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戏剧翻译时译者往往受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双重影响。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对于文化因素采取制约还是反制约的态度。译本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译者对人物语言中源语文化反制约的时候较多;反之,对舞台说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接受制约的情况较多。另外,译者的制约和反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王晓晖  王楠 《考试周刊》2014,(60):17-18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肩负文化交流的使命,翻译是这个使命得以承担的必要工具。在翻译中,源语与译语承载的文化差异很多时候往往比语言差别更棘手。如何恰当地处理文化因素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译者,其需要对源语和目的语语言、语法结构进行最细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更要熟悉两种不同文化,并善于在文字转换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使目的语文本达到最恰当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源语和译语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的转换过程.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的日益频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就必须通过异化方法,尽量保留原作的民族文化特色,突出源语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在译语中建构源语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考虑到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只能通过归化翻译对源语文化加以补充说明,使译文符合译语语言文化规范,以便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翻译中的文化异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语言上的归化则是对译文语言表达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语码转换是各种语言口语或书面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有标记的语言符号。为了让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格外关注源语中的语码转换。备受国内外文学界关注的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在人物对话中大量使用了语码转换。笔者从莫里斯的符号学意义三分法的视角,探讨《儿子与情人》原著中的夫妻对话,看到陈良廷和刘文澜在其汉译本中进行语码转换翻译时,形式和内容同等重要,为了内容而舍弃形式,源语中有标记的语言符号在译语中便失去了标记。但由于英汉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源语中的形式常常很难在译语中得到完好再现。  相似文献   

5.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由于诸种原因,其文化地位在中国多元文化系统中却一度被边缘化。其实,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文章以《红楼梦》两种译本为例,探究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如何进行文化改写,论证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意识形态、政治动机以及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创造性地将原作以源语转化成目的语。译者即如架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吴慧聪 《海外英语》2014,(10):170-172
语言相对论对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译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活动时,可以采用语义分解的方法,从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语境等角度分析并拆解出源语语义,再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式结构特点对分解出的语义进行重新配置。  相似文献   

7.
译者作为语言习得者和语言使用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语感的影响。译者可以通过语义感、语法感和语音感来深入理解原作思想内容,传达源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语言本质、思维过程与译者语感的关系来看,背离了语言特征的言语行为就是不地道的,这就造成了译语的偏离。从语感研究角度,对译语的超额和亏损问题做一些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的交际活动,是译者推导原语作者的话语意图、并将其传递给译语读者的过程。翻译过程中对源语的理解和对译语的选择都要以传递原文作者的话语意图为出发点。推导原作的话语意图,需借助于语境和各种交际原则进行推理,把握话语的功能。传递原作的意图时,要考虑读者的认知水平,注意意图传递的方式;要优先保证主要意图的传译;对于源语和泽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则可根据翻译的意图而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9.
翻译认知理论与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也是认知过程,而译者是沟通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桥梁。因此,翻译认知活动的主体即译者,既要推断出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又必须对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判断,特别要处理好原作、原作者和译语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有效地发挥其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际语码转换,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处理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时,译者应乐子语用移情,尊重、适应译语文化.在准确判断源语语言文化规范和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基础上恰当地采取归化或异化策略,将汉语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移植到英语中或将英语文本中的文化移植到汉语中来,以达到成功的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词英译的核心在于原文美学信息的完美再现,目的语读者获得相似的审美享受。译者如何适应译语环境,有效再现源语意境,是译者的核心任务。生态翻译观视角下,译者在译语环境下重现源语的"自然",使得这套"自然"系统能在译语环境中得以生存。译者在古代山水诗英译时怎样"选择",才能"适应"译语环境,重现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翻译生态环境是指由原文、源语和译语所构成的环境,它是译者进行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依据。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译者根据所处生态环境对其中的语言进行了巧妙的处理,使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13.
林柯 《文教资料》2011,(22):35-37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具有不确定性,读者在对文本的诠释过程中起主体性作用。在此,接受美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接受角度看,译者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文本,即是译者和文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者对文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者再创造的根源。另外,译者不同于普通读者,他必须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的意义,此时译语文本的隐含读者作用于译者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者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语言符号的特点既决定了语言的存在和运用,又决定了翻译的可能性和特殊性,尤其是符号意义的研究成果对于翻译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符号的意义观有助于译者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符号转换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源语与译语的差异,指导译者尽可能把原文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准确对应到译文中,为跨文化交际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理论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郭亚丽 《文教资料》2010,(15):30-32
基于原型理论,译语语篇中对源语词义动态整合体的理想翻译可以看作该词翻译的原型。译者应尽量在译语语篇中寻求建立最贴近词义翻译原型的原型最佳样例,充分再现源语词汇动态整合体的意义特征,词义翻译应充分体现词义原型特征最大相似性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图式理论,在理解源语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激发大脑中储存的各种图式知识,从而更加准确、迅速地对源语进行解码与编码。本文认为,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译者应做到既激活译语已有图式,又帮助译语建立新的图式,使商务英语翻译更加准确、规范。  相似文献   

1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释意理论强调口译过程中意义的传递,包括理解源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和译语表达三个过程.本文旨在探讨释意派理论对外交合古诗英译策略的影响,文章指出译员只有具备跨文化意识,对古诗的内涵加以充分解释,才能脱离语言外壳,真正做到意义的传达.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过程中,源语和译语的词语义项不可能一一对应,因而正确地选择和确定词义成为译者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词义的选择和确定取决于语境,语境包括语言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上下文、时间、空间、交际对象、情景、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交际目的等因素,译者应根据上述因素仔细斟酌并作出判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20.
海镇 《考试周刊》2010,(40):36-37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是源语与译语、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中介。译者主体性表现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应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其主体性不仅应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上,还应体现在翻译策略上。本文以白居易《买花》的韦利译本和许渊冲译本为例来看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