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6 毫秒
1.
马礼逊是第一位新教来华传教士,他在华24年,编纂《华英字典》和中文文法书《通用汉言之法》,首次把《圣经》全文译介到中国,同时又把中国典籍译介到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摆渡者"。马礼逊在华期间,费尽心血收藏近万册中文古籍,并冲破重重阻碍运回英国,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化,其中就包括大量珍贵的中国古典小说。马礼逊藏书有力地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并保存许多珍贵的中国典籍,同时也突出反映了马礼逊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内心和灵魂深处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新教传教士马礼逊担当起了外汉和汉外双向翻译的重任,首次将基督教经典《圣经》完整地译成中文,编纂了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华英字典》。他还是比较系统地将中华文化经典译成英文的第一位西人传教士。他的中西文化经典翻译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尔雅》,是一部训诂资料集,整理和保存了秦汉以前大量的古训,其词汇基本反映了先秦词汇的概貌.我们从夏、商、周三代的法律语言形成的特点出发,对《尔雅》中法律使用域词语进行了界定、分类,探明这些词进入法律使用域的理据,从而透视汉民族早期法文化思想和其精神内质。  相似文献   

4.
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中国文论的翻译做出了新的尝试。他放弃了"优雅"的翻译,用直译的方式,希望能让西方学者从中看到些许中文原文的模样。但由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中西语言在词汇、表达方式、意义以及文化上的差异,使他在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误读。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夏季号)发表的《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一文,存在诸多不足或失误之处:第一,马礼逊《华英字典》在英文解释上,对"Freedom"与"Liberty"有所区别,但在中文解释中皆以"自主之理"一词译之;第二,传教士《自主之理》文中的"自主"、"自主之理",即指英文"Liberty";第三,《新解地理备考》的最早版本,最晚当在1847年已经刊印;第四,蔡锡勇在《美国合邦盟约》中,明确以"自由之福"对译"the Blessings of Liberty";第五,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日本"自由"概念进行的是批评,而不是引介。  相似文献   

6.
由张世明教授等主编的《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继梁治平、王亚新主编《明清时期的民事诉讼与民间契约》和高道蕴、高鸿钧、贺卫方合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之后又一分享域外学术资源、切磋探赜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学术美餐。该书收录法、日、美、英、德、中等国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不同的文化视野和诠释路径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及其思想渊源进行了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7.
王力的《同源字典》以及刘钧杰的《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典再补》在同源词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和理论上的原因,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通过对东汉时期高诱注释词汇的研究,发现有些同源词与上述几部词典不同,还发现一些新的同源词,并以此对上述几部词典存在的不足进行修订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法律文化交流史上,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可谓是经典案例,唐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传播到日本,晚清时期日本化的西方法律文化又"逆输入"到中国。正是这种交流的双向性和典型性,为我们今天开展中日两国法律词汇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极佳的素材。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的法律词汇有着极大的历史渊源,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特别是日本近现代从西方翻译过来的法律词汇对我国现代法律词汇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9.
《华英通用杂话.上卷》由在华西人编写,是我国早期出版规模最大且对"中国各体英语"的"洋泾浜化"产生积极影响的读本。但《华英通用杂话.上卷》以官话标注英文,存在明显的语音缺陷,更缺乏被中国社会认同的基础,只是"中国各体英语"学习模式渐进式演变进程中承上启下的过渡。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性课程。要讲好《中国法律思想史》,就要在教学中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地开展课程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把法律思想史与社会发展史相结合,把法律思想史与当代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律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相结合,从全面、实践、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开展《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1.
1914年问世的《华德字典》作为一本由传教士编译的中德双语字典,以其前瞻性和完整性填补了中译德辞典领域的空缺,极大地满足了当时中德双方在各领域交流的需求。以20世纪初德国在山东的殖民与传教为背景,《华德字典》中的注音及词汇也充满着浓厚的山东地方色彩。本文以《华德字典》为研究对象,阐明编纂缘由和体例,梳理特色词汇,挖掘字典中蕴含的语言资源,分析词汇释义等几项不足,为当下词典编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法律词汇是构建法律的最基本要素,法律语言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法律词汇的对象性和我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法律文化上的差异性,使得中英法律的翻译不可避免出现了法律词汇缺项(lack of equivalent legal words)。本文在探讨这一现象的同时,对法律英语翻译教学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70代年末我国的法律语言研究开展以来,大批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学体系的专著、教材出版面世.如刘愫贞主编的《法律语言:立法与司法的艺术》,宁致远、刘永章的《法律文书的语言运用》,许秋荣等人的《法律语言修辞》,余致纯主编的《法律语言学》,潘庆云的《法律语言艺术》,王洁主编的《法律语言学教程》,华尔赓等人的《法律语言概念》,陈炯的《法律语言学概述》,李振宇的《法律语言学初探》,姜剑云的《法律语言与言语研究》,彭京宜主编的《法律语用教程》等等.在大量法学著作里也都用一定的篇幅论述了法律语言的问题,诸如吴大英、任允正的《比较立法学》,吴大英、刘瀚等人的《中国社会主义立法问题》,高铭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孕育与诞生的过程》,谷安梁主编的《立法学》等著作.且令人瞩目的是:在20世纪西方学术界浩浩荡荡的"语言学转向"思潮的影响下,国内法律语言学界也开始关注法律语言的研究转向,专家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法律语言.法律语言与哲学、法律语用学、法律语言逻辑学、法律语言修辞学、法律语言语音学、法律语言心理学、法律语言与文化、法律语言方言学、法律语言语义学等法律语言学理论研究以及法庭语言研究、法庭翻译、专家作证、法律双语和多语研究等法律语言语用研究,开拓了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其中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也试从文化角度浅谈中国古代法律语言.  相似文献   

14.
《世界学者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这本书编得很有学术价值,其汇集了法、德、日、中、美、英等数国优秀学者对清代早期至清末数百年法律的研究,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探讨了清代立法、法律的运作及民族法律制度。尤其是魏丕信的研究视角独特、资料考证细致翔实;寺田浩明的研究,对律例作用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与综合把握,使得这方面的研究因结合美、日学者的相关争论而大大加深。  相似文献   

15.
中文对日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体现在中文汉字与日语汉字的同形异义引起的学习干扰,中日词汇词性的混同及词汇感情色彩的误读。这种负迁移将会影响学习者对日语词义的理解,在中译日时照搬照套,在日译中时造成误读。认识到日语词汇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在对比中纠正偏误,这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误读这一视角出发,采用文化误读的相关理论对作品中改写的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传奇进行分析,通过列举和分析作品中的有关实例,试图探索汤亭亭对中国故事进行文化误读的原因,旨在论证汤亭亭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神话传奇的文化误读,是在继承了传统中国文学特色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全新的美国现代神话,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日来,我在注释《仪礼》时,阅读了《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字典》),1—6册中一些引用《仪礼》作书证的条目,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错误,有的引文读错,有的释义不当,有的注文引错、误读。本文拟就这些错误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借此多少起到一点为《字典》补苴罅漏的作用,并就教子方家。  相似文献   

18.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步综合分析形音义的字典,它对声训的发展起了重大影响。而声训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释义方法,不仅含量和类别丰富而有价值,而且从中也可以窥探出其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从《说文解字》中的声训实例入手,浅谈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万国公法》法律术语的输入、法律术语翻译的选择与调试、法律术语翻译的文化心理及本土回应,即输入、传播、接受三个层面剖析《万国公法》翻译的动机、策略和中国传统法学思想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本,对中西法律术语和概念进行梳理,以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从而为《万国公法》的法学、翻译、语言文化的跨领域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千叶正士的《法律多元——从日本法律文化迈向一般理论》被译成中文后,与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在中国彼此呼应,以至于关于地方性知识和法律多元的概念在学术论著中成为时髦的术语,形成话语的几何数级繁殖。因此,有必要对于学术界这种理论话语的偏颇进行反思,从法人类学角度揭示费肯杰教授的推参阐述方法的精髓所在,以期表达一种另类的声音而避免陷入井蛙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