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宪法主体的交互行为。知晓并理解宪法则是各宪法主体交互行为有效发生的逻辑前提,由此要求宪法必须以"公开的大众知识"和"被广泛知晓的法律常识"品格出现,才能使知晓和理解宪法成为可能。两种品格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宪法社会化的过程,其有助于宪法实施文化基础的形成、实施实效的巩固以及实施主体能动性的提高。不同的宪法主体,宪法社会化的媒介与方式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在宪法与民法的关系上,存在着民法优位说与宪法优位说两种观点。从方法论意义上来加以考查,尽管在事实层面民法确实先于宪法、优越于宪法而存在,但是在规范层面宪法却仍然具有高于民法、优越于民法的最高法地位。  相似文献   

3.
宪法事例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在我国宪法教育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相关的理论争议仍然没有结束.从法理内涵上看,宪法事例应该包括宪法案例、存疑案例与涉宪事例.宪法事例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寻找宪法事例、寻找宪法规范并进行规范分析、对宪法事例进行价值评价等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宪法程序价值是与宪法规范的特点密切相联并反映宪法内在价值,它是主体在实施宪法程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满足主体需要的特性,是解决程序价值冲突的价值,主要表现为程序的理性、正义与尊严、秩序与自由以及效率与公正等价值。宪法程序价值实现是一个层次性的主动实施宪法程序规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宪法中的人身自由既是公法上的权利,也是私法上的权利。作为私法上的权利,我国民事立法对人身自由并无具体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将人身自由转化为人格尊严,再将人格尊严转化为名誉权,并通过名誉权实现人身自由的法律保护。这一过程体现了法官的规范思维、整体思维和实用思维。为减少解释,最大限度地尊重成文法,法官有时在裁判文书中援引(相对于法律而言)更为具体的宪法条文。当宪法条文成为裁判规范任一构成要素的组成部分时,宪法就被司法适用了。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存在宪法,这是不争的事实。古代宪法存在着观念宪法、物化宪法以及现实宪法三种形态。观念形态的宪法存在着图腾禁忌、自然灾害和神异自然现象的微观心理以及儒家教义等典型代表。在宪法的物化形态中,法律、典籍以及器物等为其典型代表。宪法现实形态的典型代表为仪式、遵循先训及话语体系等。权力是我国古代宪法的主线,是理解和阐释古代宪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宪法教育旨在促进学习者生成宪法至上的价值认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初中生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宪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链接生活场景,凸显宪法与生活的联系;史证呈现历史变迁与法治进程的双向互动,深化宪法至上的价值体认;开展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思辨活动,内化学宪、护宪、行宪的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宪法上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宪法上生育权的价值与我国现实国情的事实经过利益衡量之后决定的一项国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现行计划生育关于"提倡一胎"的措施有局限性,根据宪法第25条规范背后的价值精神,计划生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倡生且只生两个孩子更具合理性和合宪性。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从革命者的视角来认识宪法,宪法被理解为斗争宪法、阶级宪法、政治宪法、宣言宪法。革命宪法观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与张扬民主、人权、法治的当今中国的现实显然是不相符合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理论上完成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执政方式的转变,相应地,我国宪法也应从观念上完成自身的革命,从革命宪法转变为执政宪法。与传统的革命宪法不同,执政宪法是妥协宪法、经济宪法、人权宪法、规范宪法。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文化视阈下的宪政概念及宪政文化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主义是当今社会观察宪政问题的三种代表性观点.文化视阈下的宪政指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依据宪法在制度性和观念性政治文化动态照应下的一种相对理想的生活方式;与此对应,宪政文化指以宪法为核心,在长期的宪法实践过程中一国公民形成的有关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标准、观念和意识等.对政治文明而言,在当代中国,宪政文化有利于德、法、治的统一;有利于权利和权力的统一;有利于实体与程序、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整体上有利于加快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宪法责任是指因违反宪法的规则、原则与精神而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宪法制裁则是指因违宪所应承担的宪法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宪法责任是宪法制裁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对外国宪法文本中责任主体、依据、形式、程序等条款设置的考察,发现我国宪法文本中相关责任条款在责任主体、依据、形式、追究主体与程序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现行法律体系框架内,认真对待并充分实施宪法功能是通过宪法制裁维护宪法权威的基础,完善宪法责任条款的相关操作程序规则与操作技术是通过宪法制裁维护宪法权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宪法适用是指以宪法规定为标准对宪法争议进行评价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结论活动。宪法必须适用,否则无法规范现实。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学界对宪法适用问题研究起步较晚,在关于谁可以适用宪法、宪法能否间接适用等宪法适用的重要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上存在分歧,至今未达成共识。进一步加大宪法适用问题的研究力度,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的宪法适用理论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宪法适用制度,是我国近期宪法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价值体系的理论化建构与价值体系的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化过程是由政治社会化各要素有机匹配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过程,其基本机制包括价值体系通俗化机制、教育宣传机制、制度政策转化机制、内化机制。其认识论动力在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主体论动力在于个体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工具论动力在于传统政治社会化工具作用的发挥与挖掘,新政治社会化工具的逐步采用与拓展,政治社会化方式的显性与隐性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王洁  陈红专 《华章》2007,(11):92
宪法概念是宪法学的基石范畴,宪法概念的准确定义对宪法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今宪法概念存在很多争议,必须通过对宪法本质的研究才能得出被大家所认可的宪法定义.宪法的本质是限制和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从根本上保护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5.
鉴于宪法解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应当重视对其特征的研究。宪法解释的特征主要包括围绕宪法规范、由专门机构或法官操作、涉及重大利害博弈以及追求宪法原意等方面。这些静态的特征对宪法解释的具体动态运行有着重要影响,在运用文义解释、历史解释等方法时,需要注意与以上特征向对照。  相似文献   

16.
宪法的适应性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宪法的稳定性是维系宪法生命的必要条件。然而,宪法的稳定性不是一个简单的制度变迁问题,而是一个包含丰富内涵的宪法问题。从实质上看,宪法稳定涉及宪法功能的持续性发挥以及一系列保障性的制度条件,特别是对社会变化的吸取能力。从形式上看,它涉及宪法适应社会的方式和机制问题。任何国家的宪法要有效地发挥组织国家、引导社会、规范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就必须解决好宪法的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宪法保障是学前教育发展和依法治教的法律基础,要求宪法意义的权利规范的确认.我国现行宪法的明文规定蕴含着学前教育宪法权利.这种宪法权利具有社会权和自由权双重属性.为保障学前教育宪法权利的实现,需要尽快完成学前教育立法,并切实发挥学前教育行政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18.
宪政文化的创新,首先是立法文化与宪法文化的创新。宪政是动态的运行中的宪法,是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概念,但二者还是存有根本性的区别。宪政创新的主要内涵是指依照宪法规定所产生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宪法规范与实施宪法相结合产物的创新。宪政文化以宪法文化的发育、培植、养成为前提,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心理与一国的国情,体现了权利→←权力结构与制约宪政精神之碧华。  相似文献   

19.
宪法一开始即以根本法的形式存在,其正当性源于人民主权原则,宪法既是国家统治的最高政治规则,又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规范,还是统摄一国内一切公法与私法的最高法规范.明确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性质和地位是我国现行宪法的显著特点,宪法实施是一项政治机制和法律机制协同作业的系统工程,只有"政治的归政治,法律的归法律",才能真正实现宪政和宪治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20.
宪法修改程序是宪法修改制度的重要方面,对规范宪法修改、维护宪法的稳定性、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现今的宪法修改程序却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与我们的宪政精神也相去甚远。本文针对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的问题与不足,基于宪政的视角,结合宪政的法治、民主、人权这三大要义对其进行分析,进而作出宪政环境下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的思考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