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明嘉靖年间,有一少妇高春芳,丧偶寡居,寂寞空守,欲嫁不能,十分痛苦。乃请一讼师,拟了一诉状:“少妇新寡,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难避嫌,当嫁不当嫁?”县令一看,提笔判曰:“嫁”。这则判词只一个字,实为令人钦佩之至。 瓜田李下妙判嫁@王乙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小时候性子很急,做事总是毛毛糙糙。他的爸爸林宾日认为这毛病对孩子将来做人做事都很不利,于是便和蔼地给他讲了一个“急性县令”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县令,由于他非常孝敬父母,所以每次遇到不孝的罪犯,就判得特别严。一天,有两个人扭着一个年轻人的双手,到县衙来告状。他们对县令说:“这是个不孝之子,他不仅骂他娘,还动手打他娘。我们把他捆了起来,可他还是不停地骂,我们就用东西堵了他的嘴。像他这样大逆不道的后生可恨不可恨?”县令一听是个不孝之子,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喊道:“来人呀,给我结结实实地打这个逆子五十大板!”可怜的年…  相似文献   

3.
小侦探     
县令夫人解冤案河北有个商人,长期在外做生意,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在照料小孩。4月,一个下着小雨的晚上,商人的妻子被盗贼强奸后杀死,人们在她家的院墙外的泥里拾到了一把扇子,上面的题词是王某赠给李某的。大家都不知道王某是谁,但是这个李某,人们都认识,此人平时言行举止很不庄重,于是乡里的人都认定是他杀死了商人的妻子。拘捕到公堂上,严刑拷打之下,他也承认了。案子已经结了,一天,县令的夫人笑着对他说:“你这个案子判错了。”于是,说出了一番话……  相似文献   

4.
唐代县丞是县级地方行政机构中重要的“佐贰”官,它除“通判县事”的本职工作之外,还经常兼摄判其他官职的职掌,如监察御史、宏文馆职、县令、县尉、县主簿等。有时,他们还会被上级官员差出执行专职任务,如差出押运钱粮等充当使职。而县丞的兼摄判与差出对县级行政也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意外     
话说范进中举之后,时来运转,不久便当上了县令。县令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权力虽然有限,但也足以吆五喝六;俸禄虽然不多,但也够全家吃饱穿暖。想想先前的窝囊日子,范进也就心满意足了。  相似文献   

6.
西夏以佛教为国教,寺院、僧人不仅享有优惠特权,而且占有大量田地、牧场,拥有一定数量依附人口,寺院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同时,政府加大了对僧人的管理力度,由僧俗不同部门共同管理,把僧人管理纳入世俗法律范畴,僧人有度牒、寺籍和户籍.西夏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行"计亩输赋"政策,寺院和僧人也不例外,只要占有土地就要按法律规定像世俗百姓一样纳税服役.一些僧人在向国家纳税服役的同时,还受寺院役使,成为寺院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可以说,西夏僧人并非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  相似文献   

7.
神童     
那年,武松景阳冈打虎为民除了一害,被阳谷县县令招聘为都头(享受正科级待遇)。武松算是做了官,但他感到招聘制的官不稳定,他打过几个报告要求转为正式干部。县令为他的事动了不少脑筋,然而这武松一无大学文凭,二无高级职称,三无重要关系,纯属“三无”人员,除了打虎别无长处。县令实在没  相似文献   

8.
明朝时,浙江山阳出了个才子,名叫徐渭,字文长。他天才超逸,生性诙谐,有许多故事流传民间。其中有一个他幼年对句免打的故事,颇有趣味。一日,徐渭与七八个小朋友在街头踢球玩耍。他玩得起劲,飞起一脚,将球踢飞。恰遇县令乘轿路过,那球飞人轿内,打在县令头上。县令急令落轿,手拿球出轿喝问。吓得七八个孩子拔腿便跑,有一个最小的孩子刚跑二三步,便跌倒在地,吓得“哇哇”大哭。徐渭倒不慌张,从容走到县令  相似文献   

9.
寺院作为藏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宗教产所,往往在人们心目中是以神圣的形象而出现的,而僧人作为寺院文化的学习者和直接的传递者,人们往往在看待他们时都添加上神圣性的标签,将他们也神圣化。这样做其实是有失偏颇,因为僧人也是由俗人转变而来的,将僧人普遍神圣化的做法,往往会造成我们对于僧人和寺院真实情况的不了解。本文中笔者将以康定南无寺为例子来描述在当代社会当中寺院以及僧人在日常生活,修行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由此来加深我们对于僧人和寺院的了解,透过宗教的神圣外衣看到更为真实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胡图虽说糊涂了一辈子,但也有明白的时候。那是胡图稀里糊涂当了县令以后的事。这个县里有一个土豪,倚仗着原来的县令是他的亲戚,为所欲为,百姓都恨他怕他。一个农民一气之下把土豪砍伤了。土豪马上写了状词上告,状词写道:“用斧杀人,罪大恶极!”他想,这次我有理,新县官一定会判那农民的罪,这样一来,自己又可以得势了。胡图却想借此压一压这土豪的气焰,便提笔在状词的“用”字中间一竖下加了一横勾,使“用”字成了“甩”字。开堂审判时,胡图把状词扔给土豪说:“甩斧是无意,有什么罪?你又没死,怎么说他罪大恶极。你分明是夸大其词!至于你平时…  相似文献   

11.
宋代的知县、县令,也有兼一县兵马的职责。朝官知县兼领一县兵马,被称为兵马都监;京官知县和幕职州县官县令兼领一县兵马,被称为兵马都监;畿县知县兼领一县兵马,称为签书兵马司公事。宋代知县、县令兼领兵马,一是镇压民间的反抗活动,二是抵制异族的进攻。宋代的知县、县令始于宋初;神宗革新,实行将兵法,专门别置教官训练军队,罢黜知县、县令兼领一县兵马之权;到南宋恢复知县、县令兼兵权,知县、县令带兵制几经变化……  相似文献   

12.
典故三则     
打草惊蛇【原典】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日:"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释义延伸】南唐时,王鲁任当涂县县令。此人在搜刮钱财上很下功夫。一天,正赶上县里的一些老百姓联名向他投诉县里的主簿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王鲁接到案子,把状子从头到尾草草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知县、县令,也有兼一县兵马的职责。朝官知县兼领一县兵马,被称为兵马都监;京官知县和幕职州县官县令兼领一县兵马,被称为兵马监押;畿县知县兼领一县兵马,称为签书兵马司公事。宋代知县、县令兼领兵马,一是镇压民间的反抗活动,二是抵制异族的进攻。宋代的知县、县令始于宋初;神宗革新,实行将兵法,专门别置教官训练军队,罢黜知县、县令兼领一县兵马之权;到南宋恢复知县、县令兼兵权。  相似文献   

14.
<正>先讲一个故事——明朝宣德年间,御史李浚到浙江钱塘县督理粮储事宜。县令不买李浚的账,表面上恭恭敬敬,内心却一直想要设计陷害他。县令在李浚身边安插了一名心腹,找机会把御史的官印偷走了,留下一个空盒子。李浚发现官印丢失后,不敢声  相似文献   

15.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个僧人经过一个村庄时,看见远处有人挑着灯走过来。一个村民说道:“周瞎子过来了。”僧人听后很纳闷儿:盲人挑灯岂不可笑?于是便走上前去询问:“请问施主,你看不见,为何还要挑一盏灯呢?”盲人答道:“天黑大家都一样看不见路,所以我就挑了一盏灯。”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亮啊!”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为自己?”僧人很惊讶。盲人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天黑看不清而和别人碰撞过?我就没有。虽说我看不见,可我手里挑着灯,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又为别人能看见我而不会撞到我。”僧人顿悟:为别人就是为自己,…  相似文献   

16.
明代将僧人群体的管理纳入了世俗的行政体系,在保护佛教的同时,也创设了大量针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并采用度牒制度控制僧人群体的整体规模。同时,明代对僧人的法律规范呈现出泛伦理化的特征,而僧人群体构成的日益社会化,僧人自身行为的渐趋低俗化,不仅损害了僧人群体的整体社会形象,也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从《丰碑》一课我们学到了“欲擒故纵”的写作方法,请杨教师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师:我先给你讲个故事。有个人家里养的鸡被偷掉了,跑到县衙控诉。县令把他的左邻右舍都传进了公堂,问道:“你们之中是谁偷了鸡,赶快自首,本官一定从宽处理。”可是没有人肯承认。县令就命令他们围着案桌跪下,假装不理睬,却忙着审理别的案子。过了好一阵,县令呵欠  相似文献   

18.
聪明的县令     
从前,有个大富人,发现家里丢了些财宝,怀疑是他的3个仆人偷的,可又不知道是哪一个,就去请了县令前来破案。 3个仆人都说自已是清白的。县令为难了。终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命人拿来3根芦苇,分别发给  相似文献   

19.
有师徒两个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他们一边化缘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歇。因为在出发前他们发了誓愿,要在佛诞日那天赶到圣地。作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诚,不妄语,更何况是对佛陀发的誓愿呢? 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时,年轻的僧人却病倒了。这时离佛诞日已经很近,而他们距灵山  相似文献   

20.
唐五代僧人与文人交往频繁,形式多样。唐五代僧人政治地位的提升,经济的独立,佛教文化的广播,僧人寡欲自守的追求,构成僧人与文人间频频交往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