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撮泰吉”是反映彝族先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正戏是“撮泰吉”表演的核心内容,它蕴含了彝族先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浓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及无私奉献精神,较强的劳动过程管理意识和能力,以及农业生产系统论等丰富的经济思想.“正戏”确证了彝族先民“重政治、轻经济”认识的片面性,对了解和研究彝族先民民族和谐思想,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瑾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6):27-31,65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由于其文化生态背景的变化处于濒危状态。我们应借鉴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做法,结合撮泰吉传承的特殊情况,采取动态和静态保护模式,才能有效地对撮泰吉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撮泰吉”从四个方面充分体现出它的戏剧艺术性:一是演员扮演角色,当众表演一个含有矛盾冲突的故事;二是具备演员、角色、观众三位一体的戏剧特质;三是其语言唱腔、服饰道具、舞蹈乐器等方面的艺术性;四是具备戏剧的表演虚拟性(象征性)、程式性和综合性.所以说,“撮泰吉”是彝族一出古戏,是一出仪式程式和戏剧因素兼备的傩戏.既不能凭其民俗事项的内容,来否定其戏剧性形式.同时,说其是“一种健全的戏剧形态”,亦过之.  相似文献   

4.
在“撮泰吉”研究过程中,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里面的人物马洪摩是苗族,嘿布是汉族,而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马洪摩和嘿布皆为彝族,但两种观点都没有人进行深入的论述。从文化自观的角度,结合“撮泰吉”仪式内容和相关资料,试对马洪摩和嘿布的族别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威宁“撮泰吉”角色装扮的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始戏剧"撮泰吉"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它特有魅力,透过"撮泰吉"角色装扮的外在形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彝族先民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以及他们特有的艺术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6.
彝族"撮泰吉"与"老虎笙"两部古戏具有浓厚的祭祀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演出前对祖先神等各种神的祭祀,演出结束之后,还要进行送面具和送虎队,实际都是在举行送神仪式";撮泰吉"与"老虎笙"具有厚重的农业文化色彩,两者不仅再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过程中曾经存在的重要仪式和重要典礼,而且基本上可以说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过程,这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相当大的关系;"撮泰吉"与"老虎笙"突出的生殖崇拜文化意蕴,主要体现在对"两个生产"的高度重视,即对物质资料生产本身和人类种的生殖与繁育的认真对待,也许是无意识的,但我们相信这种无意识将会是根深蒂固的.  相似文献   

7.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其最完整版本现在仅存在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裸嘎村,这种表演彝族先民历史发展和生产、生活情景的傩戏具有丰富的功能和影响后人的教育价值,因此,探索针对这种稀有文化的教育传承方式可以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8.
“巫术说”是当今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发生学理论之一,“巫术说”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原始思维的提出,但是以“巫术”来阐释艺术的起源,难免存在理论上的悖论现象,因为从审美和艺术作为人的基本精神需求,以及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人类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的产生要比人类巫术思想的产生早得多。  相似文献   

9.
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苗族社会普遍存在着巫蛊方面的民间信仰。有人幻想通过巫术使异性受到诱惑,认为此术可以感应并取悦异性。性爱巫术属于一种鲜为人知的“秘术”,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勾魂巫术实际上是人魂合一观念的表现形式,而用某些动物、植物配制成爱药来激发所迷恋对象的性爱、性欲和性力,也是此种巫术常见的形式。由性爱巫术引申出来的有关“蛊”的迷信思想,始终影响着苗族的性爱观念。  相似文献   

10.
在资料梳理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宗教学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以彝族"撮泰吉"与希腊狄奥尼索斯崇拜为主题,探析了两者在祭程、供品、象征符号、祭祀目的及与戏剧的渊源方面的异同,旨在透过两者的社会表层实践,探寻人类共同的认知方式,揭示其蕴含的宗教文化象征及相似的祭祀本质。  相似文献   

11.
贵州傩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庹修明 《教育文化论坛》2010,2(3):89-95,133-136
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属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是向单一的戏剧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属于军傩系列,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是地道的"农民戏剧"。  相似文献   

12.
汉画像中的虎形象是研究汉代艺术思想的重要材料,蕴含着丰富的巫术元素:它利用模拟巫术,借助虎的食鬼神性,刻虎于墓门以驱鬼碎邪;“虎食旱魃”图像通过模拟巫术,真实地再现了汉代民间以巫术驱除旱鬼的社会风俗,反映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与大自然抗争的心理状态;升仙图像中,虎既为仙界神兽,又为升仙运载工具,同时具有扫除升仙途中的障碍的用意.  相似文献   

13.
巫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它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但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与中国古老的巫术文化存在着重要的关联。《三国演义》描写到的巫术类型就有相术、占星、占卜、通天等。这些巫术描写,对于丰富小说的文化内涵、表现小说的宿命论思想、形成小说的显隐双线结构、增加小说情节的曲折性,形成小说多方面的叙事艺术技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毋庸置疑,也宣扬传播了封建迷信与宿命论,损害了小说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对《三国演义》巫术描写的这种负面效应,我们也应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当代白族乡村巫术艺术共生现象的研究不能在西方艺术考古学、艺术人类学或艺术哲学的学科范式内进行,“原始艺术”这一术语与当代白族乡村民间艺术之间是不可通约的。从宗教维度来阐释当代白族乡村巫术与艺术共生的现象,是将此现象视为一种社会行为,可以发现巫术、艺术、宗教等文化事象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利用厌魅之术来害人的巫术一直延绵难绝。厌魅之术危害之大。民众谈魅色变,往往敬而远之。惩处厌魅,主要通过神判、宗教、律令共同治魅,一方面需要剪除魅怪本身,一方面又需要惩治施魅之人,害人与避免被害群体之间展开了各种较量,也就有了各种对厌魅之术惩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生育原本是一种自然的生物过程,但由于受到社会文化的规范和强制而转变成为一种社会过程。在宋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生育巫术不失为解决女性天职与生育困扰之间冲突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