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是经典名篇,惟其如此,所以在教学上不容易出新。原因之一是教得太熟了,形成思维定势。很多老师执教时,无非是赏析其优美清丽的语言,分析其写景特点。我在上这节课的时候,试图换一个角度来解读,也就是从孔子对《诗经》中的《关雎》的评论这个角度来解读《荷塘月色》。希望能使学生受到一点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  相似文献   

2.
张令 《作文》2023,(4):41-42
<正>大多数人认为,实用类语篇与文学类语篇不同,在内容上并没有隐藏较多的含义,并不需要对实用类语篇进行解读,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以纪念性实用类语篇《纪念白求恩》为例,该文章内容具有一定的论述,但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议论文,不能通过传统的议论文解读方式来解读,可以从目的、语境、思维和修辞四个角度,运用叙事中的相关理念,从语篇学的角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这是广大数学教师至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积累成功的教例,从实践的角度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4.
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例,探讨如何在文化社会学的视域下解读经典文学作品。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从创作背景、文化价值的角度来整体审视;解读《故乡》、《社戏》,可放在"五四"时期"乡土小说"创作这一文化河流中来纵向定位;解读《雪》,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文化生态系统层面的横向考量;解读《孔乙己》,可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辩证取舍。  相似文献   

5.
郑鸿升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6):68-71,85
《丁登寺》这首诗在了解华兹华斯早期的思想特别是宗教观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以来,国外的评论家从多种角度对此诗进行不同的解读;而国内的批评几乎都局限于从泛神论或自然主义的角度解读此诗,忽略了超泛神论和活力论这两个重要的解读角度。超泛神论解读是对泛神论解读的延伸,而活力论解读则是对泛神论和超泛神论解读的颠覆。通过分析和对比这三种解读,可以获得对《丁登寺》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陋室铭》《爱莲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文言文教学内容。对这两篇文章的教学,通常都侧重于理解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与《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解读是一致的。这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的相同之处,都是在宣扬君子文化,这恰恰是中国经典文学的魅力。如果仅仅从写作手法角度去解读经典,无疑失去了对经典深度思考的机会,也失去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了解中国人的生存哲学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代表作《子夜》历.来被认为是30年代左翼文艺的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但作品在其创作倾向上充满了浪漫气质,体现在题目、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作者创造了一段浪漫的传奇故事,一个浪漫主义的英雄、骑士、王子形象吴荪甫。在引导当代学生解读这部作品时,如果仅仅以阶级分析观点去看待,恐失之偏颇,所以解读作品需要从一种更人性化的角度出发,这也符合不断发展着的现代社会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呢?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解读出文本的独特价值。在教学参考书上,此文被认定为笔触优美的散文。而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9.
《白兔和月亮》是新课程七年级教材上册中的一篇寓言。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确认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不配拥有而拥有,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种从实用的角度,以浓厚的功利色彩去解读白兔的审美活动,违背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些语文教学目标。既然是白兔的审美活动,就应从美学角度去建构寓意,这样显得更贴近生活,同时也更能妥当地来解释白兔得月前后心理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于《颓败线的颤动》,评论者大都从实证性的、象征性的与哲学性这几个的角度来进行解读,而忽略了从文本这个最原始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笔者认为《颓败线的颤动》是鲁迅潜意识的一面镜子,显现了鲁迅潜意识里道德与原罪的悖论,展示了中国现代转型的痛苦肉身.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的圣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是解读西方文学的必要前提,不了解《圣经》可以说就无法深入地了解西方文学。在《老人与海》这部中篇小说中,作者海明威塑造了人类文学史上的一个平民英雄。对这个人物从圣经的角度进行解读,笔者认为这一人物的描写被赋予了很多圣经中受难耶稣的形象。从《圣经》的角度再次地来解读这本世界名著,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基督教社会价值观念的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自发表之日起,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学界的关注。评论界对它的解读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小说刚发表时,特定时代的文艺政策和文学大环境的限制使得大多数批评家都把它解读为对官僚主义的批评。到了新时期,对小说的评析终于有了新的思路和突破。最具代表性的是从心理角度、成长角度来解读它。面对多年来对《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多重阐释,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再解读:“新来”和“青年人”所包含的意义,作者的时间点设置,以及小说中重复出现的意象——春。多次的解读再一次证明了小说细节描写的功力和对多重阐释空间的预留,也让这篇小说不断沉淀新的内容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从形式上看,《错误》一诗短小精美,既是中国传统的题材,有大量传统的中国意象,又有新颖的现代表达,称得上古今结合,中西合璧,这是共识。但在内容上,从女性的角度,结合与此诗题材相关的历史、文学两方面进行深层解读,笔者认为此诗实是借写一缕愁思来写思妇,借写思妇的苦来展现中国社会的苦难,其写作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学习这首诗,在学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基本层面之前,应先结合诗本身以及所占有的历史文学资料进行想象、还原。  相似文献   

14.
庄建国 《现代语文》2007,(1):124-124
对诗歌的欣赏角度不一样,其解读的内容也往往不一样,甚至差别很大。因此,选择一种科学的欣赏角度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意,把诗歌的美解读出来。对马致远的《天静沙·秋思》历来有两种欣赏角度,一种是从诗歌的技巧来解读,欣赏到诗歌的艺术美,另一种是从文化背景来解读,挖掘到诗歌的深层含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个方面虽都令人信服,但是却难以解读诗眼“断肠人在天涯”。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在评价浙江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教学实录时指出,“郭初阳老师把《愚公移山》当成‘引起议题文’来用,通过‘对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谎言进行解构’,表达‘一种介入伦理及政治转型的姿态’”。“从阅读方式上来看,有点像‘过度理解’。”我以为,寓言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隐喻性的话题,对其进行“征候式阅读”未尝不可,就像毛泽东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一样,同样是借题发挥的“过度理解”,其解读结论与《列子》作者预设的旨意相去甚远,但丝毫不影响其解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教育报》在2005年12月8日发表了吴平安先生批评我的文章—一中学语文老师惹谁了》。该文发表后,引起了不少中学语文老师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该报还以图配文刊登了一幅漫画,讽刺那些对中学语文发表了一点儿批评意见的人是“躺着说话不腰疼”。如果用我解读《游褒禅山记》时所讲“表现性追问解读法”来解读这些事相之表现,  相似文献   

17.
任何作品的解读都具有当代性.对古代作品的解读也是如此,《大学语文》中关于古代作品的讲授同样存在着当代性阐释问题,对它们的讲读实际上打上了讲授者个人当代性的理解.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也同样濡染了当代性的接受色彩。本文主要从教授的角度来谈谈《大学语文》古文教学的当代性发掘课题。  相似文献   

18.
《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强烈战斗性和高度艺术性的杂文。教、学这一课,都不是很容易。教师进行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容易陷入固定思维方式,即按照一般议论文的解读思路来确定教学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一、运用多元解读。训练发散思维。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材料说“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这正如古人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主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正是文学作品多解性和丰富性的表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多元解读,拓展思路,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如欣赏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可以借鉴余秋雨先生对作品的多重解读:一是大众化解读,即尽管是悲剧,但毕竟正义战胜了邪恶;二是问题解读,英明的李尔王为什么不把王位传给讲真话的女儿,却传给了讲假话的女儿?三是人性解读.人性只有到了最低位或最原始的时候才能回归吗?又如对《祝福》、《孔乙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及《边城》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20.
李莹 《现代企业教育》2013,(22):417-418
《希腊古瓮颂》是英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的名篇。在这首诗中,完美的展现了诗人的美学思想,笔者试图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首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