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南舞叶话隶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中原官话,它有一个最常用的助词"哩"[·li],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它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语气助词"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文章以舞叶话为例,说明中原官话同普通话的语法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无为县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无为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江淮官话,此方言中有一个虚词"吱"较为特别,它同时具有动态助词(表持续和完成)、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等多类用法.  相似文献   

3.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现属渭南市管辖,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的”是富平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助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多方面的.“的”不仅有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作为词尾构成人称代词等用法,还可以表示能愿、“是”“当”“担任”等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邓守信(2009)所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为理论基础,试图探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表经验体的动态助词“过”的次结构及其教学排序。首先,参考前贤对于动态助词“过”的理论研究,并从中确立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基础。而后,透过“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当代北京话口语”部分的语料,将现代汉语动态助词“过”分为若干次结构,并依据邓守信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结构排序中难度等级及频率高低的原则,提出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的排序。  相似文献   

5.
侯超 《文教资料》2007,(7):169-171
“来”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一般作为趋向动词和结构助词使用,很少作为事态助词或语气词助词使用,但在皖北方言(属中原官话区)中“来”作为事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使用却相当普遍,并且“来”在一定的情况下还具有时体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6.
南安话中有动态助词“着”[tio?0]/[tio?24]、“了”[liau55]、“去”[k‘щ?5]/[k‘щ?0]等。这三个动态助词都已经派生出了结构助词的用法。文章根据当代南安方言口语,描写了这三个兼类的助词及其相关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7.
“着”在唐山方言中,除了作表示持续的动态助词外,还可以作表示过去时的时态助词,它表示过去时态,主要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通常用于句末,附着于动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8.
当今语法学界对于“形容词+动态助词”现象的看法不一,但不同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情况进行考察,可从中找出形容词带动态助词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释《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助词"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在《全相平话五种》中用字频率较高,兼有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两种功能,构成的语法格式也多样。本文主要讨论助词“得”的语法意义和格式。  相似文献   

10.
杨静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5):9-11,62
安康汉滨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但其方言中却活跃着一个中原官话区没有而广泛存在于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方言区的句尾助词"在"。本文描写了安康汉滨方言句末助词"在"的句类、句式分布情况及其语法意义,并将其与西安方言、成都方言、英山方言的同义表达句式相比较,指出安康汉滨方言因为受周边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混合特征。  相似文献   

11.
汉房中乐、房中歌是在周秦房中乐及房中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既用于祭祀,又用于燕享。作为汉朝“庙乐”一类的“房中乐”、“房中歌”,汉初时,其“乐”、“歌”作者均为唐山夫人,创作时间当在高祖六年或之前;在当时及其以后,名称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是由于“乐曲作者”变更所致。作为一种独立的乐种曲目,它与汉朝其他的宗庙乐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内容上虽有传承“教化”的一面,但更多地体现了其作为“祠乐”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针对初、盛唐以来颓靡的文风,他提出写作古文要学习先秦两汉之文,尤其是要学《史记》。《张中丞传后叙》是韩作中深得司马迁神髓之作。本文从《张中丞传后叙》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两个方面来探究韩文对《史记》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不成"由词组演变为语气词是汉语词组语法化的一个典型.其在唐代已可用在句末,语法化过程为由偏正词组演变为反诘副词再到语气助词这样两个阶段.其在句中语法位置、结构关系的改变引起其词义虚化,而词义的虚化又导致其词汇语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难道……不成"与"难道……么(吗)"的演变与"么(吗)"和"不成"在虚词系统中的互相影响制约有关."不成"的虚化受词义内容支配和语境影响,表现为由行域向知域渐变,即由客观向主观投射,渐变是其虚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4.
殷墟甲骨文中有"逆"字,罗振玉较早释出此字.从词汇学角度,在现有释字水平的基础上,对其用义及相关语词进行系统整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徐献忠和胡缵宗都以盛唐为中心看诗歌的变化发展。徐献忠从“感遇之情异”确立“声诗之变”的缘由,而“旨趣盛唐,,时,不“忘研穷之过”,是他对唐诗演变规律的理性把握。胡缵宗的唐诗风雅观所包含的“诗变”意识也是十分明显的,他的唐诗“感格”论,以对“生命格调”和“时代格调”的整合深入了明代对“诗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佛教是元杂剧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存元杂剧中,有15种与佛教相关联。元曲佛教剧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救苦救难教化人心、佛教也爱国反抗外侮、佛寺成为了爱情圣地,反映了佛教宽容和追求和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贫女》是晚唐诗人秦韬玉的名篇,通常认为此诗语义双关,是诗人借贫女抒自己怀才不遇的哀怨。借用现象学关学的层次分析,读者阅读时所经受的语言训练都参与了读者与这首诗的初始相遇,参映着书写上的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晚明曲学命题“本色”内涵渐趋紧缩且日益流连于语言形式层面的理论背景下,凌濛初在其曲论阐述中由戏曲语言通达到语言之主体,一方面标举“古质自然”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将“本色”与人物形象塑造联结起来,主张戏曲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为晚明曲学“本色”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突显出不同于其他文体“本色”论的本质特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世贞的文章学成就受到学界的公认,但在应用文创作的得失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实际上,从应用文创作格式化与规范化的要求上来看,王世贞的创作不仅量繁质高,也中矩合度,甚至还能在规范中求变化,并透露出复古派文章向晚明性灵小品文过渡的气息,实为王世贞文章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闽人三十六姓”,是明朝政府赐给琉球以发展该国与中国的朝贡贸易的移民。与同时期同属于中国朝贡体制下的东南亚国家的其他海外移民相比较,这支移民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他们是明朝的政治移民,人数不多,最初仅为“三十六姓”,且明代“三十六姓”在琉球的发展,曾一度出现凋零,以致于后来有万历“再赐”和琉球国王“补姓”之举。尽管如此,他们在琉球的特殊地位与深远影响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往往身居高位,有担任权倾朝野的国相,有担任举足轻重的法司官,相当多的人都获得爵位,担任紫金大夫、正议大夫等官职的人比比皆是,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中,他们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支移民的身分、构成、在居留国的地位与影响都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意义,是以往华人华侨史研究中所忽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