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嫦娥三号第3月昼工作正常玉兔开展定点探测据2月23日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消息,"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第三月昼工作正常。北京时间当天凌超"嫦娥三号"着陆器再次进入月夜休眠。此前,"玉兔号"月球车于2月22日午后进入"梦乡"。在第三月昼工作期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搭载的有效载荷重新开机,按计划开展了科学探测工作。着陆器搭载的月基光学望远镜和极紫外相机工作正澈月基光学望远镜每天长时间观天探测,月球缓慢的自转为其连续观测宇宙天体提供了独特的环境条件;为减少背静光,极紫外相机在月昼前几天和后几天,对地球等离子体层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2.
正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已成功软着陆。这是全人类首次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嫦娥四号"此次着陆在崎岖的极区,这意味着相比于"嫦娥三号"更难以获得光照。观测环境,尤其是夜间环境会更冷,为了不让探测器因为失温而坏掉,"嫦娥四号"必须更注意保温。因此,"嫦娥四号"除了太阳能板之外,还带了一块"核电池",在夜晚的时候也可以开展一些科研观测,而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一个待在遥远太空中的探测器,如何能频繁被人们提及?在这个问题上,"嫦娥四号"用实际行动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努力工作,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这不,"嫦娥四号"又一次因为重大发现登上了各大版面的头条,这一次是关于月球深处的秘密。"嫦娥四号"的重大发现北京时间2019年5月16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嫦娥四号"的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团队通过"嫦娥四号"的探测数据发现,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低钙辉  相似文献   

4.
由科技部支持的国家863计划"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重点项目9月28日通过验收。我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嫦娥一号"任务至此才算圆满完成,该卫星获取的数据足够让科学家研究10年。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发  相似文献   

5.
主讲标题:《中国月球探测计划——"嫦娥工程"》专家精彩语录:我们甚至还提供给澳门、香港、台湾的大学,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不管谁做出成果来,都是中国人的成果,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目前,"嫦娥一号"的科学数据已经在网上公开发布,提供给全世界的科学家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天宫二号"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起飞,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正式入驻太空。这一重要讯息自然让全国人民高兴。与此同时,人们不禁要问:我国还有无其他探测器在深空中存活?答案是,有。下面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那些久居"深宫"的"太空探险家"。早于"嫦娥三号"升空的,是"嫦娥二号"卫星。"嫦娥二号"被赋予的任务是进一步完成"嫦娥一号"月球科学探测使命,同时肩负着为"嫦娥三号"探路的"担子"。2010年10月1日,"长征三号"  相似文献   

7.
正据新闻媒体报道,我国计划于2020年左右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探测器将登陆月球的背面。一旦任务成功,"嫦娥四号"将成为人类第一个在月球背面登陆的探测器。消息传出,引起科学爱好者的极大关注,因为神秘的月球之背即将揭开面纱,而一些流传已久的传言,也注定要不攻自破。为什么"嫦娥四号"会选择去月球背面着陆,月球背面隐藏着哪些未解之谜呢?我们今天就来一次月球背面大揭秘。传言中的外星人基地一直以来,在网上经常能看到关于月球背面的各种传言。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创新》2009,(3):15-15
据报道,月球最高峰的高度是9840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出近1000米!这是中国科学家根据“嫦娥一号”的科学数据测量得出的结果。在“嫦娥一号”得出这一结论之前,1994年美国克莱门汀月球探测器曾得出月球最高点为8000米的结论。14年来,人类的认识一直停留于此,而“嫦娥一号”打破了人类14年来的肤浅认识。根据“嫦娥一号”获取的数据,中国科学家得出目前最高精度的月球地形模型,首次测量出最精确的月球最高和最低点。科学家们还发现,月球比地球更圆。  相似文献   

9.
正12月17日,在中国科协主办的"探月梦中国梦"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嫦娥三号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刘建忠、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和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苏彦回应了大众对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和火星探测的关注。"嫦娥"的成功已表明探测火星的能力据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嫦娥"一、二号成功后,我们就有探测火星的能力了。火星绕太阳转一圈是700多天,也就是两年时间,这期间火星与地球要交会一次,交会时它离地球最近,发射窗口最理想。我们正在研制的长征五号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月球车     
刘宇 《百科知识》2014,(1):22-25
正2013年12月2日凌晨,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肩负首次登月任务的探测器"嫦娥"三号送入轨道,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湾"区软着陆。这是中国第一次将自己设计的月球车送上月球。"玉兔"号月球车究竟什么样?它与国外的月球车有哪些不同?它将完成哪些科学任务?  相似文献   

11.
The Chinese lunar probe Chang''e-4 (CE-4) landed in the Von Kármán crater within the South Pole–Aitken (SPA) basin on the far-side of the Moon on 3 January 2019. Following this, the moon rover Yutu-2 separated from the CE-4 lander and started its travels and exploration on the far-side of the Moon. Before this landing, humans had remotely observed the far-side of the Moon with lunar satellites. However,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a man-made spacecraft had landed there and actually left behind wheel prints belonging to humanity.Since China''s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CLEP), or Chang''e Project, started in 2004, China has accomplished the first two steps of its three-step plan of ‘Orbiting, Landing and Returning’. CE-3 and CE-4 landed successfully on the near-side and far-side of the Moon, respectively. In the near future, CE-5 will land again on the near-side of the Moon and take lunar rock and soil samples back to Earth, thus completing the three-step plan of CLEP. In April 2019,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 interviewed three key figures of CLEP: CLEP Chief Engineer Weiren Wu (), the first CLEP Chief Scientist and CLEP senior consultant Ziyuan Ouyang (), and CLEP third phase Vice-Chief Engineer, CE-4 Ground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System Director Chunlai Li (). They talked about the scientific expectations and future plans of China''s lunar and deep space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2.
从深空探测大国迈向行星科学强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伽利略1609年将望远镜指向星空迄今,已逾400年。1959年苏联"月球2号"首次抵达月球,开启深空探测时代。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催生建立行星科学。纵观人类深空探测60年,先后出现两次探测热潮、两个深空探测大国(美国、苏联)。苏联领先又衰落,仅留给历史一个深空探测大国的背影,而美国成功转型为深空探测强国,至今在世界行星科学最前沿领航。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深空探测大国,我国应该怎样立足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强国之路?文章参照历史,梳理现状,畅想未来,给出我们的思考:大力培养行星科学人才,尽快实现科学引领深空探测。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博德研究所自2004年成立起,坚持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并重;不到10年,即迈入世界一流生命科学研究机构行列,成为生命科学前沿创新的“领头羊”“风向标”,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研究表明,聚焦重大疾病诊治需求牵引科研攻关,打通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的通路,构建跨学科、多层次整合研究模式,发挥战略科学家的领航领军作用,集聚小而精的杰出科学家团队,实施高度灵活的项目组织管理,以及打造背靠一流、辐射全美、拓展全球的创新网络,有效支撑了博德研究所高质量创新发展。我国可借鉴其经验,从将生命科学作为建设科技强国的突破口、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顶层设计、夯实生命科学人力资源根基、深度融入生命科学全球创新网络4个方面,推进生命科学前沿创新。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高性能计算应用将建模、算法、软件研制和计算模拟融为一体,已成为高性能计算机实现在重大科学发现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应用的必要纽带。文章从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不同科学计算应用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谈起,回顾和剖析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多个学科的科学家协同通关,发挥学科深度交叉的优势,在"曙光1000"并行计算机上完成了多个应用软件并在天然DNA的整体电子结构理论计算、激光晶体材料(LBO)电子态理论分析及广义本征值并行计算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高水平成果的案例。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始终位列我国科学计算应用发展的前沿。在应用水平、计算规模及成果显示度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的背景下,文章选取了大气科学、生命科学、高能物理、计算化学和材料科学等典型传统科学计算应用,从科学家的视角对它们的现状、领域发展促进及未来趋势作了介绍,以期能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与关注。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科学计算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研基础平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基础性、战略性平台。近10年来,我国科研基础平台在科学观测水平、制造工艺水平、数据获取水平、开放共享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开发利用水平方面取得了跨越式发展,高水平支撑我国科技创新活动。展望未来,新的科研范式变革正在悄然到来,新兴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不仅支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野外台站朝着更大规模、更精确、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其本身还将对科研范式变革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加速器”与“倍增器”,成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迈进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  相似文献   

16.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海洋技术与装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深海技术与装备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以科学需求为导向,追踪国际前沿,立足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现状,提出研制科学应用目标明确的深海探测与作业装备,形成具备利用自主式观测系统、连续观测与作业系统以及新型海洋传感器及采样设备开展综合性海洋探测与作业的能力。专项执行4年的时间,深海技术装备面向专项科学目标,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了我国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的发展,在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始于2016年,是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为落实全国创新大会精神,试行部署的一项新的科研管理改革举措。该计划以"夯实基础,探索未知,谋求引领"为出发点,稳定支持一批久经证实的"立志报国、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院士和顶尖科学家""中年拔尖科学家"和"青年拔尖科学家"开展研究的项目,谋求冲击国际一流甚至国际顶尖水平的基础科学问题,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作出贡献。该计划项目布局整体上符合中国科学院人才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科学院在"放管服"方面的创新举措。该计划希望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稳定支持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使科学家们"坐得住冷板凳,敢啃硬骨头""十年磨一剑",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力争在重要科学问题的新理论、新方向上取得突破,产出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成果突破。同时,也希望通过该计划资助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为我国未来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管理方式和资助方式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科研人员参与科普的呼声日益增加,在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结合的背景下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成为评价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的一项要求,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指南,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文章通过梳理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结合的历史以及有关政策中的相关要求,分析了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结合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给出提高科研人员科学普及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山中伸弥的“论文-专利”二元行为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般认为,科学家尤其是诺贝尔奖科学家科学研究工作成果的主要发表形式是科学论文。但近年来的趋势表明,诺贝尔奖科学家也在大量地申请专利,即便是那些看起来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也表现出强烈的专利意识。日本科学家、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山中伸弥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山中伸弥"论文—专利"行为模式,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合理性和行动连续性,值得我国科学家学习。作为驱动力量的日本科技政策,也值得我国科技政策制定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下机器人是人类探索海洋、认识海洋的先进技术手段之一,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装备支撑。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为代表研制的我国谱系化水下机器人在深海资源勘查和科学研究、深渊科考、南极和北极调查中的最新应用成果。结合当前水下机器人研究基础,展望未来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方向。通过研发适应极端海洋环境的深远海科考装备,实现从航次型科考模式向深海长期驻留型科考模式的技术跨越,实现从有人科考向无人化科考模式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