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璧归赵     
黄雅萱 《辅导员》2014,(13):88-89
时间:战国时期 地点:赵国大殿、秦国大殿 人物:赵王、秦王、蔺相如、赵国大臣、秦王仆人 第一幕 [赵王得了一个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用十五座城交换。赵王害怕上当,又怕若不答应,秦王会派兵进攻,于是召集众臣商议。  相似文献   

2.
王洪宾 《现代语文》2008,(7):145-145
“完璧归赵”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秦王欲用十五城交换赵王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出使,秦王坐在章台上召见相如,蔺相如将璧进献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蔺相如看秦王没有把十五城补偿给赵国的意思,在略施小计拿到璧后指责秦王道:“……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将相和》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经典一课,其“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则成语故事流传千古,于是爱寻根求源的国人最关注的便是那“璧”的去处!“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是:“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听说赵国国王得到举世闻名的和氏璧,便骗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赵国的和氏璧,赵王惧怕秦国的强大,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大臣蔺相如自告奋勇愿带和氏璧去秦国,表示如果换不到城,一定把璧完整送回赵国。当秦王从蔺相如手中接过和氏…  相似文献   

4.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笔者在备课研读"完璧归赵"故事时,发现其中的"恐"字,意蕴丰富,不仅使其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而且使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须眉毕现。意蕴一:赵王"予"、不予"两难中的"·担·心"。(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以下同)面对秦王求璧,赵国君臣感到"予"或"不予"都不行,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不予,即患秦兵之来"。很明显,秦昭王"使人遗赵王书"求璧,赵王若给,很可能"城璧两空",国格受辱;若不给,则可能授秦以  相似文献   

6.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们通常只注意突出强调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而往往忽视糜颇的作用,即重“相”轻“将”。关于廉颇,一般认为,他仅是具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其实,他在保卫赵国的利益以及促蔺相如成功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一时决定不下去还是不去,后来让蔺相如随行,派廉颇带着军队到边境上,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赵王赴约主要仰仗的是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和廉颇的作战本领。二、渑池会上,秦王企图侮辱  相似文献   

7.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秦“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这个提议弄得赵国君臣焦头烂额。左右为难——既舍不得美玉,又不想逆强秦之欢。此时赵宦者令缪贤的一番推荐,把蔺相如推向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仿佛赵国的生死存亡都系于这一名不见经传的舍人身上。时势造英雄,蔺相如如众人所期待的那样隆重登场了。  相似文献   

8.
正"和氏壁"价值几何有的人,常常把"完璧归赵"误写为"完壁归赵"。"完璧归赵"的成语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秦昭王获悉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想方设法要占为己有,他写信给赵王,称"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国上下权衡再三,觉得秦很可能不讲信用,遂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至秦,果不其然,秦王只管把玩和氏璧而无意以城换璧,蔺相如暗使从者将璧送回赵国。后遂用"完璧归赵"比喻将原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儿童辩证地看问题,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是语文教育提高学科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儿童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可以在早期萌芽并得到发展的. 案例一: 有位老师讲完<将相和>后,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并讲明他的机智勇敢.还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时,突然,又有一名同学举手了,老师叫起他,他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学生振振有词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使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蔺相如挺身而出,战胜强大骄横的秦王,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每次斗争胜利后,赵王就对蔺相如破格提拔,所以蔺相如职位比廉颇还高.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使用人这一点."老师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学生得到肯定,心里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负荆请罪》,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编撰对联,评述人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不仅有精彩的对联,更有精彩的对话。片断一:交流描写蔺相如的对联生:“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对待秦王,寸步不让,而对廉颇,一让再让,蔺相如这样做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所以我这副对联的横批是“一心为国”。(朱莹)生:我写的下联与朱莹一样,但上联是“机智果断救赵王”,横批是“胆气大胸怀广”。生:我写的与他们差不多,上联是“针锋相对与秦王斗”,下联是“宽容大度把廉颇让”,横批“忠心为国”。…  相似文献   

11.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奏瑟”,教材上注为“奏瑟,弹瑟,下文‘鼓瑟’同。”案:《说文》:“奏,进也”。本篇下云:“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所为,秦御史所书均为“鼓瑟”,“奏”“鼓”区分甚明。又下云:“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北京大学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一本‘奉’作‘奏’。”秦方“请奏瑟”,赵王“请奏盆缻”,针锋相对,何其  相似文献   

12.
[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被文章曲折动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对文中鲜明生动的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蔺相如、廉颇、秦王、赵王这四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这四位有血有肉的历史英雄都是那么的了不起,那样聪明能干。下面请大家更自由、更大胆地谈谈你喜欢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并说出理由。(学生思考)生: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赵国。还在渑池会上挺身而出,为  相似文献   

13.
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秦国太监:“上朝!”秦国大臣:“陛下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秦王:“平身。”秦国大臣:“谢陛下。”秦王:“现在兵力数我秦国最强,和别的国家交战,总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近听赵王得了一块无价之宝——和氏璧,本王我非把它搞到手不可,先设个拿城换璧的计谋  相似文献   

14.
张灏 《考试》2006,(10)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都会对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故事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但其中的一个段落却容易被人忽略,那就是赵王召见蔺相如的一段。原文如下: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相似文献   

15.
完璧归赵     
话说赵王得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国宝———和氏璧。大喜之下,就让全国最大的电脑公司———银山电脑公司,开发了一款网络游戏———《赵和》。其游戏画面逼真,内容充实,再加上赵王亲自代言、宣传,《赵和》很快便风靡七国,人气直超齐国的《传齐》、《齐迹》,跃居游戏战国排行榜首位。这下可好,放眼七国网吧,无人不玩《赵和》。于是,滚滚财源流入了赵国国库和银山公司(当然还有赵王腰包),赵国的威望也随之提升,更是培养出了两位重臣———超高级别的武士廉颇和超高级别的法师蔺相如。秦国,咸阳王宫。秦王虽然也是《赵和》的忠实玩家,但听到赵国…  相似文献   

16.
<正>《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必修四)"完璧归赵"故事中有蔺相如对秦王说:"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以戏弄臣"这句话如何解释呢?课文没有注释,《教师教学用书》中参考译文为"以此来戏弄我"。很显然,在这里,"戏弄"一词被解释为"戏弄、玩弄"。那么,这种解释是否准确呢?查阅《古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众多  相似文献   

17.
学习了《负荆请罪》一课,你是不是很想知道这个故事的起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史书上是怎么记载的。《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攻城无数,屡建战功,被封为上卿大将军,他为人襟怀坦荡,勇于知错就改。蔺相如出身低微,曾经做过宦官缪贤的门客,智勇双全。当时秦昭王听说赵国有一块和氏璧,他很想得到这块宝玉,于是派使者送信给赵惠王。信中说,愿意用十五个城邑来换赵国的宝玉。赵王知道秦王用城邑换宝玉只是个幌子,但是,如果不给,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后来在宦官缪贤的举荐下,派蔺相如…  相似文献   

18.
【文本细读】沪教版第六册《完璧归赵》很有特点,最值得品味的是全文中蔺相如的四段话。第一段:"大王(赵王)放心。如果秦国不是真心换城,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秦王强势骗玉,赵王无计可施,只好让名不见经传的蔺相如出使秦国。临行前他语出惊人,意志坚定,表现了对赵王的忠诚。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悬念:他能否说到做到?第二段:"这玉虽好,可是也有瑕斑。让我指给您看。"话语简短,语意清晰,且有分寸,  相似文献   

19.
《将相和》是十二册(大修订)小语教材的保留篇目。其中“渑池会”上,秦王与蔺相如的较量,主要表现为秦王哄骗赵王为其鼓瑟并记之,使赵王受辱;而蔺相如立即反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并记之。这样的结果是“秦王没占到便宜”。对于书中的这句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秦赵斗争,两方平局;二是秦王想占便宜,结果反而“吃亏”了。哪种更妥呢?首先,我们要看“瑟”和“缶”是什么。“缶”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击缶”的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有“坎其击缶”的记载。“击缶”…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下列三句话涉及到一些历史事实。为了把这类句子注释清楚,教师在讲解时可把有关史实交代一下。一、当叙及秦王约赵王在渑池(在今河南省铁门县)为好会时,有一句话是“赵王畏秦,欲毋行。”赵王为什么不敢去渑池赴会?这除因当时秦强赵弱,在前两年赵兵两次被秦兵打得大败这一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