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平凹的长篇散文《商州三录》受到读者的称赞。本文从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巫鬼和图腾构成的神秘文化,以及商州乡民的文化心理,对《商州三录》的文化涵蕴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小说的商州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州是贾平凹成功之根基,文学之源泉。贾平凹以商州这块地方来体验、研究、分析、解剖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生活变革。他以超常的认知和感应思维,同商州的山势水形、社会风尚进行着强烈的心物交感,描述出一幅幅颇具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3.
《商州又录》这一篇长散文是贾平凹1984年写下的,后来被选人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一书。《商州又录》作为名著,人们对它的研究有许多。本文仅从雅与俗这个角度,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商州三录"中,贾平凹首次以散文化的方式对故乡风土人情、社会历史进行了全景呈现。《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侧重于撷取典型的故乡人事、描绘故乡风景,再现乡土之美。《商州再录》侧重于借由生活内涵和文化意蕴更加丰富的乡土传奇,对故乡在时代变迁中所遭遇的种种复杂问题予以社会反思和文化探询。在"商州三录"的创作过程中,贾平凹一方面完成了故乡书写方式转变,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对故乡作为其文学创作根基和情结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5.
<商州三录>是贾平凹早期的一部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长篇散文,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它发"寻根文学"的风气之先,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生涯的转折点以及"商州世界"的奠基之作,文学中的"商州"开始走向世界,也是贾平凹散文语言转型与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的商州散文立足于商州地区的风土人情,表现古老的秦汉文化在现代文明时代的人生、情感,在传统文化与现实境遇中展现一方水土的变迁。作者从表层切入,深入到商州人的心态,反映了作者寻根意识中的现实关怀。而贾平凹的民间立场,是他商州散文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7.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有重要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家,浓厚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商州不仅养育了贾平凹.也为其创作提供了无限空间。神奇的乡土、美丽的地域景观、生活在乡土之上的人们都成了作家商州小说的乡土特色。因此.商州小说也反映出贾平凹创作心境、动力、风格等方面特点。  相似文献   

8.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的散文代表作。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将陕西商州地区的地域风貌、传统文化、以及商州人朴素的生活场景进行了描绘,并对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商州的变化进行了观察记录。同时作者也将他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糅杂在其中,并通过审美意象的苦心营构、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等,将这份特殊的拳拳之情诗意地书写表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在传统与现代文明碰撞下,商州发生变化时作者的情感体验变化,并深挖隐藏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商州世界”是贾平凹三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观照视点。从《商州初录》对商州世界的诗意抒写,到《小月前本》、《浮躁》等对商州社会精神躁动的审视,再到《高老庄》与《怀念狼》对知识者精神回乡的尴尬书写,直到《秦腔》与《高兴》中对乡土文明的终结与农民城市生活的记录,尽管视角或显或隐,或正或侧,贾平凹始终执着地以故乡商洛为用之不竭的源泉,其作品也由此勾画出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与乡土精神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人知道商州,大概是读了作家贾平凹的商州小说或是散文。  相似文献   

11.
著名青年作家贾平凹,在短短十多年中,不仅推出了数量可观的小说作品,而且写了百篇以上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散文集有《月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等,同他的小说一样,他的散文同样拥有众多的读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贾平凹的散文创作突破了多年来散文创作题材单一的格局。本来,散文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相比,其优势首先是题材广泛。大至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战争风云,小至一石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的商州小说充满了神秘描写,弥漫着幽深的神秘气氛。这种既能升华小说的审美价值又能突出商州地域文化之特有风貌和神韵的神秘性是从哪里来的呢?起码有两个原因:从创作客体方面来说,来源于由商州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等构成的商州文化的神秘性;从创作主体方面来说,来源于贾平凹本身的神秘性——孤独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思索、入佛化禅般的美学追求和思维个性。  相似文献   

13.
宋崇碧 《陕西教育》2009,(2):78-78,65
当代作家贾平凹以家乡陕西商州为其创作的源泉,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质于八十年代立名于文坛.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是熟悉的,那块贫瘠的土地给了他的生命,也给予了他创作的源泉.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商州的影子,尤其对商州的民间精神,经过作家的深层透视,把商州的民间文化,人民的生存及精神状态,展示给了广大的读者.读他的小说,在某种程度可以认为是读一本商州的史诗.  相似文献   

14.
在文学作品中,“诗化小说”、“诗化散文”是很常见的。这些概念的产生,意味着文体的交叉,而文体的交叉也是文学充满活力的标志之一。那么,作者是怎样在小说、散文中追求诗意的呢?以下引述几例,聊作参考: (1)贾平凹善于活用古诗,引古诗意于散文、小说创作,风格古朴而空灵。例如: 《商州初录·龙驹寨》:“……阳谷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冲起千堆雪。” 《商州初录·白浪街》:“江面十分开阔,黄昏中平川地里虽不见孤烟直长的景象,落日在长河里却是异常的圆。”  相似文献   

15.
贾平凹创作的文化涵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文坛上,贾平凹无疑是一位很勤奋且高产的作家,迄今已向社会奉献了四十多本文学集子,放有“神秘鬼才”之称。他是一位在艺术创作上不断追求变化的作家,总是不断地将艺术触角伸向新的天地。这种追求的过程和其独到的“艺术触角”的不断转换和深化,是以他丰厚而多源的文化意蕴为基础,来营造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和文化景观;同时,也是其“生命审美化”的表现过程。一、地域文化──创作成功的根基贾平凹生长在陕西商州这块土地上,经历过童年、少年时期的悲苦命运。在《商州初录》后记中写到:“社会的反复无常的运动,家庭的反…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商州系列长篇小说中的空间书写与他对故乡的空间记忆密切相关。在贾平凹的笔下,具有隐喻意义的自然“风景”、兼具地理性和精神性的人文“风水”,以及作为作家生命印记的方言土语,共同建构起商州这一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乡土空间。对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日益式微的担忧,传达了作家对现代化负面性的反思及文化寻根之意。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商州”实际上是贾平凹在真实地理空间基础上用文字创造出来的文学空间,既是贾平凹“精神望乡”的产物,又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学空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贾平凹创作心理的发展,着重分析了他在商州系列前时期为追寻自己的创作个性所经历的艰苦的心路历程。80年前的《山地笔记》虽清新流丽,但重复别人已表现过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夏家老太》等80、81年的小说显示出贾平凹从理想境界落脚到灰色的现实人间。而散文集《月迹》等则使他的超越欲望找到了突破口,实现了个性自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对传统的继承的统一,为商州系列作品的创作做了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小说中的地域景观保留着山野的古老、原始、厚重、神秘,民俗风情反映着商州山乡人们固有的道德伦理与质朴的生存方式。在一幅幅商州山水的画卷中,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奔涌于贾平凹心底、流溢于他笔端的那份强烈的恋土恋乡之情,甚至在他的都市小说中,从描绘的都市景观到对所表现的都市人物的选择都有着摆脱不掉的乡土气息。商州,是贾平凹创作上“心灵的根据地”,也标志着在乡土情感上,作家已找到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9.
作家声音     
《文学教育(上)》2011,(19):159-160
贾平凹说作家不能都在书斋写“穿越”2010年末,作家贾平凹亲自走访了甘肃定西地区,这块目前尚为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的地方,其传统,落后,贫穷的生存现状深深触动了作家的心灵。回到城市后,他写出了长篇纪实散文《定西笔记》,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推出。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然而由于"审美独立"说的影响,其国民性批判主题在文学史叙述中几乎被忽视,这既不利于正确定位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的特色,也不利于完整理解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