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推崇“重量”美学。小说《我们的祖先》三部曲集中体现了他避“重”就“轻”、化“重”为“轻”的写作技法的无穷魅力。本文旨在通过《我们的祖先》“沉重之思 ,轻逸之美”这一特征的文本分析深入理解卡尔维诺重量美学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2.
正卡尔维诺指出:文学作为一种生存功能,有时候会"为了对生存之重作出反应而去寻找轻"。即以轻来表现"重"。而实质上轻与重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卡尔维诺在谈"轻"时的开篇也曾声明,他谈论轻与重的对立,维护轻的价值,并不是认为重的美德不重要,不过是因为他对轻更有心得罢了。其实也正因为他意识到了轻与重的辩证关系,他才会说:  相似文献   

3.
徐珊珊 《文教资料》2013,(29):83-84
卡尔维诺应哈佛大学主讲诺顿诗论的邀请,写好了五篇讲稿,被称为《美国讲稿》,分别是“重量”、“速度”、“精确”、“形象鲜明”和“内容多样”。王小波将“速度”的创作理念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不仅表现为对语言简洁的追求,还有对节律的推崇以及对离题手法的运用。这种“速度”的写作理念使王小波的作品明快而流利,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坛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Calvino),因其“作家们的作家”的美誉日益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兴趣与关注。卡尔维诺的文学成就既在小说创作,又在小说美学。他在代表性论著《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以五个关键词的新颖形式凝结并予阐发了自己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5.
卡尔维诺在他一九八五年的演讲中提到:文学作为一种生存功能,为了对生存之重做出反应而去寻找轻[1]。卡尔维诺是轻快型的作家,讨论文学中的轻时,他举了唐吉诃德以长矛刺穿风车的翼板并吊到半空中的场面[2]的例子,来说明轻应该要获得具有象征性价值[3]的视觉形象。前苏联作家艾特玛托夫的小说《白轮船》,正是因轻的文学风格而具备了这种象征性价值,并且成功地探讨了生命和生存之重。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推崇的学“轻逸”风格在古今中外的学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躲避沉重和困苦,往往在学艺术中凭借智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寻求一种摆脱,于是“轻逸”风格的作品便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7.
牛津有一位名教授不慎在校园里跌了一跤,两位大学生急忙上前要扶他起来。教授趴在地上,抬眼看见远处有个硕士正朝他走来,立即对大学生大叫道:“等一等,我看到街上有一位文学硕士走过来。”教授让硕士扶自己起来,然后谢过那两位大学生,并把他们打发走了。这则并非笑话的真人真事,活脱脱地折射出学术界的盲目崇拜之风。眼下这种风气在国内似乎更加浓厚,致使许多人患上了“名校崇拜症”和“学位崇拜症”。在不久前的“百万年薪校长”风波中,人们关注的焦点是陈琳到底有没有哈佛的博士文凭,而不是他有没有管理一所大学的能力和人格魅…  相似文献   

8.
赵昉 《语文知识》2008,(1):38-40
《帕洛马尔先生》是意大利文学大师卡尔维诺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在这部书中卡尔维诺以小说的方式展示了他对文学“所言之物”的信心并提出了以“确切性”来抵抗语言的抽象与平庸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小说中语言问题的解读和章节目录的分析,以期对卡尔维诺“文学是福地”的主张发出应和。  相似文献   

9.
《哈佛女孩刘亦婷——素质培养纪实》一书200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一经出版便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一时间“哈佛刘亦婷”成了众多家长教育子女的希望,教育界针对“刘亦婷现象”进行了热烈讨论。之后,《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出版,作者萧愚为自由撰稿人,他认为如果中国的家长看了刘亦婷的故事,就去学习模仿,是不适合的。现在很多教育专家、学校老师都受到影响,是很危险的。“刘亦婷培养模式”甚至已经成了害人不浅的“教育模板”。我们认为,把《哈佛女孩刘亦婷》作为一种借鉴未尝不可,但若只把一本书作为一个教育范本就注定要误人子弟。把各有特性的孩子按照同一种“成功教育模式”来操作,结果只会造成众多不是这个型号的孩子成人后连续不断的心理疾病。因此,本刊特别刊登《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一书的前言,相信作者萧愚中肯的言词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所推崇的文学“轻逸”风格在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躲避沉重和困苦,往往在文学艺术中凭借智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寻求一种摆脱,于是“轻逸”风格的作品便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1.
郭英剑 《教育文汇》2013,(18):15-15
美国大学的教职一般分为三个等级: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绝大部分美国高校把副教授称作“高级学术职称”,一般都会给予终身教职。而哈佛只给正教授以“终身教职”。不过,哈佛的正教授不是按资历来划分的。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把“象”写成“向”,“纸”写成“(纟氐)”,这已是第六次写错了。我便把他找来当面订正。只见他拿到本子后不加思索,很快就订正好了,并且很正确。我奇怪地问他:“你为什么会订正而用时却错呢?”他很干脆地回答:“这些字差不多,反正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这个错了,一定是那个!”学生的回答,固然说明了他  相似文献   

13.
陈毅的﹃无字讲稿﹄古时有“无字祭文”和“无字碑”等流传千古,而陈老总的“无字讲稿”也将流芳后世。1951年抗美授朝期间,陈毅在上海西藏路口广场作形势报告,他精神抖擞,声如洪钟,一口四川话,滔滔不绝。他在报告中不时看右手拿的“讲稿”。报告会结束后,记者...  相似文献   

14.
幽默     
校长的演讲一校长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讲话。台下坐着上千人。校长打开讲稿,神色庄严地说:“同学们。”忽然一阵风把讲稿全吹落散布在地上。校长说:“我的话完了。”校长的尴尬在德国,学校变得越来越大。所以,许多校长坚持认为记住曾在他们学校读过书的孩子的名字是一种光荣。在一次聚会上,一位校长认出了他一位从前的学生:“喔,您是勒威尔·米勒,1990年您读六年级,对吗?”“正是,校长。”这个年轻人说。“您看,我从不忘掉我的学生。”校长自豪地说,“那么,您现在在哪里工作呢?”年轻人的脸红了,“我现在是您学校的一名教师,校长先生。”巧合…  相似文献   

15.
在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矗立着约翰·哈佛的雕像,上悬美国国旗,像基镌刻着3行字:“约翰·哈佛”、“建校者”和“1638”。但是,这3行字里却隐藏着3个著名的“谎言”。谎言一:这个雕像并非以约翰·哈佛本人为蓝本。当年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照片,后来建雕像时,只好按照人们的想像,找了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做模特儿。谎言二:哈佛大学虽以哈佛命名,但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哈佛大学的前身叫“剑桥大学”,后来改名为“哈佛”是因为身为建校委员会成员之一的查理斯城执行长官哈佛先生,他把自己财产的一半和一个图书馆捐献出来,学校为了感谢和纪念他,…  相似文献   

16.
卡尔维诺是极富特色的一位当代作家,其每一部作品都呈现不同面貌,尤其是他的幻想小说和寓言故事叙事风格独特,以轻逸的语言体现思维的深度。其短篇小说《呼喊特丽莎的人》叙事风格极富张力,通过意义漂浮的语言符号呈现出一种荒诞的世象,展现了卡尔维诺对人类意识领域的无限开拓。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道文字题:56减去20与16的和,得多少?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许多同学都列成56-20+16。经了解,同学们并不是忘记了加括号,而是将题意理解成了56先减去20再加上16。为了让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我在黑板上写下“小明擦爸爸的皮鞋”,并问:“小明擦的是什么?”同学们都回答:“小明擦的是皮鞋。”我又再加以强调:“对!小明擦的是皮鞋,是爸爸的皮鞋,可不是擦爸爸。”大家都笑了。于是,我又出示上面的文字题,问:“56减去的是什么?”这回学生都清楚了:56减去的是20与16的和,而不是减去20。接着问:“要先算什么?”“在算…  相似文献   

18.
[团员备忘录]矮小的篇幅,承载不了所有记忆的重量;不如撷取一个片断,来对众人诉说一种“忘不了”的心情。  相似文献   

19.
喜欢尝试     
我有一位同学在某中学读初三。一个假期,邻居介绍他去快餐厅打工。在快餐厅,他被分在厨房里担任裹鸡翅的工作。下班后,当人问起他的感受时,他叹了一口气说:“要裹出入口松脆的炸鸡翅,其实很难,而且还很麻烦,特别是那一层粉,要先称量过,要达到适当的重量,然后轻而纯熟地裹上去。这一点就很难,因为要做到这一点,靠的是手腕的力度和多次经验的积累。” 他不知做了多少次才成功,也不知道浪费了多少鸡翅,被师傅骂了多少遍才成功呢!有时师傅的语气还很重,但他没有放弃,倒不是因为家里缺钱。因为他觉得:“我又不是懦夫,怎么会…  相似文献   

20.
算法多样化绝非越“多”越好。学生想不到的算法也不是必须提到或者必须掌握的.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教师以“13—9”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小棒,合作研讨,探索出如下三种计算方法:第一种算法是一个一个地去减,减去9个后还剩下4个;第二种算法是盒子里(10个)减去9个,再将盒子里剩下的1个和盒外的3个合起来,得到还剩4个;第三种算法是从13里先减去3个,再减去6个,得到还剩4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