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串珠联想由一个感知点延伸开去,将有关的人事物贯穿起来。这种联想有纵向和横向两种,联想点总是在两个以上,有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由“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展开逆时联想,从“我四五岁时”开始到母亲去世前一年“仍不辍劳作”为止,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中留在“我”记忆中的珠宝贯串起来。这是纵向的串珠联想。  相似文献   

2.
秦文君的《女孩独立》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篇课文,文章被安排在《成长纪事》单元中,它讲述了母亲和女儿两代人独立的故事,但作者用更多的笔墨描述了已然独立的、做了母亲的自己。看着女儿一步步走向独立的过程,以及自己的心理感受。细细品来,感到一个女孩的成长,尤其是一个女儿的成长和独立,也是一个母亲的成长历程和见证,毕竟不是谁生下来就会做母亲的。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疑问及其解答》是我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这篇译文刊发在《幼儿教育》1986年第3期(总第51期)上,所以说,我是在《幼儿教育》期过半百时与她结缘的。人生有许多难以抹去的往事,尤其是那些令人怦然心动的“第一次”。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12年过去了,《幼儿教育》从一个刚学走步的幼童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青  相似文献   

4.
紫程同学问:《母亲》这篇课文的“预习提示”中对我们说:“阅读时,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这又应该怎样做呢?”《母亲》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不朽名著,尼洛夫娜也是世界文学中第一个从愚昧软弱的群众成长为英勇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课文中对母亲这一英雄形象的刻画,主要是用生动  相似文献   

5.
在母亲压箱相册的第一张小照里,17岁的母亲笑吟吟地和女伴们站在树下,那是一排同样穿着短襟白衣和黑裤的女学生——除了母亲,她身上是一件碎花的连衣裙。在整本相册里,这条连衣裙一共才出现了三次:一次是母亲进城读书和  相似文献   

6.
五年制第七册和六年制第九册第1课《鸬鹚》,属于看图学文。按照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能力的要求,笔者就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了“联想对比学习法”。现介绍如下: 教材分析总的来讲,指导学生看图学文要做到有顺序、有特点、有联想、有情感。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却应该有所侧重。《鸬鹚》一课的教学,侧重于“有联想”。要通过联想,还要通过对比,才能学懂这篇课文。《鸬鹚》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和图上画的内容相吻合,可以把这段文字看作是对图的“实写”。后面几个自然段连用“钻、拍、跳、抓、吞、挤、甩”几个动词,把渔民放鸬鹚捕鱼的活动写得维妙维肖。图在  相似文献   

7.
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首先,以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孩子有它自己的特点。例如教唱《五星红旗我们爱你》,幼儿演唱时联想到五星红旗升起时的庄严情景,联想到伟大的祖国,能增长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又如通过演唱《小蚂蚁》,孩子们会自然地联想到他们所见的蚂蚁搬运食物的情景,受到“人多力量大”的教育。这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更生动、更形象,因而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器乐曲虽然没有歌词,但它的节奏和旋律能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感情。每种乐器有它  相似文献   

8.
比拟和比喻是两种常见的修辞现象。它们之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差别。先说共同之处。这两个修辞格都是由于人们对于不同性质的事物的联想而产生的表达方式。不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类似点,引起联想,于是就利用这种相似性,用另一事物给要陈述的事物作比,这就产生了比喻和比拟。例如,在要表达“伟大的党培养我成长”这个意思时,说话人联想到母亲对于子女的哺育,两者有相似之处。为了把意思表达得  相似文献   

9.
李素珍 《少年月刊》2015,(Z1):59-60
从小到大,全家人盖的棉被,都是母亲亲手缝制的。挑选最好的棉花,雪白而松软。这件事,母亲最拿手。每年秋天,母亲都要去乡下转转。买最好的棉花,然后坐长途车返回。我说,不用那么麻烦,城里有现成的棉被,买回来就可以盖。母亲说,现成的棉被,哪有我亲手缝得好?确实,母亲亲手缝制的棉被,厚实、温暖、柔软。盖着这样的被子入睡,连梦境都无比温馨。长大了,成家了,母亲再缝棉被时,总会这样说一句,过来,我教你缝棉被。我说,有什么好学的?我早就看会了。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共三篇课文:《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和《第一次抱母亲》,这三篇文章都是着重歌颂人间真情的. 虽然三篇文章都是以爱为主题,但这篇文章更倾向于对爱的反思,它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这件事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母亲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母亲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对于爱的反思.此文是当前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典型素材.  相似文献   

11.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由数到式的学习是从具体的数字到抽象的字母的学习过程。有理数中有整数和分数,可联想到式中也会有整式和分式的学习;数有各种运算,当然式也应当研究它的运算,这就是学习中要具备的联想和类比的数学思想。整式是式中最简单又是最基础的知识,应当学好。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十年中,我曾多次执教《少年王冕》一文,其中三次比较能够代表我行与思的变化. 本课改编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改编后的课文共7个自然段,980余字,介绍了少年王冕从七岁丧父到十七八岁独立养家十来年间的成长经历,重点通过少年王冕十岁时辍学放牛和十四五岁时自学画荷两件事,表现了他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母爱如根     
梁丽 《中国德育》2013,(20):78-79
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里这样写道:“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这句话引起我很多的联想。有时自己仿佛也像瓶子里的插花,虽也在迅速地成长着,但总有一种没有根的感觉。  相似文献   

14.
我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联想、想象、类比及求异性思维等方面能力的时候,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所积累的知识。一、联想需要知识积累。进行这种思维训练,必须以丰富的知识积累为前提;没有课文的讲授和大量课外作品的阅读,学生是无法进行联想的。例如:写《记我最熟悉的人》,如果能在《母亲》《项链》《记念刘和珍君》等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联想,许多学生所熟悉的人就会在脑际里浮现出来。为了写好这个熟悉的人,还可以联想到《党员登记表》的环境气氛的渲染、《阿Q正传》的心理描写、《守财奴》的细节描写和外貌描写等写作方法。但是联想决不是对范文的机械模仿,它是对旧知识的重新组合,是由旧知识产生新知识的桥梁、如从蜜  相似文献   

15.
片段一母亲无节在所有的日子里,母亲都为我们而忙碌。母亲之所以成为母亲,是因为孕育了生命。当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母亲就开始为我们缝制小衣,憧憬着我们的模样,设想着我们的前程……尽管世上规定了母亲节,其实母亲无节。或者说,母亲也是天天过节的。孩子会笑了,孩子会走了,这就是母亲的节日啊。孩子唱第一首歌,孩子写第一个字,这都是母亲的节日啊。  相似文献   

16.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著名作家张炜月在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时,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禁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旧事,  相似文献   

17.
《孕》、《娩》是作者组诗《孕、生命、宝贝——给我亲爱的儿子西蒙》中的第一首和第六首,全诗由八首小诗组成:前4首是准妈妈唱给腹中宝宝的歌,后3首是分娩时母亲对宝贝的倾诉,最后一首是年轻的母亲对宁馨儿的呢喃。它细腻地展示了母亲从怀孕到分娩的全部心理历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圣洁无私的母爱,表现了母亲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体现了母亲对生活哲理的思索。  相似文献   

18.
漫话纤维     
<正>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第一课是《我们身边的材料》,学生们能说出不少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塑料、金属、木材、玻璃、纸和砖瓦陶瓷等,偶尔会有同学说到布料。在单元前言部分的介绍中有种叫作纤维的材料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什么是纤维"?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丝线""纸""纤维型饮料"等,于是我对此作了介绍,经过多次完善,就有了这篇类似课堂实录的文章《漫话纤维》。  相似文献   

19.
王燕 《生活教育》2014,(23):117-118
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描写了慈母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的场景,透过母亲"密密缝"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让人联想到在昏黄的油灯下,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专注地穿针引线,针脚那么细密、结实,仿佛她把对儿子的担忧、祝福、期盼等等都融入了一针一线中,儿行千里母担忧,一针一线总关情。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笃深的母爱就通过"密密缝"  相似文献   

20.
会想才能会写。在写作时,丰富的联想可以开扩思路,拓深意境,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能力,就要努力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新教材S版《学会联想议论》这一单元独辟蹊径,运用图画来拓宽学生的思路。在上这一课时,我首先尽可能地引用课文中的插图——华君武的《谢谢吴云帆指出我画中的错字》。围绕这幅漫画,我提了三个问题:①这幅画画了什么?②它表现了什么?③看了这幅画,你想到什么?第一、第二个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读懂图画,弄清图意,为第三个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