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佛教看来,人世的真相,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苦”字,人身是受苦的载体,人生是苦难的历程。晚唐时代,社会动荡,在佛教最基础的“苦谛”理论中“人生是苦”的教义便深深的切入到了晚唐诗人的心灵,诗人李商隐在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都承受了巨大的“苦”,如果说晚唐的诗人都是在“苦”中成长起来的,那么李商隐就是其中体验这种“苦”最深刻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我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三个人去买饮料,第一个人说他要喝果汁,因为果汁是甜的,味道从头到尾都是。第二个人说他喜欢咖啡,咖啡刚入口是苦的,等咽下肚后,嘴中却有一股甜甜的味道。第三个人说他喜欢矿泉水,味道虽然平淡,但平淡之中另有玄妙。三个人的选择,有别样的品味。这个故事虽然有寓言的指向性,但他们的追求旋律各有不同。从中不难看出,第一种人沉迷于享受;第二种人喜爱从苦寂的黑夜找到光亮,然后创造跌宕起伏;第三种人呢,则留恋平凡,具有返璞归真之个性。我有时想,这三种人并非在现实中非常纯粹,而是一个人处在不同时段不同情境下出现的。所谓“果汁人生”、“咖啡人生”和“矿泉水人生”的影子。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以“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生命观是梁漱溟思想的核心。梁早年笃信佛学认为欲望是人生的一切,由于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人生基本是苦的。受其父亲和当时西化浪潮的影响,他又从佛入儒并认识到,苦与乐与欲望无关,而全视乎生命的活泼流畅。生命是动的是活的相续,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心思”,但“心思”仅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在生命不起作用。梁的生命观受柏格森的影响甚大,但将生命归结为意欲却有失偏颇,而意欲与理智也很难分开;强调人生应向内追求固然不错,但任何生命意义的设置和实现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且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4.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对白驹过隙般岁月的感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对人生追求的诠释;“人生  相似文献   

5.
角度选择得好,可使作文出彩。下面介绍选定角度的做法。一、根据题旨选择事物的属性湖北招生考试《出彩作文》2004年11月号下半月《人生如药》和《如水人生》,这是以“人生”为话题写的同主旨而载体不同的两篇文章。两文意同“象”异,同一立意植根在不同事物的属性中:《人生如药》选择药“苦”的属性,《如水人生》选择水流“曲折”的属性,所表达的主旨都是“人生坎坷”。  相似文献   

6.
选择痛苦     
(文章题目欠妥当,改为“选择面对”更切合文章的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至少要做到表意准确,切合文义,如果能蕴涵深厚,文采飞扬就更好。) 人生难免苦与痛,生命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对待的方式不同,带来痛苦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受到挫折后,可以勇敢面对,在逆境中得到磨炼,创造出辉煌的人生,而有的人遭  相似文献   

7.
人生三象     
尼采以骆驼、狮子和婴儿比喻人生的精神阶段。骆驼、狮子好懂。骆驼,言其吃苦负重。人们总能看见“沙漠之舟”在干旱荒苦的沙漠戈壁艰难跋涉的形象。尼采以为人生先吃得苦,这很像中国古代儒家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国民间亦有劝孩子小时要学会吃苦的俗谚:“小时不晒背,老时必受罪。”少时吃苦,经历一些坎坷,强身健体之外,更强健“心志”,及至长时,遇到波折不至于脆弱。骆驼,是强者人生的第一台阶。狮子之凶猛,也是人生之不可缺。骆驼最能吃苦,但不能厮杀。即使遇上狼一类的敌手,往往也难逃厄运。人生遇…  相似文献   

8.
说“苦”     
人们常说人生五味:苦、辣、酸、甜、咸。“苦”字当头,统领了生活中的各种感触。苦有苦的独特之处,没有苦做参照,就衬托不出其他多种多样的滋味了。至于“苦尽甘来”等则一步步从味觉领域提升到人生境界了。我自小与苦做伴,吃了不少的苦头,现在也就不怕吃苦,甚至颇爱吃“苦”。今天就和大家谈谈我熟悉的几种“苦”。  相似文献   

9.
英雄不问出处。晓春是个农村孩子,家境贫寒,如果不改变命运,他的日子将一成不变。晓春在国歌声中登上领奖台,他常说:“我是一个苦孩子,没有祖国的培养,就没有晓春的今天!”苦孩子怎么会成功?一个人怎样才能成功?“成功没有侥幸。你怎样书写人生的答卷,答卷就会怎样回报给你结果。”作品以朴实无华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浅显却富有哲理的人生箴言。  相似文献   

10.
苦的感悟     
在人类所品尝过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因而最具哲学意味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性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对‘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极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是人生之逆旅,苦是漫漫之长夜,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惟恐不及。然而,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世上所有的宗教里,恐怕没有哪个宗教像佛教那样看待人生。佛教有四圣谛,都极言"诸受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怨憎相会苦、忧悲恼苦,这些苦每个凡人都会认为确是苦,无甚特别。但佛陀对“苦”的更深层次更本质的界定,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人但凡领悟这些观点,都不得不叹服。  相似文献   

12.
博客高三     
《中国高校招生》2007,(5):39-40
品茶,品“高三”“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这是我高中的历史老师最喜欢讲的话,想一想,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  相似文献   

13.
等待     
选自《经典杂文》责任编辑/珊珊几个老友聚在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人生是什么?”第一个人说:“人生就是奋斗。”第二个人说:“人生就是麻烦。”第三个人说:“人生就是奉献,奉献就是幸福。”第四个人说:“人生就是受苦。”第五个人说:“人生如梦。”第六个人说:“人生如戏。”第七个人说:“人生什么都不是。”后来补充说:“你要是知道了人生是什么,你也就没有人生了。”第八个人说:“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生。人生不同,各如其面。”众人点头称是,觉得个个都活了七十多岁,都有了点沧桑,也对人生真谛有了点体味了,至少是自以为懂了点事情了。只有…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把《短歌行》中的“去日苦多”译为“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这一译法值得商榷。杜甫《登高》中有“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和《大学语文》(徐中玉、钱谷融主编)都把“苦恨”释为“特别恨”。我们认为“去日苦多”中的“苦”字也是作副词,表程度,“去日苦多”应译为“过去的日子很多”,作者有慨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之意。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这个词.在英语里是humanism,汉语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不同译法。尽管定义各有不同.但在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关怀人生状况、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这些方面却是一致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人文精神的培养自然成为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自然成为具有文化载体性质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佛教的角度关注现实,体现人生的“多苦”意识,是许地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本在对许地山小说创作“多苦”意识的成因、具体表现以及“多苦”意识与佛教中的“多苦现”之根本区别的论述后,指明了作家坚韧执着,积极向上、奋斗不懈的求存精神和积极的现实意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据200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内不少城市同时刮起了一股在青少年中打造“未来精英”之风;与此同时,宁夏的一个“吃苦夏令营”却因报名人数太少而不得不取消。对此,很多人认为这种“精英”之风不可助长,理由是孩子的吃苦精神最重要,应该让他们多去参加“吃苦”夏令营。可是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过去我们往往把“苦”看得很狭隘,以为山寨乡间才有苦,于是发动声势浩大的运动,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砥砺意志,锤炼灵魂。后来国人才觉悟到,人生处处有苦难,平凡的岗位上也有难念的经,何必靠“上山下乡”来折腾自己。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  相似文献   

18.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对白驹过隙般岁月的慨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对人生追求的诠释;“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是对人生过程时有坎坷的最精辟的睿语,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生存于世,而且又能永远快乐、年轻?《微笑着继续》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19.
台湾作家刘墉说过:“人生就像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总要苦一阵子。”父亲就很爱喝茶,而且父亲喝茶就像有些人喝酒一样,打开话匣子就再也收不住。父亲喝茶不像我,一口而尽,而是细细地品,有时还不时发出一点声响,偶尔也会情不自禁地来一句“好茶”。  相似文献   

20.
“苦吟”是中晚唐时期之重要诗坛现象。对于唐人“苦吟”,李嘉言先生认为有“生活苦”、“思想苦”、“态度苦”三个方面的含义。今本于唐代苦吟诗人诗中所论及相关材料,就此三点,寻绎“苦吟”之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