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改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本项目以创新小麦育种方法,提高小麦育种效率为目标,创造矮败小麦,创建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方法,育成一批突破性品种,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轮回选择是破解困扰小麦种质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与技术手段,“蓝矮败”是用于轮回选择最便捷高效的工具载体。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滨州综合试验站)及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资助下,山东省的滨州市作物研究所、山东滨州黑马种业有限公司、滨州市农业科学院/滨州市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开展了利用“蓝矮败”拓建小麦轮选群体与基因库的研究。自2008年以来展开了包含12个子课题的系统研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育成包括“蓝败”在内的多种类型种质,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麦梦     
1992年6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振声致信西北植物所副研究员、小麦育种专家李璋:“知你们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方面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望继续努力,为提高陕西省的小麦单产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大众科技》2007,(10):4-5
经过4年多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一个课题组人工合成了小麦新种质CI108,发现其含有一个抗条锈病新基因YrC108,并利用分子标记对该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该成果不仅为抗条锈病小麦育种提供了新抗源,而且为高效分子育种提供了选择标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一个适应性广、丰产性突出的小麦良种——“宁春四号”在我国西北、华北乃至华南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丰产增收,成为我国现行推广面积最大的春小麦品种之一。培育出“宁春四号”优良品种的就是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宁夏小麦育种专家、优秀共产党员裘志新。  相似文献   

6.
利用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遗传育种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领域。我国小麦面积大,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生态类型、耕作栽培方式和小麦消费形式多样且特色明显;种质资源丰富;因此中国在国际小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对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简要介绍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国际合作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梁增基,在小麦育种界颇有影响力,他自主创新攻克的“锈病和冻害”、“旱作半矮杆高产”、“多抗稳产”、“优质高产”等成果,受到了业界专家的称赞,并在实际推广和科研应用中获得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河南农业大学张清海教授一直致力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工作,并从事作物品种资源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张清海教授就多次赴云南省进行小麦加代育种工作,总结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在昆明夏繁加代的育种理论和规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和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范濂教授一起先后选育出三个小麦品种:半冬性耐盐碱小麦新品种豫麦1号、弱春性高产小麦新品种豫麦3号和弱春性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豫麦9号,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中的矮化变异通常可有三种类型。一类是草丛状矮化型(Cluster dwarf type)或简称丛矮型,一类是半矮化型(Semi-dwarf type)以及丛矮型(dwarf type)。后二者即当今育种工作中常用的矮源。丛矮型在生产上没有直接意义,但有人认为可能是后二类矮源的祖先。关于小麦的草丛状矮化株型,国外已作过不少研究,国内还未见有报导。我们在育种试验的杂交组合中发现,具正常株型和株高的扬麦1号和亚奎(yague,墨西哥)二品种不论正交和反交,其F_1植株全部表现为丛矮型植株(图1)。为此进行了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一种廉价高效的“飞龙——130型”小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已由西北农业大学农机系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11.
郭振华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258-258,105
现代农业向小麦产量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实际,针对栽培管理措施对小麦高产和超高产的调控效应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14(5):363-364
目前,我国小麦生产面临总量有余,而专用优质小麦缺乏的局面。中国科学院针对国家粮食生产供需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普遍低下的实际问题,从“八五”时期开始就非常重视优质小麦的育种和产业化工程。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偃麦草,通过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技术,培育出了面包型小麦新品种──高优503。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当前我国小麦生产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深受广大农民喜爱。1997—1998年分别通过了陕西省、河北省的品种审定,现已…  相似文献   

13.
一、国内开展两系杂交小麦育种概况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试验表明,F1代杂种小麦较纯系品种一般增产15%—30%,世界各国从60年代以来,以T型不育系为基础的三系配套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利用。我国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研  相似文献   

14.
他视崎岖沟壑如平川,在困难面前不言放弃。在锈病肆虐的时代,他知难而上,把锈病踩在脚下;他超脱世俗的喧嚣,与寂寞为伴,用一生成就育种梦想,把早区小麦由传统的“低产作物”变为“高产作物”;悠长岁月,他在田间地头,用足迹丈量出人生的价值。他就是我国著名旱区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近五十年,梁增基先后育成国审品种三个、省审三个,累计推广超过亿亩,增产20亿公斤,  相似文献   

15.
国内目前主要是通过常规的品种间杂交选育小麦优良品种。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常规小麦育种工作处于爬坡阶段,育成的新品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利用杂种第一代优势则是各类作物育种共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小麦育种一直徘徊不前,育成品种丰产潜力无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是种质资源匮乏和遗传基础狭窄。目前小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小麦育种一直徘徊不前,育成品种丰产潜力无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是种质资源匮乏和遗传基础狭窄。目前小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小麦基因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其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受限于普通小麦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克隆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发展远落后于水稻和玉米。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在破译小麦基因组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此外通过多年攻坚,利用"模块耦合育种"的理论已成功培育出小麦新品种。文章着重对这些重大成果和未来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小麦温度型理论的要点,阐述了小麦冷温状态和逆向衰老的研究状况,指出动力指标在育种和耕作、栽培上的意义。综述了关于小麦冠层温度和其生物学性状以及周围环境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小麦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满足人类食物消费生产对小麦育种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即提供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性好的小麦品种,而这些新品种的选育必须以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基础,通过各种传统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持续扩大收集、保存种质资源并加以深入分析检定,从中选取所需的各种基础资源,是育种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