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1861年11月,那拉氏慈禧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发动政变,取得清廷的最高权力,垂帘听政近半个世纪,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次政变史称"北京政变",也称"祺祥政变"或"辛酉政变",本文试就政变发生的过程作简略的记述.一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后,又进逼北京.咸丰帝于9月22日从北京逃往热河(今承德).行前令恭亲王奕留京办理与侵略者的和议事宜.从那时起,在清廷内部便出现了热河行宫和北京两个政治中心,形成两股政治势力,也  相似文献   

2.
道咸两朝,内有太平天国,外有西夷猝入。咸丰十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咸丰帝北狩热河,未得返京就病死于承德。此时发生的"祺祥之变"完成了一场非常态的权力换代,拥有咸丰遗命的顾命八大臣成为了"奸党"而慈禧一方成为了世人心中的中兴明君。道咸年间开始了晚清思想格局的变化,祺祥之变在咸同之际的思想变局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完成了由旧有认知之内的"应变"向传统认知之外的"求变"这一重要思想历程的转变。探究祺祥之变在思想史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近代思想流变的脉络与历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史上,战争、起义和运动屡见不鲜,而政变却似不多。有的政变只是人物更替,有的政变却对历史进程发生着人们意想不到的后果。辛酉政变(1861年农历是辛酉年)在清朝后期的政治舞台上产生了不寻常的作用。研讨这次政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清朝统治集团在外国侵略势力影响下是怎样使政权向半殖民地方向转变,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史后期错综复杂矛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斗争一扫中国社会“万马齐喑”的局面,使神州大地出现一派生机,腐朽的清王朝岌岌可危,给正在开始沉沦的中华带来了希望之光。可是时隔十年,形势逆转,1861年11月北京发生了由叶赫那拉氏攫取最高统治权的祺祥政变。从此,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携手合流,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以往论者总是把这一局面的出现看作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殊不知造成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真正动因却是太平天国运动本身。怎样来认识这一形似矛盾实则必然的历史现象呢?本文仅就19世纪中期(五、六十年代)形成这一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外交、经济诸因素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奕譞     
爱新觉罗·奕譞(1840—1891年),道光的第七子。咸丰继位,封为醇郡王。同治朝历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兼管神机营,加衔为亲王。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无子承统,两太后集王公大臣会商继位人选。经过形式上的议论,那拉氏坚持立妹丈奕譞的第二子载湉为帝,奕譞成了皇帝的“本生亲”。奕譞为什么步步高升,得到那拉氏的青睐呢?原来奕譞在那拉氏发动的“祺祥政变”中立有大功。1861年8月,咸丰帝奕詝在热河病逝,年仅六岁的那拉氏的儿子载淳继位,那拉氏想垂帘窃权,遭到当时负有“赞襄政务”使命的顾命大臣肃顺等反对,未能如愿,但那拉氏野心不死。一次,那拉  相似文献   

6.
戊戌政变时间新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戊戌政变爆发的时间,有八月初六、初五和初四三种说法。笔者爬梳有关戊戌变法的档案,发现政变发生的实际日期应是八月初三。一般来说,历来宫廷政变总是秘密进行,其内幕罕为人知,公开宣布政变已遂的时间,未必就是政变实际发生的时间。由于慈禧把持军政大权,她发动政变,“如缚雏鸡”、“如薙枯草”,光绪毫无抵抗能力,因此戊戌政变的一个特点是“不动声色”。因此判断政变发生的时间,应以光绪什么  相似文献   

7.
慈禧垂帘听政原因补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八六一年的辛酉政变促成了慈安与慈禧两太后的垂帘听政。以往在论及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的这场斗争结局时,认为主要是由于奕诉集团与两宫太后两股势力合流和端肃集团在策略上犯了一系列错误所致。但其中客观因素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往往被忽视,那就是两宫和载淳作为咸丰朝合法继承人的身份。笔者就此略述管见,文中所牵涉的问题愿与有关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8.
洋务运动的历史价值在于文化启蒙及其对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积极影响。当时的历史际遇,包括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和辛酉政变后,以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深厚政治或军事背景的“洋务派”的上台,促使这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率先在军事领域寻求突破,并最终导致了一场改变近代中国命运的军事变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晚清以培养新式军事人才为目标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兴起。  相似文献   

9.
宋金采石之战蔡志祥宋金京口之战后,双方对峙局面大致稳定了下来。双方虽时有冲突发生,但是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还是维持了一段较长时间。金皇统九年(1149)十二月,金内部发生政变,完颜亮自立为帝。随之,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还迁都燕京(今北京),并宣称“江南...  相似文献   

10.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12月20日夜,冯军鹿钟麟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带有进步意义的北京政变。对于这场政变的进步意义,学生难以从宏观上把握,为此本文试作一简要分析。首先,北京政变变成了辛亥革命“赶走皇帝”未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来史学界对慈禧的研究有所增强,在慈禧与辛酉政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方面出现了一批较有价值的成果及论著。慈禧研究在史料搜集整理、跨学科方法采用等方面仍有较大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禤嘉慧 《考试周刊》2011,(29):47-48
热河风云莫测,咸丰帝的驾崩激化了以肃顺为首的"热河派"与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北京派"两党派间的斗争。奕訢奔赴热河,与两宫太后紧急联盟,最终发动辛酉政变。政变造就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清王朝最高权力47载之久的历史。奕訢作为晚清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政海中历经起伏,为何当初选择与慈禧太后联合,发动政变?在政变过后,地位有所提升之时,为何眼睁睁地看着清王朝由一后宫女子掌权,"接受"垂帘之政呢?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一一具体探究。  相似文献   

13.
热河风云莫测,咸丰帝的驾崩激化了以肃顺为首的"热河派"与恭亲王奕新为首的"北京派"两党派间的斗争.奕新奔赴热河,与两宫太后紧急联盟,最终发动辛酉政变.政变造就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清王朝最高权力47载之久的历史.奕新作为晚清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政海中历经起伏,为何当初选择与慈禧太后联合,发动政变?在政变过后,地位有所提升之时,为何眼睁睁地看着清王朝由一后宫女子掌权,"接受"垂帘之政呢?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一一具体探究.  相似文献   

14.
《热河密札》十二通,向为研究辛酉政变之重要史料之一。但因札中多用隐语,扑朔迷离,虽经高劳、章士钊、邓之诚、刘厚生等人多方疏证,其中仍复有难解之处,笔者不揣冒昧,对札中二个悬案的意见贡献于次,敬请史界教正。关于“弦子”。密札对当时朝中人物多以隐语绰号称之,“弦子”亦为一人之绰号无疑。但其究指何人,各家皆称不详。笔者认为似指赞襄政务八大臣中之穆荫。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震荡。以太平天国革命为中心的人民起义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英、法、俄、美等国正在加紧侵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大量劫夺了中国的土地和权益。清朝统治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因而也激化了内部的矛盾,这样就导致了一八六一年的“辛酉政变”。这一事件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尚有进一步剖折的必要。 一八六○年九月,清军接连在大沽口、八里桥战败,英法联军迫近北京,咸丰皇帝率后妃及亲信大臣仓惶出逃热河。  相似文献   

16.
具有爱国思想的冯玉祥,由于仰慕孙中山.特别是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在革命形势和南方革命政府的影响下,逐渐倾向革命,加上和吴佩孚矛盾的加深,遂于1924年乘第二次直奉战争之机.发动了北京政变,监禁贿选总统曹锟,推翻了直系控制的北京政权。对于这场政变的进步意义,江苏盐城第一中学的吴金余老师已撰文加以分析(见《中学历史教学》2003年第7期),吴老师的分析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正确  相似文献   

17.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这就是当时震惊全国的北京政变。对于这场政变的进步意义,学生难以从宏观上把握,为此本文试作一简要分析。首先,北京政变完成了辛亥革命“赶走皇帝”的未了任务,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规定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随即对故宫历代文物进行清点、保管,不仅连银铲…  相似文献   

18.
<正>1924年10月,原直系将领冯玉祥、胡景翼和孙岳,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倒戈回师,发动了北京政变。这次政变对北伐政局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政变后,组织了国民军,冯玉祥为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景翼和孙岳分任副司令兼第二、三军军长,分驻北京、直隶、河南、察哈尔和绥远等省。而奉系首领张作霖也乘机派十  相似文献   

19.
引言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新编中国历史课本第四册,增添了"冯玉祥发动政变和孙中山北上"的教学内容.为使教师对冯玉祥发动政变的原因、过程及政变的影响和性质有较全面了解,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些补充材料,以供教学参考.一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的原因冯玉祥(1882-1948年)原名冯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人,行伍出身.清  相似文献   

20.
林扬东 《文教资料》2007,(25):104-106
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爱国运动,但这场运动最终被无情地扼杀了。慈禧太后虽然发动了政变,但她对这场变法最初却是持支持态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