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曲绍旭  汪岳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5):43-45,77
农村低保制度和城市低保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两者历史发展、制度建立的目的性和享受对象的对比,不仅可以发现农村低保制度落后于城市低保制度,还可以发现农村低保制度发展的障碍。为了加快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社会公正,应该推进农村低保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低保制度对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平衡城市低保对象的救助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是我国低保制度发展进程中急需攻克的问题之一。但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依赖低保救助而不愿就业,就业动机不强。政府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协调救助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针对该群体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调动受助者的就业积极性,促进其再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具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救助对象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它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并成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基石,对于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农村低保家庭实行政府救助制度的时间还不长,一些配套措施还跟不上,制度还需不断完善。基于全国范围普遍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宏观背景,剖析玉林市农村低保制度微观管理工作的成绩、经验以及出现的负面环节,开展农村低保制度建设的研究,不论在理论还是实际运用的层面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低保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核心制度以及城市反贫困的核心政策,在我国社会保障中发挥了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然而由于低保制度具有局限性,没覆盖到边缘群体,使低保边缘群体处于社会救助制度的真空状态,无法享受低保待遇,优惠政策及补贴,抗风险能力不足.在当前形势下,建立城市低保边缘群体救助机制,加快社会救助立法,实现对基本生活救助的动态调整,扩大救助覆盖范围对于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村低保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那些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目前,该制度在山东农村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农村低保政策法规体系;确立了财政分级负担、省级财政占大头、按地区不同进行分类补助的低保资金筹集办法;低保制度运行程序也趋向规范化。今后,农村低保制度将与城市低保制度逐步融合、统一;将由目前单一标准的救助向针对性较强的分类救助转变;将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6.
社会救助制度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重要兜底保障的功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制度的实施直接作用于脱贫的成效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西藏自治区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是中国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关键。文章通过对2010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低保制度的发展、保障人数和保障标准的纵向变化、低保标准占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等进行现状分析,从低保标准、家庭收入和财产核查、低保资格认定、城乡发展等方面对目前西藏自治区的低保制度进行了评价。从前瞻性视角看,应当从制度设计层面、财政支持视角等方面,促进社会救助制度从兜底性向发展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城市低保制度的前提是在其他制度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对于生活仍然困难的居民给予的最后保障。而且只能是最底的标准。一旦成为低保对象,就被标示为社会中的贫困者。相应地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也存在着低保对象的依赖性。现行的低保制度有从单一的收入救助向综合性社会救助发展的趋势。“分类施助”有望推广生活保障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有望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制度.自低保制度建立之初,就呈现出来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比城市要晚十年左右.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我国城乡低保制度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要统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其达到统一.但这个统筹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分层次、分阶段的逐步推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主要是从基本生活保障层面度对低保边缘群体予以救助。然而低保边缘群体更多表现为能力和权利的缺乏。因此,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全完善应当从增能的角度出发,通过消除低保边缘群体的环境障碍、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拓宽其社会支持网络、鼓励其积极社会参与、促进其互动交流、提高其生存技能等方面来实现低保边缘群体个体能力、社会环境的支持能力的提升,从而促使低保边缘群体早日脱离困境。  相似文献   

10.
对于城市低保群体的社会保障,我国仍处于政府和社会直接进行物质救助的传统方式阶段,且救助标准较低。大连市是低保制度制定和实施都比较好的城市,对此本文以大连市城市低保居民为调查研究样本,对城市低保群体的基本生存现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得出了与城市弱势群体的人口特征、低保标准、就业态度、低保政策收益水平等相关的一些富有启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最低生活保障是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它维护的是全体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社会保障是社会公平的产物,公平与效率都是社会保障追求的目标,过分的公平会引起效率的损失。通过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率分析得出,由于制度特征决定了最低生活保障具有较强的效率性,从而也有利于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了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立专门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生活困难的低保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楚雄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已经有两年多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在此我们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卉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1(1):35-37,41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覆盖面狭窄,基金缺口大,失业保险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较为突出等问题。鉴于河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河南应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14.
城乡统筹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脆弱的农村合作医疗体制、滞后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后的农村救济体制三个方面,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统筹发展理论为具体的方法论,从健全城乡统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制、机制诸方面采取对策,才能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发展水平近些年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诸多困境。构建城乡统筹社会保障法制已经具备良好的制度运行保障和法制环境,是推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应然要求,也是社会公平和平等理念的现实需求。应从养老、医疗、最低生活、失地农民保障制度及社会救助制度等五个方面重塑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快速发展,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由于农村家庭收入核算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瞄准机制偏差较大,"人情低保"、"骗保"、"应保未保"等现象严重,大大降低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的有效性。文章基于对河南安阳某村的实证研究,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的对策,以求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农村低保对象瞄准偏差问题,增强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7.
新疆1999年开始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对我国其它中西部省份起步较晚,覆盖率低。通过对新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新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和资金进行了测算,提出新疆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发展与逐步完善,一直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随着振兴老工业基地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深入改革,东北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见端倪,并不断完善。尤其是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与就业再就业方面,近几年来东北地区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中突出存在着诸多问题,尚待根据现状做出改革并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最低保障工作完全由民政机构来负责,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通过对低保工作的研究,把最低保障工作融入社区的运作,才是最有效的途径。应该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审核、救助与管理,创建新的“社区低保”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20.
分析安徽省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现状,从完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综合协调机制、拓展社会救助资金渠道、建立社会救助工作监督机制、建设基层社会救助工作队伍等方面出发,通过单项制度优化、以低保为入口、分类型区一体化、救助方式整合等方式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过渡模式,以此过渡到城乡统筹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