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从宏观视角介绍全球预印本发展情况,补充对主流预印本平台以外平台的研究,并分析COVID-19疫情对预印本发展的影响。【方法】通过访问平台官方网站、Dimensions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统计,使用对应分析、差异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大多数预印本平台在2016年以后创立,整体发布预印本数量呈上升趋势。COVID-19疫情发生后,COVID-19预印本数量和引文指标快速上升,不过自2021年起开始下降,且引文优势未辐射到非COVID-19预印本。【结论】预印本呈快速发展趋势,不同平台定位不同,因此呈现多元化的标准和功能。科技期刊与预印本平台合作加深,出版商开始提供预印本服务。预印本平台在COVID-19疫情早期发挥重要作用,与科技期刊形成功能互补。通过学术资源互通,二者可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国际预印本平台的运行模式,为我国预印本平台的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运用网络调研和案例研究法,对15个国际主要预印本平台进行调研分析,主要研究其组织架构、审核队伍建立方式、系统搭建、经费保障模式等方面。【结果】国际预印本平台通过建立咨询委员会和审核员审稿制度实现共同治理;通过构建流畅的工作流实现流程规范;借助专业基础设施搭建稿件系统,实现平台建设;通过与期刊论文发表结合实现正式与非正式学术交流的互联互通;通过开创多来源的资金获取渠道实现经费保障。【结论】我国预印本平台应关注以下5点:建立咨询委员会,打造预印本学术交流生态;推动期刊开启论文预发布模式,形成开放出版新业态;强化科研论文“中国首发”,确认预印本优先权;突出中国特色的学科优势,打造专业性国际平台;发挥公益性组织和学术团体优势,探索预印本平台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期刊预印本政策的作用机制,把握期刊与预印本协同发展的政策路径,推动学术期刊与预印本的有机联动,为期刊制定相关指导规范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120种期刊的预印本政策进行范畴归纳与模型构建,梳理其对作者预印本学术交流行为的作用机制,并对各个模块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归纳出期刊预印本政策对作者预印本交流行为作用机制的1条“故事线”、3个场景(主范畴)、9个范畴以及25个概念,构建期刊预印本政策作用机制的“政策-场景-行为”整合模型。【结论】建议期刊在制定预印本政策时,注重完善政策环境,提高作者预印本投稿意愿;促进协同服务,培育作者预印本行为素养;倡导可信传播,明确规定预印本传播责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志愿者在预印本平台学术质量控制中的角色与作用,为我国预印本平台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网络调查与案例研究法,调研并总结10余个国际知名预印本平台志愿者机制的发展现状。依据调研结果选取最具代表性的arXiv与RePEc作为研究对象,深度剖析志愿者机制的基础架构与组织功能对预印本平台学术质量控制的影响。【结果】国际预印本平台志愿者机制成熟度差异较大。arXiv与RePEc拥有权责清晰的志愿者工作机制架构、志愿者深度参与的多样化学术质量控制功能,但2个平台的志愿者所发挥作用的类型不同。【结论】志愿者是预印本平台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预印本平台应广泛招募志愿者,逐步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机制;优化志愿者机制架构,明晰志愿者工作职能;借鉴国际经验,丰富志愿者参与下的学术质量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中国护理学预印本平台建设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医学界其他预印本平台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分析中国护理学预印本平台建设需求、建设目标、建设现状、建设经验与存在问题,多角度论述如何推进中国护理学预印本平台发展。【结果】中国护理学预印本平台可加快国内护理学界的知识传播速度、扩大知识传播范围。【结论】中国护理学预印本平台初具规模,进一步促进我国护理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为科研人员提供另一种学术交流选择,但还未成熟。各类主体需要积极参与,以推动我国护理学科学术信息交流新生态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合作办刊和Light:Advanced Manufacturing的创办历程和成效,为我国英文期刊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转型提供参考,助力国产期刊自主自强可持续发展。【方法】结合两刊的创刊经历,总结经验,从学术影响力提升、服务我国科技进步、期刊运营体验等方面对比分析合作办刊与自主创刊的利与弊,提出对我国科技期刊从“中国产品”迈向“中国品牌”的几点思考。【结果】目前与国际出版商合作办刊的模式已较为成熟,在国际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自主创刊道阻且长,仍处于摸索和加强建设阶段,但已初见成效。【结论】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和学术出版平台是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科技期刊自强不息的必经之路,期刊界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前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集约协同管理的模式与方法。【方法】以Light学术出版中心为例,从创新管理模式、统筹资源共享、完善制度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推动融合出版5个方面,系统总结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在推动Light期刊集群建设与编辑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与成效。【结果】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在推动Light期刊集群建设和编辑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效显著:期刊集群、富媒体平台、全媒体矩阵的发展态势良好,影响力与日俱增;编辑人才快速成长,期刊、编辑团队、编辑个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和荣誉。【结论】集约协同管理模式可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建设与编辑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目前被学术界认可并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两种网络优先传播方式,即预印本及网络首发进行辨析,为学术成果的网络优先传播提供整合建议。【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收集国内外数十个数字传播平台的资料,总结预印本平台及网络首发平台的异同。【结果】 预印本平台及网络首发平台在审阅模式、出版权威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都对促进科研人员学术成果快速、广泛地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预印本平台与传统期刊在收录及版权归属上存在一定冲突,同一学术研究成果的多种版本在网络上共存对于论文的准确标识提出挑战。【结论】 预印本及网络首发在遵循一定的审核原则下,最大限度地压缩了出版时滞,对于科研成果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两者之间存在的冲突及衔接不畅增加了数据处理和传播的成本,应采取措施避免或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学科集群发展模式,探寻对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有益的启示。【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站查阅法,研究英国皇家化学会在新刊孵化、编辑出版流程、品牌推广方面采取的措施。【结果】 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专业分工、数字出版、市场化运作等策略,英国皇家化学会刊群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结论】 学科集群是科技期刊集群发展的重要模式,我国科技期刊应借鉴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集群的成功经验,积极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注重品牌建设,提高数字化出版和市场化运作水平,从而提升中文科技期刊集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J-Stage平台的概况和日本科技期刊的语种分类为基础,深入分析J-Stage的实施细节及其在推动日本科技期刊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与角色,对我国期刊发展形成启示。【方法】采用前瞻研究法,从平台架构、组织和功能方面分析J-Stage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日本科技期刊的语种分类进行分析。【结果】J-Stage的特色在于整合全国学术期刊资源、采取公益性运行机制、重视用户体验、不断更新服务、对接国际标准等,对我国期刊平台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论】J-Stage的建设有利于日本多语种科技期刊的共同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级科技期刊平台不仅是期刊发展的基础设施,还要兼具前瞻性导向作用和精益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用ESCI数据库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可行性和方法。【方法】通过对比选刊标准,分析ESCI与SCIE等数据库的区别;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ESCI收录期刊的分布特点。【结果】ESCI与SCIE等数据库一样,是一个期刊国际展示平台,但收录标准相对较低,发展迅速,目前收录的期刊70%来自欧美。【结论】中国期刊应积极利用ESCI数据库平台提升国际影响力;管理层应以ESCI为契机,制定相应激励措施,支持中国科技期刊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目前中国SCI期刊总体表现以及与国外出版平台的合作情况,为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国外出版商的挑选提供参考。【方法】以同时被SCI和《中科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比分析相关学科期刊,以及不同出版平台的SCI期刊的表现。【结果】总体上,中国大部分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发文量较低,其中,与国际出版平台合作的SCI期刊表现相对更好,国内期刊平台建设相对较弱,不少出版社开始由"借船出海"转向"造船出海",着力打造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结论】中国SCI期刊实力总体偏弱且学科覆盖度不高,借船出海仍是目前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较为有效的方式,而打造我国自己的国际出版平台的需求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面向国际一流期刊的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以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为例,从期刊国际化建设、集约化管理、办刊模式、媒体融合出版、服务科研等方面总结面向国际一流期刊的办刊经验,提出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可持续发展建议。【结果】 通过卓有成效的办刊实践,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发文量年均递增40%,JCR影响因子连续4年保持在13以上,位列国际光学期刊影响因子排行榜前三,期刊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稳固提升。【结论】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办刊思路和模式可为新形势下面向国际一流期刊的我国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在高校等科研机构与基层单位之间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实现编辑工作关口前移,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服务科研工作的职能。【方法】 介绍了《中国学校卫生》杂志搭建期刊与科研合作平台的背景、形式、方法、人力资源支撑及效果。【结果】搭建期刊与科研合作平台保证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基层学校卫生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期刊编辑关口前移,组稿和约稿更有主动性和针对性,高被引论文增加。 【结论】搭建期刊与科研合作平台,使编辑工作关口前移,有利于高校、基层单位和科技期刊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研分析上海市英文科技期刊出版现状,为提高其出版质量提供借鉴。【方法】 调研期刊的基本情况、期刊采编系统、期刊网站建设、期刊国际出版、期刊出版模式等方面。【结果】 上海市30种英文科技期刊中,90.0%的期刊采用期刊采编系统,93.3%的期刊建立期刊网站,83.3%的期刊实施国际合作出版,70.0%的期刊出版模式为订阅模式,60.0%的期刊被SCI检索系统收录。【结论】 上海市英文科技期刊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其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亟需增加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和提高办刊质量,期刊发展要更加专业化,新媒体时代下期刊网站建设需进一步完善,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需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科技期刊在高校等科研机构与基层单位之间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实现编辑工作关口前移,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服务科研工作的职能。【方法】 介绍了《中国学校卫生》杂志搭建期刊与科研合作平台的背景、形式、方法、人力资源支撑及效果。【结果】搭建期刊与科研合作平台保证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基层学校卫生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期刊编辑关口前移,组稿和约稿更有主动性和针对性,高被引论文增加。 【结论】搭建期刊与科研合作平台,使编辑工作关口前移,有利于高校、基层单位和科技期刊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际科研论文的流入与流出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方法】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我国SCI期刊近十年的国际稿件率与其SCI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当我国SCI期刊的国际稿件率在10%~40%稳定增长时,其国际稿件率、欧美等科研强国的稿件率与其SCI影响因子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结论】争取到更多优秀的国际稿件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质量,更有助于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认知度和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整合科技期刊网络平台及国内权威引文库,在期刊网站提供文献引用数据统计服务,提高网站的服务水平和期刊影响力。【方法】 编写应用程序调用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引用服务接口,获取文献引用数据,更新到网站后台数据库。【结果】 在期刊网站上展示文献引用数据,实现引用数据的定期自动更新及读者定制引用提醒等功能。这对期刊、作者和读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 中文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向读者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服务,还应尝试与国际上更多通用的数据库合作,提高中文科技期刊的显示度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中国科学院院刊》为例,阐述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的意义与实践,助推我国该类刊物参与对外传播体系构建的进程。【方法】通过梳理创新发展、科技期刊发展、国际话语权提升等方面的国家战略及政策,分析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对构建新时代对外传播体系的意义与路径。【结果】目前国际影响力较高的中文科技期刊的国际传播经验对中文科技智库期刊有借鉴意义,《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国际传播实践进一步证明中文科技智库期刊国际传播恰逢其时且有据可依。【结论】中国科技以英文期刊为承载传播于世界是联结中国与世界的必然步骤,而中国科技以中文期刊为承载被世界认可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内容与平台是国际传播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刊》传播内容与传播平台的分析与阐述,为我国中文科技智库期刊的国际传播提供可供借鉴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