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当前德育:小学 阶段进行的是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中学阶段进行的是集体主义教育;大学阶段进行的是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学校级别越高,德育的"门槛"却越低,以至于到了大学不得不退守德育的"底线",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也许这样说有些绝对,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王守玉 《生活教育》2009,(12):19-21
要想真正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就要把德育教育向各门学科渗透,体现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方面,这样,德育魅力才能光芒四射。就像把盐放进汤里才能体味出汤的美味一样,我们必须把德育的“盐”放进心灵的“汤”里。  相似文献   

3.
小学教育是人生发展历程的关键阶段,作为班主任,如何在这一阶段承担好自己的角色,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耐心教育;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4.
姚玉琴 《中国德育》2005,(4):41-41,27
一、注重道德选择.使德育贴近学生心灵。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下,青少年的思想呈现多元化,德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而应是平等的探讨,是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景的结合,应贴近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心里。我校在实践操作中把《小学生守则》解为“五大教育”,即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纪教育、人格教育、现代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析为五大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5.
1、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求全、求高的倾向,内容上偏重于政治性、阶级性,各个阶段又缺少衔接和整体安排。致使教育难以适应学生内在需求,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同时也造成了公民基本道德教育的缺失,以至于小学时就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曲.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而到了大学却要接受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德育教育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涵盖了人格与人文方面的条件.大学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用之人”与“幸福之人”,二者兼顾,教育才算成功,人的潜能才算得以实现.德育教育最终效果是反映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在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表现.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则简明地道出了当今大学德育模式的精髓,结合高校辅导员实际工作,笔者将其归结为“学——习——悦”的大学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面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开放德育”这一新理念逐步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放德育”有利于大学生吸收优秀文化成果,增强鉴别、抵御落后思想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从规范日常行为、开展感恩教育、规范计算机网络教育、完善高校远程教育环境几个方面提升“开放德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教育,德育必须放在首位。而公民意识乃德育之魂。从小进行的德育教育,就是为人生奠定“道德基石”。这一“基石”将影响到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转秩序。  相似文献   

9.
《河南教育》2005,(7):16-17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客。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判断和选择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和方法。价值教育是一种“规范教育”,是向学生进行特定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灌输。从本质上来说,德育更体现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在开放的环境里,如果仅仅是把德育定位在“价值教育”层面上,对学生只是进行某些规范、标准的灌输,必将导致德育实效性的欠缺。德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但并不排斥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10.
思想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永恒的话题。小学阶段作为塑造学生品性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时期,不仅要将德育思想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也应该注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德育低效是困扰教育界的重要问题。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构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体系,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一、关于日常行为规范本身的创新养成教育的创新,表现在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批判创新之上。传统的规范往往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常常是规定你该怎么做,你必须怎么做,而不是从“我”出发。创新性规范的理念则是: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人们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1]道德与主体的关系已密切到这样的程度,即不但没有主体,而且没有道德,即便有了主体,然主体并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科学》2005,(1):40-40
一,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和学生品德教育,让文明之花在校园盛开。为了进一步把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我们通过深入开展《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教师的“三德”、“三观”、“三做”教育,大力弘扬“一中精神”(即“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勤奋好学、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一中呈现了“学风浓、教风正、校风清纯”的新气象。为了向更高目标迈进,学校还积极实施了“1432”计划,即建好一个网络(德育网络);  相似文献   

13.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小学德育主要是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每个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它是对整个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预期性目标。这种总体要求虽很全面.但却缺乏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一方  相似文献   

14.
李舰 《天津教育》2001,(3):14-17
天津市 25中学是 1952年建校的完全中学。该校自 1985年以来,本着“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重点,以学科德育为特色,以改革促发展”的办学思路,积极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德育,探索学科德育的理论体系,使该校得到了蓬勃发展,各方面工作蒸蒸日上。时至今日,该校不仅一跃成为市级重点中学,天津市“三 A”学校,还成为同时具有“天津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天津市实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校”、“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四个德育工作荣誉称号的学校。去年 ,又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新世纪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上质量求规模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积极改进我校德育工作方法和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德育管理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在德育管理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学校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细微工作着手,充分发挥每一个教育、教学、管理环节的育人功能,让德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提高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辅导员》2014,(18):F0003-F0003
西航三校——亲亲乐园,在这个其乐融融的家园里,师生们践行着“阳光教育”理念下的“阳光德育”。这里以培养队员的生命意识和创新精神,规范队员的行为习惯,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生命教育;这里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载体,推崇学生快乐、健康、和谐、个性化的发展,关注生命成长;这里以创设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教育生态、创建适合学校及大学区共同发展的教育共同体为目标,培植德育特色,打造德育品牌,促进生命和谐发展,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7.
一、追求德育目标的基础化,避免虚伪崇高:“顶天”与“立地”相辅相成 多年来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存在“倒金字塔”的现象,在小学进行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进行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生进行的是宿舍明教育,留学生进行的是热爱家乡教育。观注这些德育目标的制订,不难发现,小学、中学各阶段的德育目标,并不是学生当前最迫切需要提升的,不是现阶段所能认识和能够达到的。德育目标远远超越于鲜活的现实生活,最终学生既没有能坚强“顶天”,也没有能扎实“立地”,到研究生阶段最需要的却是“宿舍明教育”,需要补上学生寄宿生活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就不足为奇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文学湘 《贵州教育》2005,(12):19-20
案例1:传统美德进课堂创意单位:麻江县第二中学活动范围:麻江县城关镇、杏山镇近年来,教坛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某些大学校园内掀起一股“传统美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热潮;凶杀案在中小学校频繁发生,仅2003年,麻江县内就发生三起中小学生打架杀人案,导致两名小学生一名中学生死亡。我们认为,“传统美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一个人只有在人生的幼年时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长大了才会少犯错误,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教育中,我们惊异地发现,很多起学生恶性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19.
段丽 《中国德育》2005,(7):58-58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能否培养出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成立校长主要负责、德育主任分管、班主任挂帅、团队参与的德育领导小组,创新“四制”、“三检查”、“二规范”的高效德育管理机制,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四制”指德育工作校长全面负责制,政教主任(德育主任)全面承包制,级部主任全组负责制和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管理负责制;“三检查”指学校领导重点检查,政教处(德育处)全面检查和少先队专项检查;“二规范”指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20.
《广西教育》2005,(10B):9-9
蒋一之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它在德育观上主要表现为;1、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虽然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但这种规范性对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自身完美的工具,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在于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