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康德的三大批判第一次构建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知识体系、伦理体系、艺术体系。在认识论领域,确立了理性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完成了从认识对象到认识主体的转变;在道德领域,通过探讨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自由和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在审美领域,认为美与美感都属于人的判断力问题,判断力最完美最自由的体现就是审美,美学因而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最伟大之处就是,用先验的方法把自由从自然领域划分出来,并厘定了自由与自然的界限与各司其职。因而,自由概念在其批判哲学中也就占据了核心地位。而作为前两大批判的桥梁,判断力正是在自由概念铺陈展开下完成了其体系的搭桥手术:在前两大批判中,康德分析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都属于理性自由,这只是自由存在的应然与必然,而在判断力中,审美主体的自由感的内在心理事实的获得才是自由存在的实然也是自然人向自由人过渡的必然,从而完成判断力批判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3.
康德把判断力划分为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在美学史上将美学推进到人的心理和谐层面。通过分析审美与认识及伦理态度的区别,认为审美中主体的知性与想象力处于自由和谐的游戏状态。这一和谐思想,在当今和谐社会建构的过程中,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因而研究康德美学,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审美理念”是康德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它的准确把握是对康德美学进行深度理解的关键。审美理念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有其自身的特征,并且在作为沟通知性和理性、认识和实践的桥梁的审美领域中也发挥着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这里对《判断力批判》作了深入解读和思考后,对审美理念的特征、它与天才和艺术的关系及它与“美的理想”的关系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并阐明审美理念对于今天现代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自由的基本要素,即主体、认识的必然性、责任,阐明了教学自由与必然、责任、自我完善的关系,提出了教师在认识论层面上,是以教学理性的方式获得自由;在价值论层面上,是以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获得自由;在本体论层面上,是以体现审美价值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自由的基本要素,即主体、认识的必然性、责任,阐明了教学自由与必然、责任、自我完善的关系,提出了教师在认识论层面上,是以教学理性的方式获得自由;在价值论层面上,是以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获得自由;在本体论层面上,是以体现审美价值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7.
康德将合目的性作为审美判断的先验原则,牟宗三反对这种做法并进一步指出,就判断力表现为审美判断而言,判断力担当不了沟通自然和自由两界的职责,甚至两界根本无需判断力来沟通。然而,从功能系统的角度看,审美判断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判断力所下的判断,而人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构成的活力系统,其中主体与对象通过反馈机制所达到的适应自稳定性即合目的性。可见,目的论是审美功能系统的本体论根据;用康德的话说,合目的性是审美判断的先验原则。康德对审美判断与合目的性之关系的思考是基于一种功能系统论的视角,而这一视角恰恰是牟宗三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突出的内容。和传统观念相比,新课程下的审美教育观念有了新的转变:审美教育的地位应该从附庸走向独立;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个性;审美教育的策略设计要重视审美主体的“自主发展”;审美教育的过程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过程;审美教育的功能要回归生活、回归功利。  相似文献   

9.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普通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普通教育在传统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主体和“正统”的地位,且有“本体化”的倾向。这种简单化和模糊性的认识使其不堪重负,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探索和建构。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合理确定普通教育的内涵和边界,使之与职业教育形成相生互补的完整结构。其合理定位应当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传授普遍性、通用性知识和培养相应能力为主的教育;具有从小学直至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教育的完整体系;“重心”在小学、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教学重点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相应能力的培养;专业领域主要在学科性范畴。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给受众带来选择的自由和享受的自主时,对精神主体(价值世界)不断冲击和消解,尤其是大众审美文化和后现代主义审美文化,物欲化、享乐化、浅表化日益凸现。大众的价值心理、审美行为出现了审美趣味庸俗化、审美理想空虚化、审美追求迷惘化的倾向。时代呼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审美教育的实质乃是对健康人性的唤醒,确立人的主体性,使人成为人,拥有健康的精神世界,获得内心的真正自由。审美教育能够重新唤醒人们的判断力,恢复人们对审美价值的信念,重新激起人们对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审美主义是基于人的审美感性对艺术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性思考;在文学史上,审美主义所代表的是以艺术实践主体性与艺术自由化原则相标榜的文学认识和实践行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审美理想主义作为的启蒙浪漫主义的逻辑延续,包含了消极价值倾向和积极价值倾向两种不同生存形态,在审美主义意义上通过确立审美结构与知识学结构互补的思想结构态势,并在对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辩证”理解中形成了具有独立品格的中国审美主义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2.
吴玉军  程晓云 《天中学刊》2004,19(1):116-120
知识观的演变与教学评价的变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代知识观确立了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排斥非理性在认识中的合法地位,使得评价出现了一元化、单向度的特点,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张扬,内在的丰富情感得不到理直气壮的表现。后现代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绝对性、无限性和精英气质的扬弃,体现着后现代知识观对差异性、多样化、宽容性的理解和把握。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教学评价的理念应该重新进行调整:从结果取向到过程取向;从一元化取向到多元化取向;从工具取向到意义取向;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现了教学评价的下列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背影》教学设计与情感教育目标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霍佩贞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教育目标应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领域,讲的是知识、智力、能力等方面的目标;第二部分是情感领域,讲的是兴趣、态度、价值观和正确的判断力与适应性发展等目标;第三部...  相似文献   

14.
康德美学对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就是要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一出发点奠定了康德美学的历史地位,是对美学的独特洞察,但同时也使康德美学带有了历史局限性,又是对美学的一次盲视。  相似文献   

15.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启发式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爽 《煤炭高等教育》2005,23(2):114-116
现代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启发式教育作为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教育原则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许多方面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不谋而合。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框架下开展启发式教育创新思考是一次新的尝试,它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成就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我们面临着深刻的道德困境。道德困境之所以产生,正是因为现代性所倡导的理性、自由、普遍性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致使伦理生活进入了无法解决的二律背反之中。要彻底解决道德践行中的困境,就必须恢复判断力的应有地位,这种判断力是一种服务于道德目的的理智能力,一种以达致道德为道义指向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17.
康德认为在人类文化中一切学问的目标都是力图用于人世间,所以他的批判哲学的最终归宿正是实用人类学。情感是人类最熟悉,同时又是最陌生的东西。在康德学说中,作为高级认识的中间环节的判断力会赋予情感以先天规则,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这种判断力指的是反思判断力,包括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反思判断力是通过它的先验原则——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把规则赋予情感,其中审美判断力直接关涉情感。  相似文献   

18.
席勒美学始终表现着理想与现实、理论与行动之间的矛盾。他的美学思想中互相矛盾的两极,实际上是互相限定、互相补充的。作为精神自由而存在的审美活动,与对象是互相观照的关系,而不是欲求关系。只有将审美对象作为“活的形象”,人才可能是自由的。席勒美学的指向,是一个审美的社会的实现,而不是审美主体自我。心性的愉悦的实现。席勒之后,西方美学发展中从现实退回到内心的理论是对席勒美学思想的误读。现代主义美学理论一味地向内;心收缩,距离席勒的出发点越走越远。而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现代主义美学的修正,不过是又走到了席勒的终点。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依然是:怎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要点。首先,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要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第三,要有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中的主体地位 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学生认识过程的展示,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对人类认识成果的再认识。这是它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区别。完成这个认识过程,要依靠学生的自身实践,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所要学的知识是认识的客体,而教师则为学生顺利完成认  相似文献   

20.
审美观察,是在审美知觉、审美统觉的感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明确性心理过程。这种心理过程对于形成审美表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学家的观察之所以是审美的,就是因为他们带着具象的眼光,把生活中的人、物、事、情等表现为审美表象。审美观察是人在创造美的事物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心理品格。一、审美观察是获得审美知觉信息、形成审美判断力的重要条件审美观察是一种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的审美知觉知识,审美知觉的理解性可以构成人的审美观察的判断力。但审美知觉要求美的事物必须直接呈现于审美主体的面前。只要审美知觉变成了审美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