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经》中的一些词语,其义与《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释不同,因而对其进行认真辨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上"、"上头"的后置词表原因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兰 《台州学院学报》2004,26(4):41-42,54
汉语方位词“上”、“上头”的表示原因、原委的非汉语用法见于元代直译体,源于对译蒙古语的后置词。在直译体的渗透下汉语文献亦使用之。辞书对此用法的收列与释义存在问题:失收或误释;书证晚出或无代表性;词性标识不一。  相似文献   

3.
贵州契约文书疑难词语颇多.训释这些疑难词,有益于训诂学、词汇学的研究与词典的编纂,同时也有利于贵州契约文书在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文献学、民俗学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拣盖”“借日”“转日”“加日”“存日”“骗害”“代书人”“授笔”“请代笔”“度用”“远永”“远远”十二例贵州契约文书中的词语在《汉语大词典》 《近代汉语词典》 《近代汉语大词典》 《汉语方言大词典》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未见收录,因而训释这些词语,对于《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编纂修订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正第3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现规》)于2014年出版,我们参与了这本词典的编写和修订,感到妥善处理词语的"收"与"释"是编纂规范型语文辞书的关键。"收",要准确判断拟收词语是否高频、稳定地存活于现实语文生活,是否符合本辞书的用户定位,准确把握词语选收的价值取向;"释",要努力做到表述既准确,又通俗,符合本辞书读者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编写者从"收"到"释"一以贯之地从实际语用出发。本文从这两  相似文献   

5.
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存在数量众多的“某通某”的注释,即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通假字。这些“某通某”注释中的大部分都是符合古文通假的原则的,应属于通假字,但也有一部分值得进一步商榷。通过与王力《同源字典》。古书中的注解及其他辞书的考查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这些“某通某”的情况中有些应属于同源字,有的属于并体字,还有一些属于误释。  相似文献   

6.
运用训诂学方法,考释了四例明清小说中的词语:“起头”、“作炒”与“作吵”、“作道理”、“他逋”。这些词语字面普通,但义训特殊,为一些大型辞书所失收或误释。  相似文献   

7.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辞书中,所收的字按音序排列的是( ) ①《汉语大字典》 ②《辞源》 ③《经传释词》 ④《康熙字典》2.要想查阅“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中“恁”的 意义,最适合的辞书是( ) ①《词诠》 ②《经传释词》 ③《经籍 诂》 ④《诗词曲语辞汇释》3.“三十六字母”按发音部位的不同分类,其中,“牙 音”指的是( ) ①帮滂并明 ②见溪群疑 ③影晓匣喻 ④端透定泥4.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双声联绵词的是( ) ①匍匐 ②盘桓 ③络绎 ④仓庚5.按照“六书”的原则,下列各组字中,全部属于形声 字的一组是( ) ①救…  相似文献   

8.
《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一书在充分揭示同义复词产生原因、途径、特点、功能的基础上,对目前最权威的历时性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和共时性语文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同义复词进行全面考察,纠误补漏。该书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同义复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两部权威辞书的同义复词作全面研究;为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修订本)是国内最有影响的两部大型辞书,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语文辞书的两个高峰.《辞源》早出,以收古汉语词为主,《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晚出,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为编纂方针,是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古往今来的“档案库”.两部辞书收录的词语,《辞源》为10万条,《汉大》为37万条,煌煌巨著,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两部辞书都存在一些微疵,我们就以这两部辞书中收释的近代汉语词语为例,谈谈它们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从《旧唐书》看史书语料在辞书编纂中的地位和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书语料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面,从理论上说,它是辞书编纂的重要资料。在《汉语大词典》的编写中,大量使用《旧唐书》中的用语作为始见例证或是唯一例证,就充分体现出史书语料的重要价值。《旧唐书》中还有不少词语,可以用来替换辞书举例中时代偏晚的例证,可以用来增补淆收的词条和义项,可以为没有例证的词语提供例证。深入研究史书语料,有助于辞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辞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把《多收了三五斗》等文中的“油水”解释为“指不正当的物质收益或额外的好处”,不够准确,最好改释为“隐指钱财,泛指可以得到的好处。”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辞书不可或缺、着力收释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成语大多来自古代,其中部分语素的意义往往用的是古义或假借义,给今人的正确理解带来不少困难。文章以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两部典范的语文辞书为例,对其中误释的部分成语条目试加考辨,以供辞书编纂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南通师专陈敏智问: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中的“胜”是否应释为“似,象”?若释为动词“胜过,超过”似与下句“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比喻连词“如”对偶不工。  相似文献   

14.
2004年第2期《现代语》第25页刊登了湖南龙智先老师《重释“落英”》一(以下简称龙),认为课本对陶渊明《桃花源记》里“落英缤纷”中的“落英”解释不正确,应进行“重释”,“落英”不应是“落花”的意思,而要解作“初开的花”。并参照屈原《离骚》中的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为证。笔认为龙于理于据均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5.
释"能"     
研究元明清戏曲作品中的词语,发现“能”有诸多义项,如“才干”、“能够”、“如此”、“认同”、“很”等等,其中有20余项在目前所有辞书中均未见收录。  相似文献   

16.
五十年代末,史学界有些同志发表文章,认为《太平经》是“农民道教经典”,是“我国第一部农民革命的理论著作”,张角的太平道是“以《太平经》为经典的”,黄巾起义“在理论上就是依据《太平经》的”。不言而喻,作者是将《太平经》看成与黄巾紧密相联的。以后,又有同志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太平经》不是“农民道教经典”,它“与黄巾思想绝不相似,而是两种敌对的阶级意识的反映”,与黄巾无关。  相似文献   

17.
“守一”作为道教的修持方法之一,在《太平经》中有突出的介绍。汤用彤最早从佛道关系角度考察《太平经》“守一”之法的来源,认为其“窃取”于佛家禅法。道教学者饶宗颐、李养正分别提出了不同意见,饶宗颐认为佛经中的"守一"是格义的一例,李养正同意格义之说,并指出佛经和《太平经》中的“守一”在内涵上存在很大区别。结合两汉之际佛道二教的教理特点,联系佛道二教“守一”一语出现的社会思想背景,加上对佛道二教“守一”一语内涵的深入考察,可以发现饶、李二位先生的观点是较为允正的,《太平经》中的“守一”不可能“窃取”佛家禅法。  相似文献   

18.
《辞源》、《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把《多收了三五斗》等文中的“油水”解释为“指不正当的物质收益或额外的好处”,不够准确,最好改释为“隐指钱财,泛指可以得到的好处。”  相似文献   

19.
《逍遥》以鲲化为鹏而“图南”开篇,这与题意及收篇的“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自晋郭象《注》到令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释》,都未能对此作出符合庄子原意的令人信服的解说。通过对《逍遥》文本结构的读解,并结合《庄子》全书中关于“游”的思想的考察,提出以下观点:鲲鹏不是“逍遥游”者,不是庄子理想的人格形象,而是庄子要否定对象;蜩、学鸠与斥Yan不是像有些学者认为的是“下土”、“世俗的人”或“侏儒之群”,它们是庄子心目中的“游”者,是庄子肯定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高诱释《淮南》“不与物散”之“散”为“乱”,王引之据以勘订“散”当为“殽”字之误,并认为“诸书无训散为乱”。考《十三经》诸书用例,可证王引之所言不谬,“散”之本义当为“离”,至少到汉代以前还没有引申出“乱”义。《汉语大字典》不以“离”为“散”之本义,失之;第八义项释“散”为“错杂、杂乱”,并引《淮南》此句为书证,亦失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