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基本上结束了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本论文深刻探讨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在语言与思维方面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对当时女性逻辑思辨的影响;魏晋的"言"意"具有现代符号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玄学的“言意之辨”牵涉到中国古代文人所崇尚的心灵境界与审美理想、外部世界的感应通融等问题。正是基于“言意之辨”,先哲们不断丰富、发展了以象兴意、借象求境、“得意忘言”的认识、审美与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3.
言意之辨     
言意之辨是对言意关系的思考。从古到今,中西方都对言意的关系有不同的思考。言意之辨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言足以志";一种是"言不尽意"。不论是"言足以志"还是"言不尽意"都在试图说明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深入且准确地理解言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艺术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达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基本上结束了关于言意关系的争论.本论文深刻探讨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在语言与思维方面对当时以及后代的影响,对当时女性逻辑思辨的影响;魏晋的“言”“意”具有现代符号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看海明威如何"表现"《十个印第安人》的故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明威是开一代新风的小说家,他擅长用简约的语言,由人物的言行来"表现"故事,而不是由作者来"讲述"故事.短篇小说<十个印第安人>是其"表现"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在1986年连续发表了<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写作手法独特,突破了她固有的创作模式,受到评论界的极大关注,该文通过对"三恋"的分析,认为"三恋"的创作是作者从心灵深处对人生的感悟,是用小说语言谱写的人性乐章,而且"三恋"的整体创作带有一种较明显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对克劳斯·黑尔德的论文集<世界现象学>的一个评述.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现象学何以成为"世界现象学"?"世界"是什么意义上的世界?自然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世界是一还是多?它包含哪些环节、哪些层次?以及"政治现象学"和"交互文化现象学"与"世界现象学"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对<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中的"有",历来各位注家要么注为"通又",要么避而不谈.实际上,从语言事实等方面的考查来看,这个"有"不是副词"又",它仍是一个表存现意义的动词.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文学的重要载体,言意关系是中国古代以来文论一直争论的问题,本文将梳理先秦以来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言意之辨的观点并阐述其对后来文学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以先秦“言意之辩”为切入点、勾勒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由此凸显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先秦的“名实之辩”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讨论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言意之辩”则是在“名实之辩”基础上的思想上的转进,主要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人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具体的语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表意功能,二是在哲学层面,语言对于形而上问题能否把握,如果能,又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11.
胡昌明<"青骢马"辨>认为,"骢"义后世诗文与许慎不同,或因许释未当,或因"骢"义转移.大量典籍证明,许释"骢"为"马青白杂毛也"没有不当,后世诗文将"骢"义扩大了,所以与许释有别.使用词典,不得混淆"词典义"与"训诂义".  相似文献   

12.
<孟子·梁惠王上>"君子远庖厨"中"远"的用法,目前最常见的一种观点,认为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远"应是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不是"使……远"的意思,而是该句的主语"君子"本身主动地"远离"的意思.在<孟子>中"远"有三种动词用法.  相似文献   

13.
<女神>中的作品在内容上往往包含着一个"毁灭-创造"的结构,以此回应了时代的创新要求.<女神>诗意创新的内在动力在于它拆解了一些陈旧的修辞规范,在语言工具的解放和现代经验的传达之间建立起了新的平衡.这种创新还带来了<女神>与古典诗歌在诗意生成方式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为鲁迅赢得世界声誉的是其小说.<呐喊>、<彷徨>共收25篇小说,比较著名的<孔乙己>、<明天>、<风波>、<社戏>、<祝福>情节展开的具体环境都是"鲁镇".本文以"鲁镇"为视角对这几篇作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 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但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可证实Tiunguy即"丰州",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郑弌 《历史教学》2004,1(2):38-45
近年来,诸多中外学者陆续探讨<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力辨书中之"所见"与"所闻".特别是英国学者弗朗西丝·伍德(Frances Wood)依据种种疑点,否定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本文则通过<行记>中一条地名Tiunguy的考证,从历史地理、方言特征、几种主要的版本和可能出现的书写讹误,以及当时当地陶瓷生产的情况分析,证实Tiunguy即"丰州",解决了有关<行记>地名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疑点,重新检测了<行记>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以"味"品诗、论诗形成了我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辨味批评,与以"意 "论诗共同构成诗歌评价的主要方式. 但辨"味"不同于辨"意",后者着重于对诗的语言文字的辨析,前者着重于把握弥散在文字语言之后的审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8.
对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进行描述,并以小说<边城>为例,分析和探讨了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情节"和民族地域特色以及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德意志意识形态>论"两种生产"到<人类学笔记>论村社命运"一切取决于历史环境",从正面阐述了他的"历史环境"理论.同时,马克思用唯物主义根本改造了资产阶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将"地理环境"纳入了社会生产力范畴,摧毁了"决定论"的全部依据的基础.马克思正是用"历史环境"理论分别对印、俄前途作出预测分析,指出19世纪中期的印度可能是资本主义前途,19世纪晚期的俄国可能是社会主义前途,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相似文献   

20.
在法国作家克劳德·西蒙看来,其作品<弗兰德公路>是一部"纯粹唯物主义"的文学作品.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截然相反,这种"纯粹唯物主义"把质量关系而非因果关系作为其创作的首要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写作就像上数学课一样"整理、排列、组合",在寻求语言的内在法则的同时寻求现实世界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也就是"质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