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在注释上有不妥之处,值得商榷。“为之泣”的“为”当为“对着”;“幸来告语之”的“幸”为表敬副词,表示希望或请求;“之”乃西门豹自指,相当于“我”;“明旦并起”的“起”当是痊愈;“食时”指吃早饭时间,相当于辰时,即上午七至九点。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句,老课本(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云:“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的注释则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室编写的《职业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选用晋李密的《陈情表》一文,文中有“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句。课本对句中的“五尺之僮”作了注释,其注为:“五尺高的僮仆。僮,幼小的仆役。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尺多。”(见课本292页注释(19))此条注释,笔者以为欠妥,有商榷之必要。  相似文献   

4.
《季氏将伐颛臾》篇中有一句:“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文注释中对“无乃尔是过与”注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释有不尽善  相似文献   

5.
释“自名”     
《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句中“自名”,教材无注,许多选本也无注释。只是在《教学参考书》释“自”时,透露出一点信息:编者将“自名为鸳鸯”与《陌上桑》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之“自”归为一类,均解作“自,其...  相似文献   

6.
“两狼之并驱如故”(初语二册《狼》)一句,课本注释为:“两只狼像原来一样追赶。”此注对不对?略作辨析如下。从课本注释看,句中的“之”字似被看作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句子的成分或复句的分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老课本(人教社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与旧注“欺诈”意思相似;而释词时把“暂”解释为“一下子”,仍然是旧注“仓猝,匆忙”义。  相似文献   

8.
十二、《子产相郑伯如晋》 1、教材125页[注]释“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句:“使:派人。坏:毁坏。”这里,“使”为使令动词,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手下人)。而注释中将“使”直接注成了动宾短语“派人”,是不确的。“坏”应为形容词作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毁坏”,而不宜直接注释为及物动词“毁坏”。句子成份的省略和词类活用,乃是古文中常见的用法。愚以为不注则罢,注则  相似文献   

9.
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高五册《复庵记》) 其中“若揖让乎其间”一句,课文注释为:“(这些山峰)好象在那里拱手为礼似的。”“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一句注为:“(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养民所敬慕而(仿照着)这样做的。” 课文注释认为前句省略的主语为“山峰”,文意上滞碍难通。假如这句是形容山峰姿态的话,那就应紧接在形容山势的第一分句之后,这样才承接自然。且“其间”二字,也难于落实。课文注“其间”  相似文献   

10.
古书的注释     
一、古注概述 我国对古书的注释工作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古注的雏形已经具备。独立的先秦古注早已亡佚,但在先秦传世文献的正文里,却保留着“传”、“解”、“说”、“记”等古注形式。注释的内容也较丰富,既有对单个词语的诠释,也有对句意章旨的说明。一些常用的古注术语也大体具备,如“谓之”、“之谓”、“曰”、“为”、“言”、“犹”等。  相似文献   

11.
古文注释的问题举例濉溪县孙町中学马祥成,谢道乐问题一:注释不够具体、明确,甚至避难就易。例①“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课本的注释是:“这话对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不够具体,对句中的关键字词“得”(得,适合,符合)就没有具体注出,而对一些很明...  相似文献   

12.
注释,对学生准确把握句意、全面理解课文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遗憾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词两首》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及《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某些必要的注释却给省去了,而已有的某些注释却值得商榷。一、不该省去的注释1词语的出处如“百舸争流”中的“舸”,课本仅注为“大船”。“舸”为何是“大船”呢?查扬雄《方言》可知:“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这就比较明确了。毛泽东祖居湖南湘潭,词中所赋恰是湘江及湘江两岸之景,用“舸”自在情理之中。再如“鹰击长空”的“击”,课本无注。此出《汉书·五行志》:“故…  相似文献   

1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个句子出自韩愈的《师说》。教材的编者对此句的注释一直是注为“句读的不明,惑的不解”,这话听起来让人觉得别扭,好像是在听日本人讲话。影视作品里的日本人说话就是这样的,如:“你的不好”、“饭的不吃,菜的要吃”等等。实际上,这句里的“之”  相似文献   

14.
读书偶记     
一、释《种树郭橐驼传)的“皆争迎取养”句 “皆争迎取养”,是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一句。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注云:“争相迎取驼于家而养之”,把“养”解释为养郭橐驼。当代选本对该句的注释莫不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一册,存在几个知识性的问题,在此提出商榷。 1.《勾践灭吴》中“而摩厉之于义”一句注释“摩厉”为“同‘磨硕’,切磋”,其中“磋”为“磋”之别字,应改为“切磋”。(P60注 23) 2.《劝学》中“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注释“能水”为“指游水。能,动词”。此注释不准确,“能”应为“擅长”之义,“水”应为“游水”之义。“能水”应译为“擅长游水”。这样讲,也符合上下文的行文特点。(P76注23) 3.《鸿门宴》中“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一句,注释“王之”为“做关中…  相似文献   

16.
初中第三册《愚公移山》开头一句:“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课本对“河阳”的注释是“黄河北岸”。我们认为,“河阳”应是古地名。一、从时间看。新版《辞海》“河阳”条目有注:“古  相似文献   

17.
近来翻阅中华书局出版的《辛亥革命烈士诗文选》(肖平编、吴小如注),发现所收秋瑾烈士“致徐小淑绝命词”一文的两条注释是错误的。“绝命词”中“日暮穷途”句,注释为:“比喻人的力尽计穷,这里指作者自己已经被捕,身处绝境”。在“壮志犹虚”句下,注释说,这是骈体文,后而还应有一个七字句,“这  相似文献   

18.
中语第二册《弈喻》中有个句子是:“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课本注此句中的“益苦”为:“更艰苦。意思是难于想出招数。”依笔者之见,此注有失允当,似有商榷之处。“益苦”,就其语境而言,诚如注释中所说有“难于想出招数”这一语  相似文献   

19.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20.
读诗臆札     
靡室劳矣《诗经·氓》篇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二十一所高等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分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于“靡室劳矣”句下注曰:“靡,无。室,家务劳动。劳,辛苦。”依此注,则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家务劳动之苦。”可是,这条注释又说:“言操持全部家务,再没有比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