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阜阳古称"汝阴""颍州",人杰地灵;到了现代的"阜阳"仍然人才辈出。就说小说创作,20世纪60、70年代阜阳有徐瑛,80、90年代有戴厚英,可谓领一时之风骚。然而,时移事往,旧貌已矣,新颜未至,戴厚英之后,阜阳小说在全国,几近寂寂无声。本文以"当下阜阳小说一瞥"来表达自己对当下阜阳小说的一点观察与思考,期待同道一起关注,期待阜阳小说的重新腾飞。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小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涌起于中国文坛,拥有众多作家的复杂的文学潮流,它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人生.而池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崛起于我国文坛的女作家,她以贴近现实、关注人生、朴素细腻的创作特色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一员骁将,本文试从在池莉新写实小说的形成过程中看"新写实小说"的发生,在池莉的新写实的创作中看新写实小说的特征,从池莉小说向都市传奇小说创作过程中看"新写实小说"的走向等三个方面寻找两者的共有特征.  相似文献   

3.
"速写"是一种能扼要地揭示生活真相的宏大叙事文体,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它与现代小说互渗融合则生成速写体小说。30年代速写体小说以场景化和断片化展示而形成的"场面"叙事取代了2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个性化形象"叙事,它经历着由抒情型文体向叙事型文体的变迁。30年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规范是与特殊的时代氛围密切相关的,即以"场面"叙事表征着一种"合理性"的社会图式,这正是中国现代速写体小说的文体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4.
论林徽因小说创作中的“出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林徽因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女作家,林徽因小说创作中"出走"模式的设置反映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极具张力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五四"及20年代的小说理论主要是在破除旧的小说观念,确立新的小说观念,对小说的性质、功能作了明确界说,那么发展到30年代,中国小说"现代性意识"的深化,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小说现在与将来的关注;二是对小说内容社会化的强调以及现实主义典型化理论的探讨;三是对小说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探索,这其中包括除主流理论家和小说家以外的小说理论家和小说家们对小说背景、故事以及叙事方法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是20世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哲学流派。它认为世界是荒谬与虚无的。面对这样的世界,人有能力而且应当在对荒谬的抗争中创造自己的意义世界。文章将从存在主义这一视角入手,揭示存在主义主题在海明威小说中的发展轨迹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小说从诞生时已经沿着两条道路行走,即形成了所谓"雅"、"俗"两种类别的小说模式。20世纪40年代,两条道路合流交叉的倾向日趋明显,张爱玲的小说成为雅俗合流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其小说集《传奇》里通俗性特征进行分析,能为中国现代小说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80年代思潮起伏的文学图景中,"新写实小说"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作为对此前各种文学思潮的反拨,它引导当代小说回归故事、回归生活,实现了文学由虚到实的转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这一转向固有的姿态又将"新写实小说"导向了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历史编撰元小说"这一概念由加拿大著名学者琳达·哈琴提出,意指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文坛的一种后现代主义历史小说。此类小说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情节的语境重构将历史文本和小说文本并置,既体现又模糊了历史和小说之间的界限,凸显了后现代文学的矛盾特质。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西方文学评论界引起了激烈的反响。马克·柯里对此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指出历史编撰元小说的重要叙事学功能之一就是突出历史小说的主观性。此概念阐明了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和文本之间的互文没有等级体系的问题;两者都是文化表意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美国后现代主义大师约翰.巴思在小说《路的尽头》中,运用戏仿手法,嘲讽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如火如荼的存在主义及弗洛伊德主义哲学思潮;进而揭示出存在主义并非医治美国社会危机时期人们心理紊乱的妙方,而弗氏理论不仅为青年男女的随意性行为提供依据,而且导致婚姻家庭中的性混乱。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中国的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站在存在主义的角度上,对当代女作家范小青的作品《女同志》进行浅析,探究存在主义在作者的创作过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温庭筠有部小说集<乾(月巽)子>,其中的<华州参军>通过男女主人公三合三离的爱情彰显出情感至上的情爱观,艺术上亦有独特之处.<华州参军>的情节结构以及其中蕴含的市民化审美趣味直接影响了宋代话本<碾玉观音>.作为一颗长期蒙尘的珍珠,<华州参军>应当引起古代小说特别是唐传奇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大江健三郎的早期作品<死者的奢华>反映了战后日本青年虚无的一面,是地地道道的萨特存在主义风格的小说.但事实上,从<死者的奢华>开始,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已经流露出与萨特存在主义异质的东西.存在主义与战后民主主义的二律背反性,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强的张力,从而使他超越了对萨特的简单模仿,开始了自己的文学之路.  相似文献   

14.
继《兄弟》之后,沉寂七年的余华在2013年推出长篇新作《第七天》。小说一经发表,随之而来的各种评论不绝于耳,褒奖者有之,批评者更甚。余华深谙张力因素对小说的功用,在《第七天》中完美地呈现了三组显著的艺术张力:一是叙事结构上真实与虚构形成的巨大张力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故事的发展;二是苦难与温情的张力体现作家对底层人深沉的爱与同情;三是活着与死亡两个世界之间的张力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客观说来,《第七天》以其饱满的艺术张力,理应在余华的所有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秀拉》是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塑造了一组个性鲜明的黑人形象,还探讨了人类的生存意义,渗透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三原则的角度来分析《秀拉》中的情节与人物,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小说中揭示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小说是一个意义缺席的世界,余华无意通过自己的小说建构一个意义的世界,恰恰相反,余华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虚妄的世界,正是这种虚妄,揭示了我们生存的深度真实性。《在细雨中呼喊》就是一个典型的颠覆和消解意义的文本。余华在一个意义缺席的话语资源中,不可能找到并赋予这种本能生存以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中有上百个儿童形象存在,这些形象的塑造具有独到的功用和价值。它们身上既具有余华童年深深印记的投射,又是余华文本叙述和价值表达的有效媒介和载体。通过对儿童形象的成功塑造,余华表达了内心的童年印记,同时又借儿童的目光和思维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直观感受和真实体验,从而完成对现实规范和生命常态的怀疑和颠覆,同时又使小说在叙述时具有一种温情和残酷水乳交融的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8.
《风月梦》与青楼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楼小说《风月梦》,堪称中国第一部城市小说。它植根于特定地域,以描写城市生活为内容,通过人物的活动和视角,展现了扬州的城市风貌,对之后的《海上花列传》等小说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存在主义有共同的思想渊源,其契合之处体现为如下四点:一、“焦虑”的表达方式:绝望;二、反抗绝望:鲁迅的“自我设计”;三、死亡:观照“自我设计”的途路:四、荒诞:世界及个体本真的存在。是否确认“孤独个体”的生存体验为本体论的普遍状态是鲁迅与存在主义的悖逆所在。  相似文献   

20.
存在主义哲学高度强调个人,注重个体的独特性,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和非理性主义倾向,其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一系列教育主张对我国当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有着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