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教育》2014,(8):5-5
感悟车洪才教授36年的坚守 近日,一位老人引起广泛关注。车洪才,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其编纂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即将出版。编纂《普什图语汉语词典》这项国家任务始于1975年的全国辞书会议,1978年,受命的商务印书馆将这项任务委托给了车洪才。36年中,车洪才始终没有停止编纂工作。2012年,当他将200多万字的《普什图语汉语词典》交给商务印书馆时,那里的工作人员甚至已经忘记还有这样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2.
“土崩瓦解”这个词,《中国成语大辞典》 的解释为:“像土倒塌,瓦碎裂,比喻彻底垮 台。”所引的书证,无论出自《鬼谷子》、《史 记》,还是出自《晋书》、《宋史》,大致都是这个 意思。  相似文献   

3.
近日。在备《马说》一课时,发现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2002年版)第202页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这一句中的“祗”与教材中的“祗”不同。翻看2007年版教参,这个句子仍没有改动。于是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版,以下无特殊注明均出自该词典)。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 ,学名是 :Solanumthbero sum。茄科植物。《辞海》 :“俗称 :土豆、地蛋、洋芋”。《现代汉语词典》说也有叫“山药蛋”的。有些方言中 ,又叫 :“洋山芋、番薯、洋番薯、番人芋、番人番薯、荷兰薯”等。这些不同称呼词汇学上叫做“同义词”。“地蛋”和“山药蛋”是一种比喻 ,马铃薯当然不是蛋。“土豆”也是比喻 ,“土豆”和“地蛋”中的“豆”和“蛋”是喻体 ,“土”和“地”是对其生长环境的描写 :在土中 ,在地下。人们认识未知事物的时候 ,是把它们纳入已知事物之中来 ,于是马铃薯就成了蛋成了豆中的一种了。马…  相似文献   

5.
“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出自《列子·汤问篇》中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我读到的选本,都在“渤海之尾”和“隐土之北”中间标了逗号,注释也各有千秋。有的把“尾”注为尽头,渤海的尽头是什么地  相似文献   

6.
1994年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中“竭”字条下出现了“竭泽而鱼”。到底是“竭泽而渔”,还是“竭泽而鱼”,抑或两者都可以? 本人查了好几种成语词典,都是“竭泽而渔”,1979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是如此。接着在包括《辞海》在内的各工具书中查的“鱼”、“渔”两字,均无两字通用的注释。1994年修订本《现代汉语词典》本身“渔”字条中,在“捕鱼”这一义项下,还举出“竭泽而渔”作为例子。 可见“竭泽而渔”不能写成“竭泽而鱼”。岂能“竭泽而鱼”@寒昱  相似文献   

7.
多部首字的检索,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种复杂性具体表现在——一、有些多部首的字,几个部首都能检索到要查找的生字。办法多了反而没有了办法,中学生因之而犹豫。如“前”字,计有“丷”“月”“刂”等三个部首。《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能通过“丷”与“刂”部查到该字;再如“电”字,《新华字典》同《现代汉语词典》都能由“乙”部“田”部检索到它。这  相似文献   

8.
成语“义无反顾”中的“反”应写作“反”还是“返”? 在现在通行的词典中有两种写法: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四角号码新词典》写作“返”;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词语分册》、《汉语小辞典》等都写作“反”。 究竟是“反”还是“返”?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第六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有这样两句话:“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即使像‘察颜观色’这一类特定的交际方式,也必须有语言的交际为基础,预先有了一定的了解,双方才能领会。”笔者查阅了《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成语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多种权威工具书,均无“察颜观色”一词,而只有“察言观色”。“察言观色”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孔子跟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出版)由20多位专家、学者编撰,历3年而成。词典“较广泛地收录词目”,“对于释文,尽量求其准确明了,言简意赅”,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一部较好的历史词典。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无论词目的取舍、释文的详略和准确性,都存在不少缺点”(《前言》)。笔者作为一名读者,本着爱护《词典》的宗旨,仅就其中所列中法战争有关词目释文的若干史实,辩误考订如下。  相似文献   

11.
十几年前,我国出版的词典寥寥可数,我国的词典事业是薄弱环节,吕叔湘先生为此写文章叹息过,呼吁过,近十几年来,各种类型的词典多起来了,语文词典也很多,十分可观。据统计,仅1980年至1987年的7年间,即出版了696种词典,我国人口众多,使用词典的人有各种不同层次,各种不同需要,因此现在的词典虽多,但并不嫌多,而嫌不足。不过词典多了,编纂一部词典必须有特点,还要符合社会需要,这样才能立于词典之林。林杏光同志的最新编著《汉语多用词典》(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就有它的独具特色,即两多一精:收词多、功能多、用例精当。先说收词多,《汉语多用词典》选收7万余词条,相当于《现代汉语词典》及其补编的词条数量。这是从总数来说的。实际上《汉语多用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词条有所不同:专业性很强  相似文献   

12.
“元旦”是什么意思呢?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元”和“旦”都是“开始”的意思,因此“,元旦”就是指新年的第一天。呵呵,说了那么多废话,侃哥都忘了祝同学们“happy new year”了!嘿嘿,最近侃哥茅塞顿开,在新年到来前“悟”出了一些东西,现在就将它们“传授”给大伙吧。它就是传说中的——元旦必做的10件事。大伙要好好地做哦,只有这样,在新的一年里你们才会更加新、更加“洋”、更加爽哦!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西部汉语方言词典》由内蒙古师大汉文系哈森教授和内蒙古教育出版社胜利副编审合著 ,于 1999年 6月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 2 0 0 0年 8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它是内蒙古第一部汉语方言词典。该词典的出版填补了自治区汉语方言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词典所收词语限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有入声的汉语方言。哈森教授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与学术研究数十年 ,在其科研成果中汉语方言研究占有重要地位。这部词典是她花费十几年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完成的一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哈森教授是第一作者 ,承担…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影响很大的中型语言词典,从1978年正式出版到1996年,已经重印180多次,发行了2000多万册,在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以及汉语教学等方面,都到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编撰质量再上乘的辞书也难免会有一些遗憾,笔者就曾从语言的发展变化角度写过一篇题为《浅谈(现代汉语词典)中一些词语意义的发展变化》的论文(载《伊犁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谈及该词典中的一些不足.1996年7月,修订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问世,对原词典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订,使词典的质量更上一层  相似文献   

15.
“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呆得像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然而它的本义并不是这样,与今天人们所理解的意思完全相反。“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位纪先生替齐王养鸡,这些鸡不是普通  相似文献   

16.
在南京大学的南秀村住宅区绿树浓荫下的一幢旧式洋楼里,住着一位年已八十有五、深居简出的老人,他就是南大物理系教授施士元先生。早就听说施老是居里夫人的学生,是我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而且是功绩卓著的教育家。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就有十数人是他的学生,美籍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即出自其门下。阳春三月的一天,我叩门拜访了施老,他虽患有腿疾,行动不便,但精神饱满,思路清晰,我请他为我们谈谈随居里夫人学习的前后经历,老人从抽屉内取出一张摄于三十年代的旧照片,指给我说:“这是我在巴黎大学博士论  相似文献   

17.
陈永龄教授等主编的《民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是民族学科的一部比较权威的工具书,使用起来相当方便。编纂这部词典对民族工作者真是德莫大焉。但正如编者在其《前言》所说的,“由于民族研究中情况纷繁复杂,涉及方面十分广泛,并有较多的问题正在研讨”,“缺点、错误在所难免”。是的,这部词典有的词目释文还有不尽准确之处,有的词条该收而未收。鉴于词典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权威性、工具性,使用的人多,影响面广,容易流传,对其词目的选择和释文就更应反复推敲,稍有偏颇,就容易以讹传讹,贻害后学。我们谨就这部词典中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词典。按理,对历史文献上出现的古今词语都应该收录。但由于这部词典出于多人之手,词语漏收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前人多有讨论。本文主要根据两部大型方言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来说明《汉语大词典》对保留在各地方言中的古语词漏收和义项漏收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什么叫做“因材施教”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教施教”这一典故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相似文献   

20.
写作小屋     
张晓风是台湾获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作家之一。1977年,时年36岁的她就被台湾地区评论界推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张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现为东吴大学和阳明医学院教授。她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著有《晓风散文集》、《晓风戏剧集》、《晓风小说集》等40余种,并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如果告诉你张晓风的无数著作都是在她拣来的一架老式缝纫机上写成的,你会相信吗?诚然如此。在台北,张晓风有一间雅致的“写作小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