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余华新作《兄弟》蕴含了作家对某些“更深的问题”的深沉思考与独特言说。小说圆融流畅的叙事节奏以及独特的儿童视角叙事充分显示出作家臻于成熟的叙事智慧,小说所涉及的苦难、历史、人性、死亡等主题注定了这是一部在内容和意蕴上都格外丰富而厚重的作品;而余华面对人类困境与历史苦难所出示的纾解方式以及他在小说中对人格体系的建构也暴露出他的创作缺陷和危机。  相似文献   

2.
祁敏 《文教资料》2008,(27):13-15
作为一位先锋作家,余华在现代叙述上的严格训练与实践使他建立起了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和语言觉悟.余华认为能够贯穿作家一生写作的只能是语言的方式和叙述风格.他将小说创作的现代叙述弥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对散文文体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叙述中生成文体,用感受的方式去表现细部的丰满,在词语的前进过程中开始获得独立的力量.这种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和语言觉悟让余华散文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散文文体和散文语言.  相似文献   

3.
余华用看似简单的故事和风格完成这部不简单的作品,为当代小说创作特别是先锋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拟分析本小说的三方面成就:他采取的民间立场以及余华九十年代转向民间立场的内外两方面原因,先锋文学的困境及先锋作家的自救性思考和探索,余华个人对暴力的厌倦和对现实的新认识和新理解;小说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中国农民坚韧的生命力的发现和推崇,对温情的叙述;小说使用的双重情境,即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情境和作者叙事情境,使作品富有张弛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通过其小说创作体现了自己的现代性思考.他的这种思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消解了人们对"人性美"的理解,重新解读了死亡的意义,进一步批判了国民劣根性;二是借助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完成了对现代律法规则的再认识和科学认知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对作家而言,童年记忆是其进行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余华独特的童年记忆,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内涵与艺术个性,这也使得他在文坛能够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王尔德的作品被中外学者广泛研究,但这些研究基本都集中在他的戏剧作品和长篇小说上,对于他的一个超短篇小说<笔杆子,画笔和毒药>却鲜有提及.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集中反映了王尔德独特的艺术主张.本文将尝试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分析来理解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学中,儿童的出镜率很高,许多作家也都偏爱儿童视角的叙事。在余华的小说里,儿童的身影更是随处可见。特别是在男孩形象的塑造上,余华的书写更深入骨髓,也更震撼人心。余华小说中的男孩常常与快乐绝缘,他们的成长岁月充满艰辛和苦难。在劫难逃的饥饿命运,无法抵挡的肉体暴力以及灵魂无家的四顾茫然让这群少年陷入一种失乐的困境。挨饿、挨打、挨弃这三种人生命运是余华对男孩世界的独特理解和反映。  相似文献   

8.
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重要一员,曾对小说的形式特征作过艰苦卓绝的探索,由于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余华对死亡——这一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文学主题的关注和表现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与奇特。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转型前、转型期、转型后三个阶段,和其创作的转变一样,余华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也有一个嬗变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死亡表象、死亡思考到死亡承受的衍变脉迹。  相似文献   

9.
人们已经注意到出版了《兄弟》的余华与曾经作为先锋实验作家的余华好像判若两人,但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很容易就能看出,余华的创作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即已呈现了与80年代不太一致的面貌。有人专门撰文分析过这种“写作变迁”背后作家的精神现象"!;余华自己也在与杨绍斌及李哲峰的谈话中承认这种变化"#。然而对读者而言,仍需进一步了解的是:变化是何种意义上的变化?以及何以会有这种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余华的理解,也是对当代先锋小说的一个更为深入的探索。一、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在我看来,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10.
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战争小说是短篇小说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他对战争的处理极为别致。他的大多数短篇小说中战争是一种背景,小说对战争的游离更让人认识战争。也有少数作品是直面战争,表明作者对战争的态度,关怀在战争中被裹挟的个人的命运,思考战争引发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1.
余华与陀斯妥耶夫斯基都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浓墨重彩地展示了自己对人类苦难的关注与追寻.然而面对人类苦难的追寻与出路的勘探,两位作家却在追问的途中产生了分岔.相比较而言,毫无疑问余华与陀斯妥耶夫斯基不在同一层次的作家苦难追寻途中.然而正是在面对同一主题的探险与思考追问中,余华体现出难能的冷静和令人惊异的细致发现,而陀斯妥也夫斯基则是凸显出了他深刻伟大得多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正是伟大作家与一般好作家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余华是一个对小说叙述艺术始终非常关注的作家,他在长篇创作上的成功与他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本从叙述的角度解读余华的3部长篇小说,以分析他在叙述艺术上的调整和探索如何使其使用具有更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本文从这篇小说的叙事模式、象征运用、长短句的结合和文章表现的南方情节来理解和欣赏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从而为进一步对他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和鉴赏做铺垫。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卡森·麦可勒斯(CarsonMcCullers)的短篇小说《一棵树、一块岩石和一朵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位老人的爱情故事以及他对爱的理解。作家为小说选择的标题是煞费苦心的,初读时不理解其标题与小说内容的联系,经过反复阅读和思索,才发现其中的象征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小说标题与内容的联系以及其中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余华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先锋小说实验性质的展示,包含温情的苦难的追述,更有作家作为"人"进入灵魂深处的思考。时代的变换,是促使余华形成这些改变的历史契机,由外部因素致使个人写作视角的新发现,并一道作用于余华献给读者的文本中。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余华不仅具有先锋解构的技巧,也有对历史写实的运用,这样使得作家文本具有冷暖鲜明又交织共融的特色。余华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一直与时俱进,同时又具有共时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评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伦·坡是第一个对短篇小说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并按照自己的理论进行创作的作家,是他的努力使短篇小说趋于成熟.坡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一桶白葡萄酒>不论从词汇、句法还是叙述角度等方面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与安排,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他的小说一贯的主题,即恐怖与复仇.整部小说从一开始到结束都笼罩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之中,这说明坡是一个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小说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小说语言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实验。他自觉吸收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理论、语言本体论以及陌生化理论,并运用到他的小说创作中,使他的小说语言呈现出与传统文学语言迥然不同的风貌。本文试从修辞学的角度阐释余华小说的语言新变,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作家对能指形式的关注,其次是在语言陌生化方面的探索,最后是有关审丑和非理性描写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余华用他独特的叙事技巧与方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叙事系统。但是在这个自足的系统里,还是体现出了余华这一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身上传统中国文化的印痕。他通过看似吊诡的画面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在面对肉体与精神选择时,内心对于肉体的摒弃,对于精神永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余华用他独特的叙事技巧与方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叙事系统。但是在这个自足的系统里,还是体现出了余华这一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身上传统中国文化的印痕。他通过看似吊诡的画面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在面对肉体与精神选择时,内心对于肉体的摒弃,对于精神永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