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南台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6):149-149,235
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突出,影响广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一缴而就,针对我国加工贸易政策环境出现的问题,不断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健康发展,迎接后过渡期面临的挑战,我国加工贸易政策需要不断完善,逐渐向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我国近年来的外贸顺差额入手,指出巨额贸易顺差的制造者主要是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的发展给我国带来了相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率,但由于其产品附加值低、外资比例较高、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和准入门槛较低等问题,也给我国外贸的发展带来了相关的负面效应,诸如外贸利益的获得、过高的外资企业依存度、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推动加工贸易升级转型、培育本土的跨国公司、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等方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基于降低成本考虑,企业采用价值链分割生产模式进行对外投资引发的严业转移是一种不完全转移.本文通过探讨价值链分割生产和其影响因素以及价值链分割生产下形成的生产网络,进而得出对我国产业转移的启示,包括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不完全转移有利于提升东部地区企业竞争力和实现中西部地区的产业上位,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扩大需求等促进我国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目前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作用逐渐显现,但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落后、政策环境的缺陷等等原因,这种技术外溢效果并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最明显的问题是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前后向联系较弱。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国际产业向中国大陆与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耦合转移。把握新一轮产业转移规律,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制定科学的产业转移战略,是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研究认为,产品内分工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价值链跨区域重组是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主导方式,发挥大国优势是我国推进产业转移的战略基点。应当注重产业转移政策创新,在引导产业转移中实现科学发展,在坚持科学发展中引导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发挥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目前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作用逐渐显现,但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落后、政策环境的缺陷等等原因,这种技术外溢效果并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最明显的问题是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前后向联系较弱.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7.
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婧 《科技与管理》2004,6(2):59-61
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是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示范、关联效应、人力资源流动而实现的。从我国目前情况考查,加工贸易发挥了一定的技术溢出作用,但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落后、政策环境的缺陷等原因,这种技术溢出效果并未充分地发挥,最明显的问题是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短,前后向联系较弱。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提升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R&D投入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2002—2007年省际加工贸易面板数据,对R&D投入对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升级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R&D投入、制造业基础和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影响都不显著。R&D投入尚未发挥明显作用的情况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升级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推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实现向更高层次的升级,未来的产业政策应将加大R&D投入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城市化与加工贸易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建议顺应比较优势变动趋势调整山东省加工贸易地理布局,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农村地区梯度转移,为东部承接高新技术加工贸易腾出空间,从而实现城市化与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充沛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源源不断地向沿海地区大量输送,然而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中部地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就地吸收消化,改变了劳动就业的格局。以湖北蕲春县为例,研究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我国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照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当前我国并未产生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的现象,这既与转出地区政府的产业政策、产业集群产生的效应有关,同时也受到了转入地区政府政策选择的矛盾、产业配套能力低、劳动力素质不高、物流成本高等的负面影响.指出转入区和转出区都做出产业政策和布局的调整,从而促进我国产业转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龙布 《大众科技》2009,(1):198-200
从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爆炸式”增长,在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必要性后,针对我国加工贸易要加强本土化还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我国加工贸易本土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肖文韬  刘淑娟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2):179-181,169
文章在分析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削弱要素区际流动对经济落后地区不利影响的对策,即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各类要素市场,减少要素区际流动成本;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政策,完善中西部非银行全融机构体系:增加向中西部地区的投入以改善其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等等。  相似文献   

14.
目前,人民币升值,欧盟和美国对我国连续制造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国内加工贸易优惠政策的减少,使我国加工出口企业面临强大的生存危机,由于河南的加工贸易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因此如何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大外商投资规模和贸易出口规模,改善产业结构,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成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是我省需要积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加工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是其它的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同时,我国加工贸易也面临诸如双刃剑效应、监管方式不适应、加工贸易内销问题及对加工贸易企业分类管理的争议等一系列情况。另外,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在完善之中,现阶段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认清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挑战,并努力克服,才能使加工贸易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20072011年我国地区知识获取能力的测算为基础,综合使用面板数据的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技术,全面展示在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各地区知识获取能力的区域聚集情况与差异性水平,并深度刻画我国区域知识获取能力差异性与产业转移之间的协同变化程度。结果表明:伴随着产业承接转移的进程,我国知识获取能力差序的格局已经形成,未来全国范围内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已初见端倪;现阶段中西部承接东部知识转移仍面临挑战;传统视角下的经济区域划分与现实经济发展的区域聚集态势存在一定差异,理论研究与政策制定要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7.
当前,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荆州市正面临着通过吸纳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这种背景下,基于荆州的实际情况,研究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对荆州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荆州市工业发展比较优势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承接产业转移环境、平台及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等四方面,讨论如何增强荆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竞争优势理论下的中西部外贸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部地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随着中国外向经济的发展 ,中西部的外贸竞争力势必会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竞争力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借助竞争优势理论 ,对我国中西部外贸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并对提高中西部外贸竞争力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德国向中国的技术转移——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案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重点人物访谈研究了德国大众向中国转移技术的背景、转移过程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技术转移的结果、影响进行评价。研究表明:(1)中国的经济调整政策等因素对于技术转移具有重要影响;(2)德国大众向中国转移技术产生了“合资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滚雪球效应;(3)国家关锐政策和上海市政府的协调与组织措施以及有关政策有力地加速了引进技术的国产化进程;(4)以合作双方当初的战略目标来衡量,德国大众向中国的技术转移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通常认为,由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沿海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可能大规模转移到中西部,然而这一状况并没有出现。本文首次利用企业网络招聘工资数据实证分析工资地区分布及其变动对沿海产业转移的影响,从劳动力成本的视角探索沿海产业难以向中西部转移的原因。回归结果显示:男性、技术工种、受过高等教育和沿海地区的工资显著高于基准组;虽然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地区工资差距不大,而且中西部工资增长速度快于沿海地区,地区间工资差距趋于缩小。实证研究表明,当前地区劳动力成本差异并不能成为中西部吸引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依靠劳动力成本差异驱动的大规模产业转移尚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