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自然,贯穿于其始终的是对生命的思索。"自然"与"生命"其实质是两个相融相生的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人们由观乎物质世界到体悟内心世界的人生历程。作为道家思想代表的庄子以天地万物为大美,并在生命中浸透其对自然本质的思考;庄子睿智,遨游于自然,超然于生命;渊明豁达,皈依于自然,淡然于生死。本文试图于从"自然观"与"生命观"这两个角度,对庄子思想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庄子在其代表作《庄子》中讲述生命的重要,对人的生命关怀表现为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主张超然物外、精神自由的幸福哲学。庄子用虚静的智慧解读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由与本真,脱离一切外在的、世俗的羁绊和束缚,消除与世间万物的纠纷与矛盾,实现内在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超越时空的"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3.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4.
赵羽 《文教资料》2007,(23):143-145
庄子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道"。在《庄子》中,"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代表一切物质、精神、客观的、主观的概念的本源。庄子"道"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庄子丰富的美学思想也多缘"道"而来,其艺术精神体现着"道"的特征。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庄子之"道",才能够真正领会庄子的超越性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庄子哲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可以分析归纳为八组四个方面。矛盾是由庄子自觉提出的。任何哲学家都不希望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矛盾,都追求体系的封闭。从"天人"概念上看并与儒家比较,儒家是人为地将体系封闭在"人"即人文的一面,但最终又不得不面对"天"、面对开放;庄子倾向于"天"即自然的一面,追求绝对的"天道"而将人道视为附属,但由于其体系包含内在矛盾,实际上是导向了开放。庄子的哲学体系兼有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特点,这一点与现代哲学和现代科学的许多重要原则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庄子之学,振拔于沉浊之中,超离于尘垢之上,由"朝彻"而"见独",终而达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玄妙境界,真可谓"冷笑行藏只独知"者.然而,"独"体现的仅仅是其思想风格与境界情态,绝非意味着庄子哲学即是横空出世甚至无中生有之物.古今多有学者认为《天下》篇乃《庄子》一书之后序,该篇纵论天下道术,探古学源流,判诸子短长,庄子深厚的"学术功底"已展露无疑;司马迁亦云"其学无所不窥",也说明庄子汲取的"学术资源"是何等丰赡.庄子哲学必有植根其中的饶沃土壤、流衍而出的丰沛源泉.其根之深,其源之远,非常值得研究者对之进行反本溯源式的开掘与疏浚.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下》篇文本给出了我们四条基本的内证线索,据此可初步判断《天下篇》应写作于战国晚期,约成篇于荀子稷下讲学之后与《吕氏春秋》成书之前即公元前265—前239年之间。《天下》非庄子自作,其作者是一位"外道内儒"的庄子后学。一方面《天下》作者保留着庄子后学的身份,但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已深入其骨髓。  相似文献   

8.
《河西学院学报》2017,(6):90-96
在庄子学说中,"道"以承载"自然"为目的。出于"道"的支持,"自然"获得了至强至久的生命力,使之贯穿于庄学的全部。"自然"观是庄子的核心价值观,它统摄庄学整体,并体现于其整体的方方面面。当今生态危机,就其性质而言,是一场"自然"的缺失与危机。正因为这样,在当今生态境遇下,庄子的"自然"理论,价值突现,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与庄子有深刻的渊源。这种渊源不仅表现在王国维在其文章中直接袭用《庄子》的语言以成其文化肌理,还表现在其诗词经常化用《庄子》语汇所呈现出的庄子式的"逍遥"理想,而庄子"无用之用"的观念也在王国维这里滋生了价值评判功能,为其建构现代学理提供了借鉴。这些事实上的关系乃是庄子在王国维这里切入现代文化语境,参与现代文化建设之的据。  相似文献   

10.
庄子认为"美"与"丑"是通过比较而显现出来,"美"与"丑"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于审美主体,"美"与"丑"是以相互转化;相对主义的是非观和虚无主义的美丑观是《庄子》中"畸人"形象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中刻画了多位残疾人的形象,他们为文章增添瑰奇色彩的同时更是成为庄子阐释其残全思想的重要载体。除了阐释精神与形骸的残全轻重外,庄子还提出了可以从"天"与"命"两个角度理解"残"与"全"。在解读中,要注意《庄子》语言背后传达和遮蔽的信息,不可处处落实,应从庄子的思想核心"道"的角度进行剖析,这样可能更有利于接近庄子残全思想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段兴臻 《文教资料》2013,(10):31-33
在《庄子》中"其"共1257见,其中用做第三人称代词共835见,占66.43%。《庄子》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其"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做定语和主语。在第三人称代词"其"做定语的用例中,与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其+N/NP"格式的是"其"做定语时最主要的形式。"其+N/NP"格式既可以做主语,又可以做宾语。在第三人称代词"其"做主语的用例中,"其"可以在主谓短语"其+谓"格式中做小主语,同时"其+谓"格式既可以做句子的主语,又可以做动词的宾语。此外,《庄子》中第三人称代词"其"还可以做兼语和介词宾语。在《庄子》中,第三人称代词"其"既可代单数,又可代复数;既可称代人,又可称代物。"其"用来称代第一、二人称的用法在《庄子》中偶有所见。  相似文献   

13.
畸人形象是《庄子》中主要的人物形象系列之一,试从文化意蕴和审美意蕴两个层面对《庄子》内篇中的畸人形象做以解析:在形貌丑陋的人身上体现了庄子"天命"的自然观,庄子借用其与神话的相似性让畸人扮演了哲学代言人及社会教育者的角色,并且在美丑对比中彰显他们的美好健全的德性,体现只有"道"或"自然"才是宇宙中最本真的美。  相似文献   

14.
试论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而"超脱"是其人生哲学的主旨,通过从自然、社会和欲望给自己造成的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庄子要达到他"逍遥游"的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最高境界,实现其"达人""至人"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5.
"化"字在(庄子)书中是个高频词,也是个多义词--或表达自然大化的思想,或表示"物化"的理念,或体现"与时俱化"以及"化道"的观念,而这一"化义"与"化境"也贯穿于<庄子>的选词、用词与造词之中.由于对道不可言传性有着深刻的领悟,<庄子>一书不得不对如何言道与传道予以修辞处理.<庄子>中层出不穷的新词语及其词与境谐、词与道合的超凡创造与精心设计令人惊叹、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16.
松尾芭蕉是开创日本俳坛新风的巨匠,在构筑其独立独特的俳谐风格——蕉风的文学之旅中,深受日本古典文学与中国汉诗、汉文的影响。虽然处于不同国度、迥异的时代,但庄子对松尾芭蕉俳谐文学的精神世界影响却尤为深远。作为芭蕉俳谐思想根本的自然观、以及作为芭蕉文学体系完成标志的纪行文学中,都有庄子思想的闪现。芭蕉文学中的「旅」与庄子的"体道论"、芭蕉文学的"自然观"与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天人论",芭蕉文学的"禅意"与庄子的"禅"、芭蕉文学的"生死观"与庄子的"生死观",都有着极尽相似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6,(7):35-40
庄子对于儒家主张的孝悌仁义贞廉之类的品格并不一概排斥,也不会简单视之为人生的拖累。不过,庄子也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提倡的诸如孝悌仁义贞廉等品性,虽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毕竟是"失道而后德",毕竟是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庄子认为,人的最为理想的品格是"至仁",而"至仁"人格总是唯道是从,与道融为一体,所以,至仁者心常平等而不会有任何偏私,即便利泽施于万世,也是"天下莫知"。显然,庄子所推崇的"至仁"品格包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慈、大悲的博爱情怀,而这种博爱情怀,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异常稀有,无疑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8.
刘辰翁《南华真经点校》与以往众多解庄者以注疏的形式阐发《庄子》义理有很大的不同,他采用了随手批注的评点形式,记录其对庄子的评论,主要是是对庄子"诡奇"的表现手法、"画意"和"味"以及"真"进行了阐释。这些都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庄子》的艺术魅力,也因此开了《庄子》评点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释“以明”     
一、问题的提出 <庄子·齐物论>是庄子以"重言"形式表述其哲学思想最为集中的篇章之一[1],其中三度使用"以明"一词: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1](P21)  相似文献   

20.
"庖丁解牛"为《庄子》中极具深趣至理的一则寓言,尽管广传泛释,但是不乏义理未明。只有结合《庄子》全书诸篇的意蕴关联,契中"庖丁解牛"的关键命题,领会庄子层层转进的情致理境,才能最终揭示庄子的生命视域及处世艺术。亦即庄子以"道也,进乎技矣",通过技而通达道的境域,并进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突显生命主体的挣得和生存空间的敞开,最终"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则是君臣乃至万事万物在"人相造乎道"、"相忘乎道术"的道域中各得"养生",其中实则蕴含一种以道为依托而具平等自由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