245
产业内贸易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贸易形式,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国也不例外。本文以我国产业内贸易为视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产业内贸易与经济;中国与各国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和贸易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中国海关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基于HS六分位数对我国高新技术九大领域的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并采用Greenaway方法进一步测算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我国高新技术的净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结果显示:(1)高新技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要特征,产业内贸易则体现为典型的垂直产业内贸易;(2)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于几类产品;(3)高新技术竞争力提高很大程度依赖于外资;(4)高新技术产业收入贸易条件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4.
产业内贸易是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一种贸易现象,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体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特点和产业竞争优势.采取正确的对策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68家节能环保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选取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等影响因素对其评价结果进行实证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都具有正向影响;(2)金融规模对产业发展的正向影响较小,而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对产业发展的正向影响十分显著。因此,应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金融结构的优化与金融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68家节能环保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价,其次选取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等影响因素对其评价结果进行实证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都具有正向影响;(2)金融规模对产业发展的正向影响较小,而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对产业发展的正向影响十分显著。因此,应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金融结构的优化与金融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仇怡 《科学学研究》2007,25(2):255-260
采用Grubel和Lloyd的测量产业内贸易指数的G-L公式,简要评析980-200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并根据我国25年来的相关数据,以机械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为研究对象,对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工业制成品发达的产业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且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我国在进口工业制成品的同时,应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进行模仿和吸收,并逐步创新,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制造业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的技术升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间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特别是大量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涌现备受瞩目。基于2001—2008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澳两国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和趋势,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中澳人均收入水平、服务行业规模、货物贸易紧密度、服务行业贸易开放度的差异以及FDI等影响中澳主要服务贸易项(运输服务贸易、与教育无关的旅游服务贸易和其他商务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人均收入水平差异是影响中澳旅游服务、运输服务产业内贸易的最重要因素,而影响中澳其他商务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服务规模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国际贸易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转变为出发点,结合世界各国都已开始重视产业内贸易,研究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指标的状况对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明确了我国机电产业整体、内部各部门均主要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要贸易模式,及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集中度较高。我国企业要尽快适应这一贸易模式的转变,就要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从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通过GL法与AR法对各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度并对高品质垂直型、低品质垂直型、水平型三种产业内贸易形态进行划分,测算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依然以低品质垂直型贸易类型为主,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然后运用DEA-Malmquist指数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率进行测度,并通过Tobit模型和脉冲函数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效应,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正向显著,但行业间存在差距,且高品质垂直产业内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冲击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莹  耿心怡 《科研管理》2014,35(7):27-34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现状,采用GL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从不同角度测度和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运用面板数据对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大而不强,产业内贸易结构不均衡,急需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等产业。中国与贸易伙伴的人均收入差距、技术差距和外商直接投资都是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其中人均收入差距和产业内贸易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其余因素根据贸易伙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分析双边贸易强度、产业结构相似度、出口结构相似度和产业内贸易指数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相关性,利用1990-2011年的季度数据建立OLS与3SLS模型对比分析中日经济周期协动性的贸易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双边贸易强度、产业结构相似度、出口结构相似度以及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是正相关的;在经济周期协动性的贸易传导因素中,产业结构相似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系数最小,出口结构、产业内贸易相似度对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周经  刘厚俊 《软科学》2011,25(6):16-20,31
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世界范围内的工艺品、视听、设计、音乐、新媒体、出版和视觉艺术共七种文化创意产品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状况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在世界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潜力巨大,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创意产品产业内贸易普遍增强的现实,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旨在探索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监测评估,深入把握产业运行的现状和短板,优化产业链,合理配置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助推产业发展。[方法/过程]以上海信息技术产业为例,对其国际贸易、结构状况,以及产业链安全等进行监测评估。[结果/结论]采用国际贸易评估模型、产业内贸易指数模型、贸易竞争力指数模型、产业结构状况评估模型与监测方法对上海信息技术产业进行监测的创新手段是可行的,可以产生一定积极的产业评估效果。评估结果可为今后的上海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商业秘密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目前对于中国商业秘密保护的量化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的领域。基于综合评分法,对1993-2014年中国商业秘密保护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量化结果表明:1993-2007年商业秘密立法水平较低,自2008年开始立法水平发展较好,2013年立法水平已经比较完备;然而,由于执法意识淡薄,执法水平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一环节制约了实际保护水平的提高。在量化测算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中国商业秘密保护水平的影响因素,发现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模仿创新是限制实际保护水平提升的深层原因。因此,加强自主创新是提高商业秘密保护水平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比较优势指数、行业敏感性指数以及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对中国各省(市、区)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2010-2014年经贸合作情况进行系统梳理,详尽分析了我国主要进出口区域的进出口目的国、贸易方式、企业主体和产品种类。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情况,定量描述我国对外贸易总体状况,对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网民和网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衡量指标,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因素,认为居民文化程度、电脑拥有量、信息化水平是影响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对互联网没有影响,我国互联网正处于高速成长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和澳大利亚贸易具有互补性一直以来被两国各界人士所认同。本文主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贸易结合度、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和互补性指数等工具研究了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现状及发展、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证实两国存在越来越强的互补性,进而分析了两个国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种类,为进一步推进中澳贸易,发展两国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