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病人60例,随机分为针刀治疗组和按摩对照组。按摩对照组因各种原因脱落3例,共收集到27例。针刀治疗组1周治疗1次,按摩治疗组1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根据美国膝关节学会的评分(KSS评分)标准,从膝评分方面看,优8例,良13例,尚可4例,差5例;对照组优1例,良4例,尚可10例,差12例,两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从膝功能评分来看,优4例,良13例,尚可11例,差2例;对照组优0例,良6例,尚可7例,差14例,两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刀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按摩疗法相对比,其疗效有显著性差异,针刀疗法的治疗效果远好于按摩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原因、骨缺损的处理、假体的选择及相关翻修技术。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的2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其翻修假体的类型:全生物型臼和柄12例,全骨水泥型臼和柄3例,只用骨水泥臼4例,只用骨水泥柄2例,混合型假体2例,用原假体2例。需要植骨8例。结果:疗效参考Harris评分:优19髋(90分以上)、良4髋(80-89分)、可2髋(70-79分),优良率为92%。翻修的原因:假体松动9例,假体沉陷4例,假体脱位4例,感染2例,假体松动并周围骨折2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假体松动并脱位1例,假体断裂1例。结论:找出初次置换失败的原因,针对性的制定翻修方案,合理的选择翻修假体,具备一定的翻修技术及经验是髋关节翻修术获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昝金生 《科教文汇》2020,(13):24-26
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孙子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新时代高校孙子文化建设的领导力度,推进新时代高校孙子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课堂,创新新时代高校国防孙子文化建设平台,不断拓宽高校孙子文化教育方式,探索新时代孙子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2006年国内科学学研究的词频分析与计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词频统计法分析2006年国内5种科学学研究类核心期刊所发表的1000多篇论文的题名,得出论文题名中使用最多的前160个词及其频次,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科学学研究最关注的研究领域是"创新、技术、知识、管理、科技、发展、产业、科学"等,最关注的研究对象是"企业"。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IS数据的甘南草原区域蒸散发量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甘南草原生态系统水资源压力日益增大及草原退化的形势,本研究采用理论基础坚实、区域应用限制小、反演陆面蒸散发量较为合理准确的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新一代对地观测数据MODIS应用于反演甘南草原区域地表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并对甘南草原区域7月份的日均ET进行了反演,分析了2000年和2009年间该区域ET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发展变化。同时,采用图像剖面线分形的方法描述研究区遥感ET的局部以及微观的结构特征,了解遥感ET分布的空间差异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该区域日均ET总体上是减少的,其中一些区域变化幅度较大,减少了50%左右;其中,在地表水含量丰富的吉木都塘草原风景区和桑科草原风景区以及西库乎鹿场附近的黄河支流、尕海自然保护区、科才苦河、白龙江、拱坝河及洮河的水体周围,ET量才有7.00mm左右,主要与该区域水资源的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居民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和酸可溶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杭州市50个居民小区土壤重金属元素(Cd、Co、Cr、Cu、Ni、Pb、Zn、Mn和Mo)的含量、形态和酸可溶性。结果表明,与农业土壤相比,该市居民区土壤中Cd、Cr、Cu、Ni、Pb、Zn、Mn和Mo均有不同程度的积累;除Cr、Mo外,居民区重金属的积累一般低于该市商业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积累量随居民区建成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居民区土壤中Cd、Co、Cr和Ni主要以稳定的残余态为主;而Cu、Pb、Zn和Mn则以可提取态为主。除Zn、Mn外,重金属的酸可提性组分均较低.土壤重金属的稀酸提取量主要与提取平衡液的pH有关,随pH下降而增加,但大部分土壤中酸可提取的重金属量较低,因此杭州市居民区土壤在正常条件下不会有较多的重金属释放。  相似文献   

7.
中国分省耕地警戒值区域差异及指示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国家耕地警戒值,系统地研究大陆各省区的耕地警戒值及其指示作用,为国家耕地管理决策提供 参考。设计了区域人均耕地警戒值的算法,计算31个大陆省区的耕地警戒值、耕地压力指数、耕地盈余/赤字量,构 建利益驱动型的激励-约束耕保机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的省区差异时,甘肃的人均耕地警戒 值是湖南的7.78倍,北京的耕地压力是黑龙江的15.04倍,相反,在考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的省区差异时分别为 5.31倍和37.77倍,耕地警戒值和耕地压力有省区差异。结论是:全国耕地管理划分为3个激励-约束级,北京、上 海、天津和广东4个省(市)为耕地管理的强力约束级,山西、浙江、福建、西藏、陕西、青海和辽宁7个省(区)为一般 约束级,其余20个省区为政策性激励级,国家应制定差异性的耕地管理激励-约束政策;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 建、广东、山西、陕西、西藏、青海和辽宁等11个省区,用于生产食物的耕地有不同程度的赤字,其他20个省区有耕 地盈余,提出构建国家粮食-生态安全金的省区差异性分担制度的政策性建议,以抑制耕地赤字省区的耕地继续减 少行为和激励耕地盈余省区的耕地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8.
1961年至2007年江苏省高温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梅  彭晓燕  李进喜  濮梅娟 《资源科学》2011,33(10):1991-1998
本文充分利用江苏省1961年-2007年高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近50年高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日数的地理分布呈东北-西南向逐渐递增,沿江苏南地区高温日明显高于东北部沿海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高温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20世纪60年代到7...  相似文献   

9.
基于可持续度的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对于落实规划、强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可持续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对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可持续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采用可持续度量的方法,可以较好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价;②上一轮规划实施至今,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可持续度呈上升趋势,处于中度可持续状态,但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方面,规划实施仍不可持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一轮规划着眼解决的3个难题:“生存与发展问题”、“刚性与弹性问题”、“静态与动态问题”,以及完善规划的若干措施和建议,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10.
周九常 《情报科学》2005,23(11):1630-1634
企业不仅存在信息化的问题,也存在知识化的问题,企业知识化内容包括:人才的高素质化、技术先进性、发展性、产品的智能化、人性化、营销的知识化、服务的知识化、管理的现代化与个性化,等等。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企业知识化的策略,并指出,企业知识化还意味着企业知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韩中奎  文博杰  代涛  李强峰  王欢  冯旭光 《资源科学》2018,40(12):2351-2359
建筑业是中国最大的钢铁消费领域,动态分析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把握其二次资源回收潜力,为铁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相关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以动态物质流分析结合生命周期分布函数,测算了1949—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的钢铁存量。结果显示:经过缓慢增长期、稳定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三个阶段后,中国房屋建筑中钢铁存量从1949年的10.0万t增长到2016年的28.1亿t,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也从0.2kg/人增加到2029kg/人;受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影响,中国四大经济区域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别明显,2016年东部地区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最大为2526kg/人,其次是东北地区2128kg/人、中部地区1732kg/人和西部地区1605kg/人;受城镇和农村的生活环境、经济水平差异影响,中国城乡房屋建筑中人均钢铁存量差异显著,2016年中国房屋建筑中城镇人均钢铁存量达3145kg/人,农村为530kg/人。  相似文献   

12.
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揭开了现代物理学序幕的X射线的发现,随后的20多年中与X射线密切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层出不尽。而一个世纪之后空间天文领域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于2002年授予了空间X射线天文的突破,由此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窗口。从1962年发现第一个宇宙X射线源至今半个世纪以来,已经有约70个携带天文仪器的空间飞行器(以专用卫星为主)发射运行,极大地促进了人类对于宇宙和基本物理规律的认识。随后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背景探索者"(COBE)卫星对宇宙微波背景黑体辐射谱的精确测量和观测到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著名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对此做出了关键贡献。这样在新世纪空间天文的研究就直接产生了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且对第三个起了重要作用,非常类似20世纪初X射线对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这三个以及天文学研究所获得的所有其他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除了20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外,其他所有的获奖成果都和项目最初的科学目标没有关系或者完全相反。与此同时,探讨了重大天文发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于处于快速发展初期的中国空间天文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童钟杭 《科技通报》1997,13(1):59-63
概述了1840~1990年浙江省内科科技史.1843年美国教会在宁波开设诊所,是西医内科在省内的开端.之后,省内各地先后开设内科.20世纪50年代后,西医内科分化为传染病、神经、精神、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肾脏等专业.在科技领域,浙江省60年代的血红蛋白病及冠心病研究,70年代白血病、心电学及肺心病的研究,80年代胃癌及糖尿病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文启扬 《科教文汇》2014,(25):125-126
彝文古籍是彝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是彝学研究的主要文献来源。彝文古籍卷帙浩繁,内容包罗万象。但近几年来,彝文翻译人才越来越稀少,彝文古籍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工作面临很大困难,培养彝文古籍翻译人才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南极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开展各类科研活动的热点区域。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可视化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分析了2000—2020年南极科学研究的中外发展态势和进程,明晰了近20年南极科学研究的热点及前沿研究领域,并对比分析了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南极开展科学研究的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南极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结果表明:①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在地球科学(综合)、生态学和海洋学等学科领域发文量较高,而环境科学在南极研究的受关注程度呈不断提高态势;②美国在南极领域的发文量最多,远超其他国家。中国在南极科学研究中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家合作密切;③近年国际南极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南大洋生物资源和碳循环,南极气候变化和海冰异常过程,南极地质演化和古环境,南极微生物资源开发以及南大洋水团及其动力学等;冰盖质量平衡、乔治王岛、生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等研究领域是近年南极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④中国在南极的科学研究相对侧重环境科学、微生物学和食品科技等领域,而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生态学和自然地理等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未来中国要加强与南极科考强国之间的合作,在学科交叉、边缘部分寻求突破,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相似文献   

16.
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的降水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长艳  李跃清  彭俊 《资源科学》2006,28(1):113-119
利用九寨沟、黄龙地区附近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及NCEP/NCAR 1959年~2002年共44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九寨沟、黄龙地区降水以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九寨沟、黄龙地区的年降水总量为693.7 mm,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9月,干湿季明显,7月份降水最多。44年来本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降水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夏季,尤其是7月。九寨沟、黄龙地区的水汽输送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这种差异和季风环流演变有密切的关系。冬、春季本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秋季节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夏季风的异常变化引起的南来水汽向北输送的减弱,是造成九寨沟、黄龙地区降水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寨沟、黄龙地区多雨年和少雨年来自西太平洋、东海的水汽输送特征有显著差异,多(少)雨年来自西太平洋、东海地区的水汽输送显著偏多(少)。  相似文献   

17.
孙保强 《科教文汇》2020,(10):177-178
随着我国国际交流与外交力度的不断提升,对于高校英语语言教育要求也愈加严格。英语学科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无论是在外交沟通方面还是在增强学生语言学习能力方面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尤其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在英语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其基础的词汇及语法知识,还应将其熟练地运用在口语交际及生活实际中,真正发挥英语学科的语言特色。因此,在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立足于教材,通过在教材中深入挖掘英语教育中的文化素材,引导学生以“扬弃”辩证的目光看待西方文化,探知英语语言学习乐趣。本文将对于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就当前高校英语文化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为有效提升高校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成效、拓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途径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8.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ldehydes are harmful to plant growth in aqueous culture solutions, in nutrient solutions, in soil in pots, and in soil in the field.The effects of six aldehydes—namely, salicylic aldehyde, vanillin, benzaldehyde, heliotropine, formaldehyde, and paraformaldehyde—were studied in nutrient-culture solutions and each proved to be detrimental to plant growth.The effect of the compounds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nutrient solutions. Salicylic aldehyde was least harmful in solutions composed of a high percentage of phosphates. Vanillin was least harmful in solutions with a high percentage of nitrates. Benzaldehyde was about equally harmful in all the nutrient solutions. It was slightly more harmful, however, in the high nitrate solutions than in the mainly phosphatic or potassic cultures. Paraformaldehyde was also least harmful in the phosphate culture, but formaldehyde and heliotropine showed harmful effects to an equal degree in almost all cultures, regardless of their composition.Salicylic aldehyde and vanillin were found to occur in soils quite frequently, especially in soils of low productivity. The isolated substance from the soils was harmful to plants when dissolved in aqueous solution.The two aldehydes were harmful in some soils and not in others. The field studies show that the added aldehydes disappeared in some soils and not in others. There was no harmful action where the aldehydes were destroyed. The soils in which the aldehydes were destroyed have strong biological activities, good oxidation powers, and are fertile.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work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urther show that unfertile soils, where due to the presence of harmful aldehydes, can be made productive by good drainage and by the use of lime and certain fertilizers. This is demonstrated, first, by the growth of plants in nutrient solutions, where it is shown that phosphates partially overcome the bad effects of salicylic aldehyde, and that nitrates ameliorate the harmfulness of another aldehyde, vanillin. Second, by the more normal absorption of phosphates by plants growing in solutions containing salicylic aldehyde. Third, by the growth of plants in soil in pots, which shows that the harmful action of salicylic aldehyde is partially overcome by lime and phosphates and the effects of vanillin by lime and nitrate fertilizers. Fourth, by the growth of plants in field soils to which aldehydes were added, which again shows that lime and phosphates lessen the harmfulness of salicylic aldehyde and lime and nitrates alter the effects of vanillin. Fifth, by chemical tests in which it was shown that salicylic aldehyde, when added to a soil, was destroyed where lime and phosphates were added, and vanillin was destroyed where lime and nitrates were added. Sixth, by the improved productivity from the addition of lime and phosphates to a soil in which salicylic aldehyde was naturally formed and persisted for a period of years.  相似文献   

19.
高永刚 《资源科学》2012,34(11):2170-2180
利用黑龙江省73个气象站1967年-2007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量资料, 基于极端气候事件综合强度模型方法, 分析了黑龙江省极端气温与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极端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夏与秋季总体呈增强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增强更为显著。极端低温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春与冬季总体呈明显减弱趋势, 其中冬季减弱趋势较显著;②极端降水事件综合强度在年代际变化上春秋两季呈减弱趋势, 夏冬两季呈增强趋势, 其中秋季减弱较显著, 冬季增强较显著;③极端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夏秋两季影响较重区域为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地区;极端低温事件综合强度春冬两季影响较重区域为三江平原地区、牡丹江地区北部和哈尔滨地区西北部;④极端降水事件综合强度春秋两季从西到东递增, 夏季中部地区较强, 冬季中部与东部地区较强;四季综合强度影响较重区域为大兴安岭最北端的漠河县、小兴安岭地区、三江平原东部边缘局部区域和牡丹江半山区。  相似文献   

20.
H. Lawton Smith  K. Ho   《Research Policy》2006,35(10):1554-1568
The paper reports on a recent study, which uses various indicators to provide an insight on the performance of spin-off companies from the public sector research base in Oxfordshire (UK). The study builds upon the other studies and fills a gap in the field by gathering empirical inform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y-based spin-off companies. While the main geographical focus is the county of Oxfordshire, UK, the findings will also be of value for other researchers and institutions with an interest in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spin-off firms.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number of spin-offs in Oxfordshire has increased rapidly over recent years, as the result of evolving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laboratories. However, the academics and scientists in Oxfordshire's institutions were already entrepreneurial in the 1950s, less so in the 1960s, but increasingly in the 1970s and 1980s, particularly in Oxford University, which is by far the largest generator of spin-off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