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闿运的"通经"观注重发挥《春秋》经义,讲求通经致用,经学自治依循修齐治平的传统思维。王闿运的"治事"观即领悟经典之道以外的实践能事。王闿运重视"通经",认为"治事"不如"通经",但在"通经"与"治事"中也十分注重作为桥梁作用的"为学"。  相似文献   

2.
朱熹《诗集传》为诗经宋学代表之作,对其之前的宋代诗经学广泛吸收与借鉴。20世纪以来,研究朱熹诗经学的论述著作纷纭,异彩纷呈,关于朱熹诗经学与宋代其他各家诗经学的比较研究亦是成就斐然。20世纪上半叶较少出现专门著作,但已有学者意识到欧阳修等人的开创之功,朱熹的主要成就并非创新,而是融百家之精义,集宋学之大成。20世纪下半叶,朱熹诗经学的研究蓬勃发展,但有些学者还带有阶级理论的烙印,在肯定朱熹诗经学对诗经汉学有突破之功的前提下,亦指出其研究视域的局限性。21世纪以来,对朱熹诗经学的研究更加深化、细化,对朱熹诗经学与宋代其他各家诗经学的比较研究也具有相当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程朱经学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内涵包括:罢去词赋文章之学,突出经学教育之宋学时代精神的重要性;“四书”教育;“六经”教育。其特点主要表现在:重视“四书”义理之学的教育;经学教育与理学教育相结合。并论述了程朱经学教育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北宋<春秋>学于庆历年间发生了突变.诸儒在经学变古思潮的推动下,揭橥<春秋>学尊王主旨,尊经贬传,会通三传,以己意解经,注重阐发经书中的义理.北宋<春秋>学正是在这种经学风气中树立了经世观念,体现了与前人不同的治经取向.宋儒亦于这一理论探索过程中培养出敢于批判、善于思辨、独立自主的学风,促进了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另外,经学与义理之学的融合,使得<春秋>学与理学相互依存,共同担负起了封建政治下"体用之学"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兴起于西汉的谶纬之学,通过依附于官方哲学——经学获得国教神学的地位。由于儒学方士的融合,"学随术变"的思想推动,谶纬与经学相互吸收,互相利用。通过神化经典、神化孔子使谶纬与经学地位平分秋色;经学借助谶纬,迎合统治阶级对谶纬的迷信,以此来维持其现有地位。在两汉,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经学谶纬化顺应了时代潮流,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值得研究的一种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6.
北宋朔学以司马光、范祖禹、晁说之、刘安世等人为代表,除了突出的史学贡献外,他们在经学领域也颇有建树。朔学之经学著作涉及五经、四书、五子等类目,但在《周易》《中庸》及《孟子》方面成就突出;其经学思想所探讨的虚气说、中和论、人性论、格物论等学说,对理学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同时,朔学在学术渊源上崇扬抑孟,治学宗旨注重经世实用,弱于义理探讨,治学路径强调学习修身,追求道德至善,体现出自身鲜明的学派特征。从整体上探究朔学之经学思想成果、体系和特征等问题,对进一步全面认识朔学成员的学术成就,深入理解朔学在宋代经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经学在巴蜀地区的大规模传播始于西汉文翁立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巴蜀经学就以汉代中央博士官所传今文经学为主。进入东汉以后,更是与谶纬、灾异之学相结合,形成了这一时期巴蜀的儒学学术风尚。在东汉中后期今文经学即将被古文经学取代的前夜,巴蜀经学达到了自己的顶峰。  相似文献   

8.
李源澄先生著述甚丰,“所涉范围之广,所论亦颇精湛”。先生之论今古也,承廖季平先生及蒙文通先生之说而又更进,且明确提出以“经”与“经说”分别为说之论。先生以经学即是经义之学,“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为中国文化之总汇。是先生以经学即内圣外王之学,惟于历史中求经学,始能见经学之意义。先生亦提出“经学将来之正路”在于出入西人学术,吸取、改造西方优秀文化,排斥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反而求之六经”,弘扬民族文化中之优良传统,消除民族文化中之消极因素,从而兴起新儒学。  相似文献   

9.
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受经学的影响,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经学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与小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之处,使其能够参与小说理论的建构,因而小说理论家总是主动地对经学的思想与材料进行吸收和利用;二是经学的学术宗教地位使明代小说理论家乐于借助经学的一臂之力来提升小说及小说理论之地位.这就使明代小说理论与经学构成了复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小说理论家吸收经学的“劝善惩恶”、“裨益风教”等思想观念,进行小说功能价值论的建构;2.力图沟通小说与经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共同性,使小说与经学在题材内容上联系起来,从而拉近小说与经学之关系,借助经学之权威来提升小说之价值,努力争取小说正统而合法之地位;3.张扬小说在艺术魅力与审美效果方面的独特优势,凸显读者对于小说与经学的不同接受态度,对比小说与经学接受效果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堂而皇之地肯定小说的价值意义;4.理论家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巧妙地对《六经》展开独特的“阐释”或“改造”,从而使经学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小说理论.小说理论家对经学的吸收利用,一方面促进了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发展;另一方面,经学的价值观念也由此渗入小说理论领域,从而扩大了经学思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唐代经学和史学考试制度的形成、演变过程,论述该制度的特点及影响,并探讨经史考试的推行与经学、史学自身学术研究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认为当经史考试能够从经学、史学的学术进步中汲取足够营养时,它就往往是相对合理和有效的;否则它就会流向形式主义,失去其信度和效度,甚至会反过来阻碍经学和史学的发展进程.唐代的经史考试虽然对普及经史知识、选拔政治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说来,它却使唐代儒家经学的发展水平远远滞后于同期的佛教和道教.  相似文献   

11.
东汉时期,吴越经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学在吴越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地方官学、私学和出外求学等。仕进制度的导引,长官对儒家礼教的倡导以及避世高士的影响等,是导致吴越经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与传统经学相比,吴越经学具有不重师法家法、尚博学、重谶纬之学等特点。在经学影响下,吴越名儒辈出,著述风气盛行,社会风气充满儒家礼教气息。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嘉时期考据之学达到鼎盛,大力倡导经学考据,并在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造诣和贡献.嘉道年间云南著名学人王崧,以其渊博的学识,在经学领域提出精辟独到之思想见解,独具代表性,被后世学人尊为云南"经学巨擘".文章主要围绕王崧的代表作《乐山集》,从王崧的教育、人性和国家治乱等思想方面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明代开封周藩的宗室学者朱睦以其经学造诣之深,藏书之富及创作之丰而闻名于当世。而在其经学体系中,又尤以《易》学见长。通过《易学识疑》与《授经图义例》等代表性著作,朱睦形成了由辨析《周易》文本,到解释经传大义,进而阐发易学思想,总结《易》学传承史的学术体系。其超越宋儒成说,回归汉学以及象数、义理兼采的学术特点也由此体现。  相似文献   

14.
“实事求是”是清代乾嘉之际学者治学的基本宗旨与理念,其具体指向体现在与经学研究有着密切联系的语言文字、天文律数、方志传记和先秦诸子等方面的校勘文本、考订史籍、辨别伪书、搜辑佚书等工作。乾嘉之际,其思想内涵呈现出“推明古训之学”“实践之学”与“科学之学”的三重向度,展示了世纪之交学术思想新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汉代的经学辩论是讲学和著述之外的又一种重要的经学学术活动,它以辨明学术是非和切磋交流、倡导学术为目的。经学辩论有力地冲击了烦琐僵化的章句之学,导致了追求义理明通和崇尚理论著述的风气。受其影响,东汉论说文在形式上多问难之体,在论证方式上形成了实证求真和思辨析理的特色。经学论辩是汉代经学通向魏晋玄学以及汉代散文通向魏晋文章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曹魏正始年间由何晏、王弼所创建的玄学虽不同于经学,但从理论形态、概念范畴以及思维方法上来看,玄学与经学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从继承的角度来看,玄学与经学一脉相承的逻辑线索清晰可辨。何晏、王弼的玄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天人之学,是直接继承经学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1613—1682)一生"身涉万里,名满天下"。其学行可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来概括。顾氏倡导博学,反对空谈,强调务实经学以取代空谈心性的理学。所谓"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与施愚山书》秉持着经世致用理念,开风气之先,被梁启超誉为"清学开山之祖"。《清代经学之建设》虽顾氏重视实事求是之学,然在《易》学方面,却是承袭"程朱义理学",借《易》论事,或借事论《易》,惟不承继邵雍的图书象数之学。其治《易》亦反对空谈,力主实用,希能"体之于身,施之于政"。然问题是,顾氏反对宋明儒的空谈性理与天道,但宋明《易》学多论性理与天道内涵,因此,在顾氏承继"程朱《易》学"时,其如何将《易》理切于实用,抛却性理与天道之论?在此,顾炎武《易》学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又是如何?诸如此类问题,则是本论文所欲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曹魏正始年间,由何晏、王弼所创建的玄学虽不同于经学,但从理论形态、概念范畴以及思维方法上与经学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从继承的角度来看,玄学与经学一脉相承的逻辑线索清晰可辨。何晏、王弼的玄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天人之学,是直接继承经学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9.
在<论衡>一书中,王充对汉代经学教育作了不少批判:教学内容囿于五经,导致儒生学识不博;重师法家法.导致儒生缺乏创新能力;学用脱离,导致儒生劣于治事;迷信权威,导致知识虚妄不实.王充的这些教育思想至今依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诗经》传入日本最早在魏末晋初。雄略天皇有表致刘宋皇帝,其中关涉《诗经》者有两处,一处引用《采薇》,一处引用《诗谱》。该表全文之口吻毕肖《采薇》,从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来看这是对《诗经》更为根本的引用。十八世纪前的日本诗经学,其发展可分为成立期、成长期、发展期和停滞期四个阶段。前三阶段合成一个大单元,其走势向高。第四阶段自成一单元,其走势低迷。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诗经学发展起来了,它显示出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统而观之,日本诗经学的发展呈马鞍形。现代日本诗经学与西方学术思潮联系紧密。当代日本诗经学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日本诗经学的论文其题目较为西化和细化,二是出现了不少日本学者撰写诗经学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