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数字七作为一个受到世界各民族普遍尊崇的神秘数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学上的母题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七还不能说是圣数。在《西游记》中,“七子”模式也并非主导模式,而且“七子”模式的组合也并非都是“一”与“六”的对立统一模式,还有“三”与“四”和“二”与“五”两对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对主体意识的剥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西方文化参照的缺失,都使得在粉碎“四人帮”后相当长的一段创作时期内,作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并非人们所认为的是社会批判者和反思者,也即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士”的精神的体现者,他们更多地表现为“道德受难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朱祥 《物理教师》2006,27(3):24-26
1在物理科学探究教学中“留白”的意义众所周知,在绘画、音乐、书法、建筑、文学等艺术形式中,都讲究“留白”.“留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是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在于求其空灵,是虚中求实.从而达到类似于  相似文献   

4.
饶毅 《留学生》2013,(1):22-22
现代中国并非没有杰出人才,而是-在现今的文化中,杰出人才很难被发现、包容和鼓励,只要他们稍微“冒出头”,便会遭受排斥甚至打压。要解答“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钱学森问题”,需要反思国内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不利影响,建立起新的人才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讲究起、承、转、合。所谓“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展开;“转”,就是从另外的角度切入;“合”,就是合拢。  相似文献   

6.
周萍 《现代语文》2006,(5):33-33
中国古代诗词讲究意境,而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所谓“意象”,即蕴涵作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如“日”、“月”、“花”、“草”都可以作为诗词的意象。以“流水”作为意象的诗词也不下几千首。但“流水”意象所传达的意义却有很多种情况。现一一列举与大家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者张弼士是“客商”文化的开拓者。他成功的一生,和“客商”文化“崇名务实”的职业品质、“仕”“商”相济的人生理念、鲜明的“儒商”情怀以及深沉的“家国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张弼士是近代敢于国际竞争并且取得成功的中国实业家之一。他是中国葡萄酒制造、农业机械制造业和玻璃制造业的创始人,是中国近代航运业、铁路业、金融业和海外华文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海外“华商”组织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他是中国最早注重营销策划和品牌效应的企业家之一。今天研究张弼士和近代“客商”文化,对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华商国际竞争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字既是历史的“活化石”.又是流动的文化史。其最早的称呼叫“文”.和“文化”、“文明”共享一个“文”字,足见其关系的密切。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序》中说:“文字乃社会文化之一要征。于社会之生产状况与组织关系略有所得.欲进而追求其文化之大凡,尤舍此而莫由。”他的这番话,并非夸大之辞。“文”是独体的、不町分解的,多为象形字。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和理论,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认为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多党制”,“两党制”的实践和探索,是不对的。民国初年并未实行过什么“多党制”,孙中山也未作过这方面的尝试。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并非“多党制”,两次“国共合作”同西方的“两党制”毫不相干。认为在中国没有生长出“一党制”是错误的。中国政党史上没有出现过“多党制”,却有过国民党的一党制。这些就是中国在政党制度问题上特殊的历史和国情。  相似文献   

10.
一部成功的小说,总会包含着诸多的丰富的意蕴,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陈忠实的《白鹿原》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主人公白嘉轩则是儒家文化具体的实践者和形象代言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仁”与“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在白嘉轩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彰显。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独特文化现象之一的“八卦”文化,是巫史文化的产物,在早期中国文字演变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中国文字表意化的方法根据,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学奠基。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世界与物理世界并非一一对应,“青”类词语不单纯表示物理世界里的各种青色调,由于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介入,“青”类词语内部结构和外部含义都得到大大的拓展,而这种拓展也是有迹可寻的。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交往中随时会用到“对不起”,如何使用“对不起”在英语中还有讲究呢。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文本、美学、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渊源,指出中国传记文本可分为史传体“纪传”模式、“列传”分类模式、“论赞式”叙述模式、“序传式”自传模式四种。两汉时期出现的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以其鲜明的美学风格,影响后世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成为“撰述”与“记注”这两种传记艺术风格的美学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人生之“三不朽”。撰写传记以求“不朽”的文化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章家心中,代不乏人且成为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文化渊源。这强烈地显示了中国文学文化不同寻常的延续性,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传统的“中国观”以此为契机出现重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 ,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 ,其文化意义突破农耕文化而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 ,乃是“中国”主权行使者 ,可以是汉族政权 ,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这样的“中国观”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全中国的统一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依据约瑟夫·奈教授的英文论著,结合我国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实践进程,从“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关系辨析入手,对“文化软实力”概念的学术来源、演变特征和实践意义逐一作了分析.“软实力”与软权力的概念不可以简单等同,“软实力”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在中国具有独立研究的价值,它们被中国政治文化赋予新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南宋爱国名将岳飞在与另一将领宗泽论及用兵谋略时,曾经说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毛泽东解释说,古人所谓“运用之妙”的“妙”,就是讲究灵活性。无论是古代的名将,还是现代的军事家,在具体作战时,皆讲究因时、因地、因势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点作战方法。势变则法亦变。“变”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变则通,变则活。同样,在作文材料的运用过程中,也必须讲究一个“变”字,根据立意的不同而灵活运用材料。  相似文献   

18.
①田亮:好像一下子做了很错的事(《南方周末》2005年1月20日B11版)“很”是程度副词,常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并非所有的动词和形容词都能受“很”修饰。例如可以说“很讲究”“很讨厌”,不能说“很讨论”“很发表”;可以说“你说得很对”,不能说“你说得很错”。应当把“很错的事”改为“大错事”。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争论中,胡适提出了“全盘西化”口号,其真正目的是想通过对古老的中国文化进行改造,使之能够真正融入到世界进步潮流中去。不论是“全盘西化”还是“充分现代化”、“充分世界化”,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全盘西化”在用词上存在缺陷和弊端,它被“现代化”所替代是历史的必然,“现代化”已成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主题与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想起了枣树     
张玉庭 《成才之路》2011,(1):100-I0017
“丑”与“没用”不是一个概念。“美”与“有用”也并非一个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