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师教育与神经科学的连接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该领域目前缺乏研究综述。本研究采用范围综述法,对2000-2022年67篇相关文献,围绕连接教师教育与神经科学的价值、内容、路径及行动四大主题进行综述。结果显示:二者连接的价值涉及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连接内容侧重教师获取神经科学知识;连接路径旨在实现神经科学知识转化,包括构建利益相关者协作对话和开设教师神经科学课程;连接行动以科学研究、合作交流和应用实践为主,分别体现在探索揭示教育教学中的脑机制,增加合作交流机会,将研究成果、技术应用于教师教育及开展教师培训项目。教师教育与神经科学两个学科初步建立连接,未来尚需拓展相关研究,以实现更深层次的学科融合。  相似文献   

2.
教育神经科学的领域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和教育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度整合的具有独特话语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神经科学重视整体人的研究与培养,因此将为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研究基地、开设专业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等是促进教育神经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周加仙 《上海教育》2023,(26):20-23
<正>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神经科学、心理学、教育学整合起来,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横跨文理的新兴交叉学科。教育神经科学不同于神经科学领域以及教育学门类下面其他学科的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专业,其发展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工作投入量表调查分析,研究了中学教师个人特质与其工作投入的关系。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教师个人特质影响教师工作投入,教师个人特质与其工作投入各因子相关显著;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进一步表明,中学教师个人特质与教师工作投入的活力、奉献及专注因子回归显著;性别和教龄能较好地预测教师工作投入程度。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素质关系到中学发展的未来。在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青年教师是中学教师中的新生力量,他们对未来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但从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现状看,青年思想政治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调查研究当前我国中学青年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现状,积极探索促进我国中学青年思想政治课教师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对于推动我国中学政治学科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神经科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对教学与学习规律的不断追求,促成了基于脑的教育或教育神经科学的诞生。近期,一种实践取向的基于脑的教育被形容为教室里的神经科学,即采用神经科学的技术与方法来研究并解决某些真正来自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其研究现状集中体现在语言学习、阅读学习、数学学习与睡眠对记忆和学习的作用等四个方面。但是由于神经科学家与教育工作者在教学问题上的兴趣点存在差异,因此未来需要增进神经科学家、教育学家和一线教师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寻求改善。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生物学研究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由生物学、认知科学和教育学整合起来的新兴学科——教育神经科学应运而生。从生物学视角对学习和教育概念进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在这个学科的发展中,超学科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这个学科的实质以及推进超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日本的小泉英明院士领导的超学科队列研究为深入探索教育神经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期特别刊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周加仙教授等对小泉英明院士的访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法,以103名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教师在情感能力、接纳他人和被接纳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差异.数据结果显示:教师情感能力与接纳关系、被接纳关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接纳关系对情感能力有预测作用.优秀教师在情感能力、接纳与被接纳关系与一般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启示:教师教育应从优秀教师的研究入手,重视培养广大教师的情感能力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地自我接纳和接纳他人,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切实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教育神经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包括了心理、脑、学习、教育、生物等不同领域,然而其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的整合,而是三维空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形成了极具价值的能够为教育出谋划策的宝贵理论支撑。因此,将教育神经科学引入教育的课堂是极为必要和迫切的,加强教师队伍教育神经科学理论知识的建构,教师需加强对学生特征的了解,要将理论付诸课堂管理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教育神经科学是教育学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动态整合的结果。它被誉为最有"-r~g成为一门“超学科”的学科,它将脑科学研究成果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雅动了教育学的“循证”研究。教育神经科学虽然刚诞生不久,但已经初步形成了国际性的研究网络,研究领域得到了巩固和拓展,研究理论取得新的进展,研究技术得到不断创新,这些成就和发展潜力,使这门新兴学科的前途充满光明。  相似文献   

11.
从神经心理学的方位,立脚于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神经生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脑神经动力学等高跨度学科的边缘,提出“三位一体理论”,阐明构建中学教师科研推动型继续教育模式中,受教育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既具备充裕而宽厚的物质基础——大脑神经系统所提供的生理机制;又可以促进改善并提高其自身原有脑神经结构/功能的素质,而成为素质优秀并具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其辐射所及终将在更加理想的程度上,向其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大批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位于粤西的欠发达地区湛江市353名中小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所调查的学习内容的需求程度比较高,介于需要和非常需要之间;对不同内容的需求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教师们对实践能力的需求程度高于理论知识;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学习需求情况存在差异显著,农村教师高于城市教师;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普通学校教师与省一级学校教师学习需求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小学教师高于中学教师,普通学校教师高于省一级学校教师。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教师培训、教师自主学习、结合学科教学学习和实践、培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等五方面探讨了中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教育神经科学是将生物科学、认知科学、发展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深度整合、提出科学的教育理论、践行科学的教育实践、具有独特话语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由于教育神经科学对于国家人才培养与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著名大学的高度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启动了国际大型研究项目,对该专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教育神经科学是一门备受瞩目的新兴学科。在该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清除教育领域的神经神话、确立研究与应用的伦理道德准则、正确地对待不同文化中的心理模型是教育神经科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创设研究型学校,培养跨学科的研究人才与教育工程师,建立儿童青少年的脑发育与认知发展的数据库是教育神经科学健康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师学科带头人成长要经历适应期、称职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影响中学教师学科带头人成长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素质和努力程度、学校环境因素、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中学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素质结构主要由职业道德素质、学科知识素质、教育教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几个方面构成。中学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着眼于认真遴选,确定对象;强化专业,悉心培养;创造条件,激励冒尖;政策导向,机制驱动。  相似文献   

17.
中学教师的人才标准观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对象的基本观念,即教师如何看待、评价学生,如何看待什么是人才的标准.本研究发现,不同教育方式、不同教龄、不同学科、不同学校的中学教师在学生人才标准观上存在显著差异和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关中地区中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的问卷调查,了解到中学校园网及其他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目前中学学科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通过剖析导致信息技术没有利用的原因,进而得到当前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教师行业专业化技术水平越来越高,作为教师,特别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仅仅依靠专业学历达标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对于这些专业学历达标的教师,还必须补上教学法、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思想观念这些课程,还需要更新观念、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反思教学和进行行为研究的能力。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学习研究的工作重心不能只注重学历提高,还应该将重点放在中学教师学习能力的切实提高上来。这就是说,中学教师学习研究模式应发展为学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参考》2012,(9):86-86
颛孙长宗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校长,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督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数学学科评委,上海市教育教学能力评议专家,上海市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高中数学学科课程资源建设方案》评审专家,闵行区学术委员会成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