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政府信息公开视野中的工作秘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全胜 《情报科学》2006,24(10):1473-1476,1500
工作秘密就是各级国家机关在其公务活动和内部管理中产生的不属于国家秘密而又不宜对外公开的事项,工作秘密范围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导致了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的界限不清,进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就必须对我国的工作秘密进行严格界定与限制。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受我国现有政府信息立法所确立的制度变迁路径的影响。现有的政府信息立法遵循的是以“保密为主,公开很少甚至不公开”立法思路,与现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所提倡的“公开为主,保密为辅”的立法思路不相一致。因此,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应该避免路径依赖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以地方立法或部门立法先行的制度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公开内容、组织体系、制度建设、运行机制、公开渠道五个方面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了剖析与反思,指出由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法阶较低、规定模糊,导致公开与保密边界不清晰;由于政府部门信息公开意识薄弱、信息整合机制不健全、信息公开不规范以及信息内容公开不高,导致公开程度与公众需求有差距;由于渠道单一且程序繁琐,依申请公开工作亟待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旨在为提高政府公开信息质量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在界定政府公开信息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对贵州省相关政策进行文本分析,整理出高频关键词表,并从质量维度和时间维度两方面分析政府公开信息质量的相关保障措施及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贵州省政府信息公开政策对公开信息质量的保障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及时性和公开范围两个方面,而较少关注公开信息的一致性和信息公开效率;不同时间点发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政策,其内容侧重点不同,且表现为更加细化和具体;"保密性"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初期较为重视,但随着相关政策实施的成熟,对保密性的要求稍有宽松。建议进一步建立政府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机制和社会评议制度,平衡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之间的关系,并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政府信息公开中。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纵向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尧清  汪银霞 《情报科学》2006,24(6):955-960
政府信息自政府产生之日起就客观存在了,但政府信息公开却是近期才成为社会趋势,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笔者根据历史发展的时间序列和近年来对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知识的研究认为,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历史时期:封闭-愚民、保密-安民、半公开-廉政、公开-服务。  相似文献   

6.
高校信息公开是国家信息公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信息公开在教育领域中的延伸。在高校信息公开背景下,高校档案馆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本文从提高档案保护意识,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正确处理档案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阐述,对高校档案馆创新工作提出了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7.
宗诚  马海群 《现代情报》2013,33(8):9-11
在各级各类高校制定本校信息公开制度时,正确处理信息公开与保密间的关系成为着力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外有关高校信息公开政策法规对此都有较为明确合理的界定。我们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保密为例外,协调高校信息公开与保密的逻辑关系,明确细化高校信息公开及保密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立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现有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法律的分析 ,构建了政务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公开与信息保密的立法体系 ,并对这一立法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电子政府先进国家的案例分析,切入公众对电子政府信心的研究,进而引出个人信息保护之与电子政府建设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公众对电子政府信任的因素。提出了约束电子政府对个人信息处理的一般原则:个人信息的专属性、普遍性和长期性原则;信息主体在信息活动中,处理自身信息的完全自由原则;建立与信息的敏感性相适宜的法律保护体系;保密原则。论述了电子政府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之法律框架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0.
汪全胜 《软科学》2006,20(5):70-73
政府信息公开法所倡导的基本原则是: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在我国当前的政府信息立法中,需要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在政府信息公开与保密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保障国家的安全与利益不受损害,但又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尤其是防止行政机关借口国家秘密损害公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1.
论衡量政府信息公开的标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衡量政府信息公开的标准有量、质和获取渠道三方面。目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而要改善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就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包括但不限于改革现有保密制度、变革现行的管理体制、建立依申请公开方式和完善公共信息资源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政务信息发布服务作为政务服务的重要环节,对其质量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工作不足并为其服务改进提供指导。[方法/过程]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政务信息发布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在分析PZB差距理论与其衍生模型SERVQUAL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信息发布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评价维度与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5个维度和17项指标的政务信息发布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结果/结论]通过面向公众的实证研究,本文明确了公众对政务信息发布服务的服务质量感知,即当前的服务质量尚未达到公众期望,应从发布平台建设、政民交互技巧、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升其质量。  相似文献   

13.
张晓娟  徐建光 《现代情报》2019,39(7):133-142
[目的/意义]构建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为完善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提出建议。[方法/过程]从隐私政策视角,利用专家访谈法与层次分析法,从"用户知情同意、信息安全控制、个人权利保障"3个维度构建我国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36个政务APP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构建的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政务APP个人隐私信息保护问题严峻,政府部门应着重关注和解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探究政务信息协同结构及特征对于切实推进智慧政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深圳市智慧政务信息协同结构分析为例,提出智慧政务信息协同结构的解析方法。[方法/过程]依据深圳市政务服务流程提取信息主体及信息链,基于业务流程解析其信息协同结构,构建信息协同网络,选取度、度分布、中心性、聚集系数、平均路径等分析指标解析网络拓扑结构及网络的无标度和小世界特征。[结果/结论]发现深圳市政务信息协同网络中主要存在两类信息主体,形成了以申请人、公安局、规划和国土资源部门为核心节点的政务信息协同结构,申请人作为网络中最为特殊的信息主体在信息协同网络优化过程中应被重点关注。基于具体政务业务流程数据,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可以精确解析各个城市、区域的智慧政务信息协同结构及特征,为智慧政务的信息协同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信息公开制度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庆华  杜佳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2):150-152,226
本文概述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公开制度的相关概念,重点探讨了信息公开制度对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影响,认为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发利用政府信息资源、有助于规范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行为、有助于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也将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工作适应WTO的要求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政府信息公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政府信息资源经济学特征的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述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成本与收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需求与供给,概括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研究危机决策中政务信息采集的原则和障碍的基础上,通过结合政府危机决策过程,构造了危机决策中政务信息采集模型,并对政务信息采集方式和政府信息资源网的建设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为政府在危机决策中顺利采集政务信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蜀红 《情报科学》2005,23(10):1509-1511,1520
本文通过对我国“信息公开第一案”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和特点,重点阐述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建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了思考,提出立法模式选择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的基础,同时也需要相关具体制度的配套协调以及公众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为了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推上新的台阶,实现社会团结、稳定及和谐,本文运用物理学中的力场分析法,通过收集问题,确定目标,分析目标实现中的动力和阻力因素,以减弱或消除阻力为主、增加动力为辅,促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向目标状态发展,使政府信息公开逐步达到设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