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双肩挑”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实行的广义上的“双肩挑”辅导员模式,与“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而由专职辅导员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即狭义的“双肩挑”辅导员模式,是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2014年,上海市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工作,通过搭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实现对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新文科作为一种新的时代命题,旨在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新文科建设已深入各中本贯通合作高校,将为中本贯通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新路径。在此背景下,以新文科的视角诠释上海市中本贯通的时代意蕴、培养现状、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探讨中本贯通与新文科建设融合,以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从事某种工作的人”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统一目标。  相似文献   

3.
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应切实重视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针对目前辅导员队伍自身的“非专业化”和队伍建设的“非职业化”状况,解决途径之一是在高校设立本科后政治辅导员专业,培养专门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高学历人员,实现队伍的“高进”问题;二是大力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实现“优化管理”。  相似文献   

4.
“新文科”理念的兴起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研究聚焦文科和基础类学科领域,探讨了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与优化。首先,本文分析了“新文科”的核心特点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潜在影响。接着,本文深入研究了高校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建议,旨在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多元化的学生需求。本研究的成果可为广大高校英语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以适应不断演变的高等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切实优化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学术环境,提出了“三义四化”之说,即“重建学魂”、“文科增值”、“协调发展”和“学术民主化”、“条件现代化”、“科研氛围化”、“体制完善化”,旨在概括优化高校文科研究生学术环境的诸多要素。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推进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过程中,不能将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等同于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化”,重要的是高校管理人员的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关键是弄清楚我国高校管理人员的职业化胜任素质,着力于转变高校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提升他们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我们应建设什么样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来自中外4个国家8所典型高校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发现:理想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涵盖目标理念、领导机制、组织机构等10个关键要素,具备3个分系统,即操作系统、组织系统和支撑系统;应体现“三化特征”,即专业化、一体化及实效化;应把握好“四因经验”,即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整合建构而成囊括的“三系统·十要素”系统结构、“三化”生态特征和“四因”建设经验三大维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三维一体”理想样态模型,以此更立体、更生动地呈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想结构关系及运行机理。  相似文献   

8.
理工高校文科发展有服务通识教育文科依附、特色文科独立发展和交叉创新一流文科三种模式.从纵向看,理工高校在文科发展的各个阶段应选择不同的模式;从横向看,不同类型的理工高校的文科发展模式选择也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最大任务是加快推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步伐。而美国社会工作健全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类企业化”的管理机构、“法律强制”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清晰界定而又相对稳定的实践领域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在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过程中。我们必须应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重,遵循质量内涵型的教育发展模式;政府主导与民间组织介入合理定位;积极设置社会工作者职业岗位;建立配套的运行管理机制;设立健全的政府、专业协会和具体社会工作机构的多层次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10.
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队伍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努力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以下简称“三化”)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与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实现辅导员“三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新文科”号召,文科人才培养应“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财经人才当襟怀天下,创新实干,勇争一流。高校在新经济教育探索过程中宜恰当应对新兴技术对传统财经教育提出的挑战及学科体系呆板,财经类人才培养欠缺实践性与创新力、话语体系受西方支配时间较长等问题。当前亟需推动构建一个以“深度融合,经济匡时”为特色的新型财经教育。  相似文献   

12.
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属性和岗位职责以及“专业化、职业化”的目标要求和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厘清基本理路。为此,要切实把辅导员的人生发展放在第一位,围绕“专业化、职业化”的目标要求,理顺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目标与高校“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日常工作与学校其他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野中辅导员从伍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律仝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盾量临控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文科数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文科数学教育的特点和功能 ,并就文科专业开设数学课程应遵循的原则 ,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意见和观点 ,以期推动高校文科数学教育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声音     
《陕西教育》2009,(10):5-5
创新教育不能仅限于优秀学生;教育的社会责任;教育以育人为本;地方公办高校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爱国主义教育应“动之以情”.  相似文献   

15.
文科研究生在学业及就业上的困惑和失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科研究生人力资本的萎缩。本文在重点分析导致这一现象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文科研究生应准确定位自我发展目标和职业倾向,高校也应为人才培养和使用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社会各界更应树立“素质至上”的人才观,增强对文科的重视.以推动和促进文科人才的开发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新文科”人才培养旨在立足新时代探寻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之路。本研究以“知行合一”为目标,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组建“行知实验班”,以“三跨三融通”为引领,探索和实践着“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此为基础,“新文科”卓越人才改革应坚持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实践载体、教学平台、育人环境和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构建新时代卓越文科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师范院校一直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任务,但是许多偏远山区都存在优秀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因此,需要强调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化一实践化”人才培养体系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主要以“职业化”渗透“实践化”,以“实践化”贯穿“职业化”,突出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职业的实践性特征,突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彰显师范院校的服务社会功能,以及变革传统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相应的管理和评价措施等。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学生社区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育人任务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认真研究学生社区教学管理学分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成才发展自主化和班级组织宿舍化等新情况 ,把握高校学生社区主体的集群性、客体的多样性、活动的规律性和环境的可塑性等特点 ,探索构建以工作组织机构“网络化”、队伍建设职业化、教育管理法治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为特征的高校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新模式 ,使之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聘任制改革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非升即走”制度的在地化,是制度-组织-社会互动的耦合过程。借助栖居制度主义理论,运用多案例比较法,考察处于相同宏观环境中的三所高校“非升即走”制度的意义构建,发现基于差异化的集体认知和执行方式,三所高校实施的“非升即走”制度分别以嵌入、脱嵌与调和的方式构建了“超常规的快车道”、“大浪淘沙式竞赛”和“非升即转机制”的在地化意义,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契约合作、校强师弱和互利共生的高校与教师关系。  相似文献   

20.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是辅导员需具备的职业能力特征。高校辅导员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应伴随历史进程不断调整、不断完善。高校应当以“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为出发点,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以队伍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健全辅导员队伍培训机制;以落实高校辅导员待遇政策为落脚点,完善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从而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工作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