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当代学史,论定孙犁为“荷花淀派”盟主,其实这一流派根本不能成立,其一,从未形成过具有“荷派”风格的作家群体;其二,追溯孙犁个人创作的历程,虽曾写过《荷花淀》及其同类短篇小说,但自中篇《村歌》始,荷派风格渐次消失,作变征之唱,创作具有了折人风致,所谓“荷派”云,不符合史实。  相似文献   

2.
蜚声于中国现当代文坛的散文家、诗人、文学理论家、著名小说家——孙犁,以其作品的突出质量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孙犁的所有创作中,尤以《荷花淀》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赢得众多读者的青睐,独领风骚于中国现当代文坛,乃至在孙犁周围形成了一个较有影响的“荷花淀派”。 孙犁和他的作品何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呢?究其根源,是在于孙犁的创作有他自己的一贯  相似文献   

3.
从孙犁小说的模式,小说中的社会生活、战争以及孙犁笔下的女性形象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孙犁的小说,探讨孙犁小说的不足和优点。  相似文献   

4.
解翠红 《学周刊C版》2010,(8):199-199
孙犁是有独创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的意境,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孙犁的作品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以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又称“荷花淀派”。  相似文献   

5.
《荷花淀》在中国现代文学上是一部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将革命斗争生活诗意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多层次研读孙犁的《荷花淀》,寻觅《荷花淀》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神,探析这篇诗化小说诞生的文化动力依据——孙犁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感知孙犁思想深处那悠扬的传统神韵:以儒家情怀关注国难,以和谐之道反映现实生活,以浪漫的笔触书写人性的真善美。  相似文献   

6.
孙犁是20世纪中国重要小说作家,从学史的角度考究孙犁四五十年代的作品即可明了:其突出意义在于对一种人趣味和品性的坚守。孙犁小说的人性立场、诗化散体,以及阴柔的风格,都是这种坚守的具体体现。这种人趣味和品性,对于当时学政治化倾向是一种有力的矫正,其历史价值不容漠视。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主要是引导学生鉴赏文本中所蕴含的战争小说的另类风格。这是一次基于阅读、鉴赏战争小说又高于阅读、鉴赏战争小说的艺术鉴赏活动。故此,我们有必要探寻激发学生乐读、善读、善品孙犁《芦花荡》浓厚兴趣之策略。一、灵动导入,诵读品鉴文本孙犁的《芦花荡》是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战争小说中具有另类特质的、颇具艺术张力的语言艺术。因为在  相似文献   

8.
据说曾有人问过沈从文小说该怎么写.沈从文的回答是“贴着人物写”.此答案颇含传统史学家“实录”的概念: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183;司马迁传》)。前几时偶又翻得孙犁的《荷花淀》,发现他亦谙此道。与他同时代的革命小说家——确切地说.“革命宣传小说家”更合适些——现在多半走人文学史成为标本者居多.独有孙犁的虽打上“革命”标签的小说至今尚能让人回味深思.存有生气.恐怕也与他作品中的相对实录有关。  相似文献   

9.
孙犁把自己的创作定位为对真善美的书写,而他用力甚多的对根据地的革命及战争的描写也就成为“美的极致”。观诸革命带给华北农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难理解知识分子从启蒙走向亲近革命的心路历程。而在“告别革命”的时代语境下,重读孙犁的小说则为理解革命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0.
“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孙犁喜欢用散文笔法来写小说,《荷花淀》就是一篇充满着浓浓诗意的小说,有着鲜明的散文美感,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论文通过对“荷花淀派”的孙犁和此流派其他作家的小说作品进行二元对位的分析与比较,从而辨析“荷花淀派”与浪漫主义文学要义的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12.
孙犁先生的《荷花淀》是一篇好文章,它以其清新的景物,优美的语言在现代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因而,一个新的流派——“荷花淀派”就此而成名。然而,近来读了这篇小说之后,却发现有两处疏漏。  相似文献   

13.
建国初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一方面承续解放区小说的历史发展,分别以赵树理和孙犁为核心形成了“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两个作家群体,呈现出乡村喜剧和田园牧歌等风格类型,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农民的思想矛盾、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并不时地闪烁出富有时代智慧的艺术思考.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农村题材小说意识探索的空间又是逐渐萎缩的,其艺术创造的空间也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正他给文坛留下的既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性格。把这种风格与性格合在一起,便是孙犁的文学空间。忽闻孙犁先生辞世,一阵痛惜过后,却有一种异样感觉产生。静下心想,心中无声地冒出王冕那题画诗中最后的两句: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在我热爱继而从事文学来的几十年里,不断地读到孙犁先生的作品。先是他那种风格独具的小说,他的乡土情感与真诚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5.
孙惠芬的早期作品中就表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她目前的作品中仍然明显,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孙惠芬特有的风格。董之林很早就注意到了孙惠芬小说的这一特点:“她的散文化笔调与萧红类似,东北大地,尤其东北农村沉滞凝重的气氛都以她们细致委婉的女性笔触表达出来了,表现了她们的灵气,有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6.
刘嵘 《文教资料》2013,(31):109-111
20世纪40年代,“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在解放区文学中并驾齐驱,“荷花淀派”清新的艺术特色为中国文学流派提供了明亮的色彩。但是,自创作以来它却始终处于文学的边缘位置。本文以“荷花淀派’’的重要代表作家孙犁为关注的焦点,以时间为发展阶段,结合每个阶段的创作特色及“荷花淀派’’成员的风格转向来探究其边缘化的原因,从中体会此文学流派的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17.
曹威 《文教资料》2009,(5):28-29
汪曾祺的小说历来以平淡、恬静、温和著称,散文化的小说风格是读者最能够触及和感受的。因此从“琐碎”、“亲切”和“含蓄”这三个角度去感受其小说,对于我们进一步领会汪曾祺小说之美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小说有篇幅较长、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涵义深刻的特点,这决定了小说教学中“放”与“收”的教学特点,文章通过教学实例为例阐述了这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亡人逸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下“一花一世界”板块中的一篇课文,其作者是被冠以“荷花淀派”的现(当)代著名作家孙犁先生,本文作者为悼念亡妻而作的一篇写人叙事的回忆性纪实散文。然而,语文教师一般都感兴趣于教和它同属一个板块的《金岳霖先生》,对《亡人逸事》则往往“弃之不教”,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此文读之实在“浅淡”,无料可教。然被誉为“传统文化守护者”的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却一直对孙犁先生推崇备至,认为“孙犁的作品不煽情、不造势、  相似文献   

20.
孙犁是集作家、编辑于一身的人,他的作品和编辑工作都是颇为出色、影响深远的。他被推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尽管孙犁并不赞成"荷花淀派"的提法,也从未戴过"创始人"之冠,但是在孙犁小说、散文的独特魅力熏陶下以及孙犁园丁般辛勤扶植下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