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是苏轼"自出新意"、拙朴厚重书风的最著名代表,同时也代表着宋代的行书成就。但苏轼早年的书法风格并非如斯面目,而是崇尚清瘦秀美一派,是什么导致了他晚年时期的风格巨变?本文从《寒食帖》入手,经过作品、技法的具体分析,试图找出苏轼书法风格变化的个中原因。  相似文献   

2.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此一时期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羊欣,幼学书,兼善隶、行、草书,为王献之之后著名的书家。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帖》《大观帖》《闲旷帖》等。著有书法史著作《采古来能书人名》。  相似文献   

4.
<正>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我自幼年起便喜欢上了书法。怀素的草书,就是我喜欢的古代名家书体之一。青年时期,我曾读写怀素的《自叙帖》十余年。从事书法教学后,我又多次以怀素的《论书帖》为范本,在草书授课时运用。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怀素的《论书帖》是一幅章法、结体法和笔法俱佳的草书精品,又是一篇书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传世妙文。怀素《论书帖》,是其患风湿病四年时给朋友写的谈书法学习  相似文献   

5.
正《人来得书帖》《新岁展庆帖》,原是北宋大文豪、书画家苏轼的两封书信,被后人装裱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件书法国宝。苏轼喜欢研究茶具,得知朋友陈季常有一副难得的木质茶臼,羡慕极了,想借来赏玩,于是在大年初二写了这封信——《新岁展庆帖》。  相似文献   

6.
苏轼前期的书法,是指他44岁以前的书法。黄庭坚对苏武的书法就有一个前后的分期,他说:“东坡书,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所谓“彭城以前”,就是指苏轼44岁以前,也就是自徐移湖随即发生乌台诗案的元丰二年(1079)以前。黄庭坚的划分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苏轼的书法成就主要是表现在谪贬黄州以后。唯其如此,研究者的眼光也大都集中在苏轼的黄州时期和晚年时期,而对他前期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却不免有所忽略。这样做的结果,自是有碍于对苏轼书法的深入研究。 关于苏轼一生的书法经历,黄庭坚有一段话影响很大:“东坡道人少时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  相似文献   

7.
唐朝有一书法大家张旭,精通楷法,尤以草书闻名。相传《草书古诗四帖》为其手书。其草书连绵回绕,逸势奇状,开一代书风。据说,张旭早年在练书法时,十  相似文献   

8.
品读     
<正>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宋·姜夔《续书谱》自古以来,学习书法第一步自然是临摹,书法技法的精进更需遍临诸家,如王铎的临作就占据了其存世可靠作品总量的四分之一。姜白石则一语道破临与摹的奥  相似文献   

9.
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我自幼年起便喜欢上了书法.怀素的草书,就是我喜欢的古代名家书体之一.青年时期,我曾读写怀素的《自叙帖》十余年.从事书法教学后,我又多次以怀素的《论书帖》为范本,在草书授课时运用.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怀素的《论书帖》是一幅章法、结体法和笔法俱佳的草书精品,又是一篇书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传世妙文.  相似文献   

10.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全才,可谓千古一人。于书法实践,其位列“宋四家”之首,其《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就书法理论而言,其取自老庄而又兼有己意的“无为”书学思想对后世也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11.
南北     
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分化为南北两大体系,南方书法顺延着传统继续演进,向精致化发展,用笔考究、注重细节、追求情态,表现风度,上层主流社会的书法艺术与下层文字书写几无关系;北方书法学习和模仿南方书法,介于隶楷之间,书风质朴、猛利、粗犷。隋唐时期南北书风开始走向融合之路,褚遂良、薛稷代表了南北书风对峙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少有的全才,文以豪放气派开一代新风,文人画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里程碑,书法造诣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然其仕途坎坷,数次迁任,知密州太守时,是其思想和书风转变的重要时期,近年来研究苏轼在密州的学者专家,大都把目光放在了他的思想、政绩与诗词创作方面,而对他居宋代"四大家"之首的书法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就苏轼书法分期特点及倡导的"尚意"、知密州时期书风转变因素作探析。  相似文献   

13.
帖与生活     
汉字书写到了魏晋之后,行草在文人书信间成为主流,形成对正方汉字结构的颠覆。汉隶、唐楷,代表了官方诏令文字的庄严;行草则游走于文人书信诗稿间,有一种从世俗规矩礼教解脱出来的潇洒自在。魏晋文人的"帖",是日常的书信,是简单的问候,是有所馈赠时附带的一纸便条。王羲之留下的"帖",原来多是他写给朋友的短信。因为信上的书法太美,看完后舍不得丢弃,存留下来,经过一代一代"临""摹",变成练习书法的"帖"。保留在台北故宫的"奉橘帖",原来是三封信,经过"临""摹"  相似文献   

14.
凡是研究书法或爱好草书的人,都熟悉唐孙过庭所撰并以草书自书的《书谱》(残)。但长期以来,人们所见到的大多是刻本,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有真迹影印本流传。据记载:《书谱》刻本,最早是宋刘焘等人集摹的《淳熙秘阁续法帖》本,亦称太清楼刻本,后有薛绍彭刻本,再后有明人的《停云馆法帖》本和《玉烟堂帖》本。以上诸刻,据杨守敬《学书迩言》  相似文献   

15.
进阶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且目前绝大多数的书法仍是传统的文字书写。那么,当下的书法创作仍需在书写过程中展现书者对自然万象的观照,表现书者的情性变化与书写节律以及他的人格修养等特性。如果将个体书法学习进阶与其人格联系起来,那么,就会有如下三个进阶:第一阶段即是将个体的人格嵌入其书法学习,将书法学习与其人格塑造牢牢地结合起来、乃至融合;第二阶段则是以书法学习来精雕细刻自己的人格,也是以人格及时调整、调节书法学习和发展方向;第三阶段才是个体自然地以人格主导文字书写或书法创作,在文字书写或书法创作中真实地表现个体的人格。单就实用书写与艺用书写的学习进阶而言,其中亦有不同,且艺用书写的进阶必须充分考虑艺术技法掌握的客观规律与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6.
谢无量先追随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后专注于学术研究,一生不以书法家自居,然其又终生书写不辍。其学术研究倾向对其书法风格的转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研究平民文学时期关注对民间书法的学习,研究经典文学时期关注对经典书风的学习。因此,谢无量书法风格的形成是其修养和阅历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17.
3、《丧乱·二谢·得示帖》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丧乱帖》行草书尺牍,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八行,59字。为唐摹勾填本,摹填精良。帖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遭遇)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  相似文献   

18.
《学子》2004,(12):13-13
张连俊,字钟英,号张草,吉林白城市人。主要担任过中共黑河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嫩江地委常委、副专员,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等职务。系中国书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副主席。在各报刊发表书法作品60余幅、诗词400余首。出版有《张连俊诗书四体帖》、《张连俊书唐诗四体帖》、诗集《爱水怜草》、《塞北风》、散文集《山水行》、史书《东北三省革命文化史》(与人合著)等著作。还主编有《中国戏曲志·黑龙江卷》、《黑龙江省志·文学艺术志》。有10余幅书法和百余首诗词与个人简历被收入《中国古今书法…  相似文献   

19.
米芾,宋代书法大家,真、行、草、隶、篆皆精,传世主要书迹有:《多景楼诗》、《苕溪诗》、《蜀素帖》、《拜中岳命诗》、《草书九帖》、《寒光帖》:《留简帖》;其行书倜傥纵横,跌宕多姿,独具个性美,影响深远。本文谨以笔者的临摹体验,结合古今书论,探究米芾书论“刷字”和“四面”的真正含义和技法特点。  相似文献   

20.
吴琚,是我国南宋时期淡泊好古的官员,更是一位精于书画、尤擅书法的艺术家,孝宗皇帝常召之一起论诗作书。《焦山题名》帖,便是吴琚留给后人的一幅书法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