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两型社会建设的前提下发展武汉城市圈经济,亟需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绿色物流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当前物流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政府、企业和人才建设"三驾马车"的策略以稳步推进绿色物流的发展,对促进武汉城市圈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在构建武汉城市圈和"两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场主体法保护主体平等竞争;市场规制法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宏观调控法保证经济生活的健康有序运行;社会保障法保障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经济法为实现湖北中部崛起,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3.
土地管理政策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六个配套政策之一。创新土地管理政策,对推进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土地制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一系列依据,总结了国内各大综改区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的基本经验,进而结合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武汉城市圈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方面的建议,以求通过在土地政策层面上的创新,不断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两型社会实质上是一个企业、社会、公众共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我们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湖北的发展,建设好两型社会,最关键的还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抓发展首先还是要抓新型工业化,没有新型工业化,建立两型社会就会缺乏物质基础。本文阐述了两型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的关系,并且提出在当前条件下,如何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才能实现两型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专业与课程设置方面的新要求,湖北省高职教育的现状与需求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构建适应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需要的专业结构体系和课程体系,服务于"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城市圈内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和各方面人士广泛参与。期刊如何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服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武汉城市圈丰富的社会就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背景下,就业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城市圈内就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加强城市圈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合作、节约资源,进而有助于建设两型社会。在推进社会就业资源共享方面,城市圈内各级政府可以从转变观念、创新体制、完善制度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两大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和皖江城市带相互毗邻。在建设两型社会方面,这两大城市群在建设目标和建设成效方面略有不同,具体体现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一体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对比这两大城市群有利于皖江城市带借鉴武汉城市圈的经验,更好地建设两型社会。  相似文献   

9.
香港与武汉:城市社区服务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香港与武汉进行实地调查,论文认为,香港的社区服务载体是社会分层型社区结构,武汉则是自然产业型社区结构;香港的社区服务组织体系的自治程度较高,武汉的行政性较强;香港的社区服务队伍是专业化的队伍,武汉则是社会化的队伍;香港的社区服务经费是政府资助为主、社会筹募为辅,武汉则是社区经济养社区服务、有偿服务补无偿服务;香港的社区服务内容注重精神层面的中介服务,武汉则注重物质层面的直接服务.论文认为,内地城市社区服务应该走专业化和福利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在武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组织、领导下,1920年,武汉平民教育运动形成高潮,形成了办学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讲求实际等特色,对武汉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教育改良运动。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可能改变社会面貌。随着武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自身的转变,武汉平民教育运动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演变为工人阶级教育运动。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重视和关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重视培养适应21世纪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实际上就是要理顺政府、社会、学校在高职人才培养这个系统工程的关系,各施其责,互相配合,形成有利于武汉城市圈高职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又优又强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土地问题是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核心。随着武汉市城乡一体化的跟进,武汉城郊农村耕地日趋减少,且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武汉市建设与发展“8+1城市经济圈”与“两型社会”以后,武汉城郊农村的发展赶不上武汉新时期的发展的现实日益明显。本文针对武汉农村土地的实际情况与土地承包所在问题,且在分析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相关配套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两型社会建设给武汉城市圈提出了新要求,各地应形成资源节约利用、环境负面影响小的产业结构。文章以此为目标,构建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九个城市由传统产业向"两型产业"的转换能力,并对各城市"两型产业"的转换速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产业发展现状离"两型产业"还有一段距离,各城市在产业转换能力和转换速度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新批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圈中城市鄂州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更好更快地发展自己?该文认为,鄂州作为武汉城市圈中离武汉最近的沿江城市,也是“依武(汉)而昌”的新兴工业城市,理应率先成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城市,并重点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规划、行政体制的改革和推进政策创新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武汉“1+8”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是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职业教育如何在其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紧扣“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立足武汉“1+8”城市圈建设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武汉“1+8”城市圈职业教育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劳动者,实打实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全国树立榜样和示范,辐射和带动整个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两型社会”建设对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为此必须具备全局和系统的观念,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和利用城市圈内宝贵的职业教育资源,一方面自身发展要体现“两型”社会特点,另一方面要为“两型”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支撑服务作用。具体建议包括:制度层面,制订《湖北省职业教育促进法》,构建大职业教育联动共享机制;学校层面,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实习层面,构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产学合作服务中心;培训层面,建设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中心。  相似文献   

16.
一、农业职业培训在提升两型社会人才素质中的作用人才素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而加强农业职业培训是提升两型社会人才素质一个不或缺的重要指数。农业职业培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两型社会人才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  相似文献   

17.
建设“两型社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组成城市之一,鄂州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发展和行动计划,文章从发展现状和规划思路出发,探讨鄂州建设“两型社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地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摆在黄冈市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重大课题。基于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背景,客观考察了现实市场条件下黄冈市集群经济发展的现状,为黄冈市制定区域集群经济发展的战略及有关政策提供了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湖北教育》2009,(2):1-1
所谓两型社会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由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并首次将其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个中部试验区的获批,将成为两型社会的重要示范基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和湖北高职教育的现状,湖北高职教育应该在高职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高职教育理念、发展模式、职教体系、专业结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等方面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于"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