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当前我国史学界主要从内容比例、研究标准和概念范畴三个层面对“欧洲中心论”对我国世界史研究的影响进行了反思.这些反思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例如没有将通史类著作中欧洲部分所占比重与“欧洲中心论”加以明确区分,也没有将源于西方一些具有真理性的理论成果与狭隘的“欧洲中心论”区别开来.只有克服这些认识误区,我们才有可能超越“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2.
白宇 《考试周刊》2013,(88):90-91
由于汉语在表述与时间相关的内容时,所采用的形式与日语当中的时(テンス)和体(アスぺクト)具有不对称性,导致两国很多的学习者在学习对方的语言时出现误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将汉语的动态助词与日语的时和体之间的关系加以分析.本文以动态助词“在”、“着”、“了”为研究对象,将这三种动态助词的使用与日语的时和体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3.
运用研究产出分布统计、词频统计、内容分析进行文献计量,并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2004~ 2013年我国创业教育研究知识图谱.研究显示,我国创业教育研究在2004~2013年形成了“借鉴国外模式的探索期”、“以就业问题为导向的发展期”和“促进学生能力培养的转型期”等三个时期的演进,呈现“多学科融合性”、“地域分布不平衡性”和“政策导向型”等三大特点.未来的创业教育研究热点领域将集中在“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创业教育与创业环境”和“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等三个领域.  相似文献   

4.
把数量关系的研究转化为图形性质的研究,或者把图形性质的研究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研究,这种解决问题过程中“数”与“形”相互转化的研究策略,就是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让“数”的抽象与“形”的直观结合,使问题的解决既直观又“入微”.当然,更多的时候需要以“形”的生动和直观认识“数”,帮助数量关系的建立,将问题简单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伯恩斯坦和布迪厄的“语言—阶层”模式以语言为抓手打开了教育不公平的微观运作机制,成为“语言与教育公平”议题的主导分析路径。然而,由于他们将社会阶层视为整体性概念,阶层内部的文化多样性被遮蔽。新读写研究开创者S.B.希斯将民族志引入语言学习研究,以民族志为中心建立了教育不公平的“语言—文化”分析模式和行动路径。这一分析模式强调“文化模式”对语言的形塑,超越“语言—阶层”模式的抽象性,展现了教育不公平微观运作机制的文化多样性。以此为基础,她打破研究者对民族志的“专权”,创造性地将民族志作为教师和学生实现语言文化自觉、学校教育走出再生产的行动工具。希斯的“语言—文化”模式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行动路径层面为“语言与教育公平”构建了另一范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三个平面的角度对“V他个X”构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V他个X”与典型双宾语结构的不同.谓词性词语充当远宾语有两点:一是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语为谓词性词语做宾语提供可能;二是“个”将“X”体词化,进而将它带入双宾语结构.“他”是一种语法化现象.整个“V他个X”结构表达一种将来时态,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类比一次函数的学习,将其知识、方法与思想有机结合.既关注函数研究路径的一致性,又关注研究内容的结构性和关联性,通过“结构化”把握,营造学习内容“通过认识树木继而认识群山”的整体感.  相似文献   

8.
“楚辞”在英国的传播已近200年.1840年以后,多部“楚辞”英译本问世.虽然学界对“楚辞”在英国的翻译、传播、研究已经展开了相关研究,但是,其内容依旧不足.“英国楚辞学”这一概念,是随着“海外楚辞学”的提出而诞生的.在“汉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英国楚辞学”将获得更全面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晏阳初作为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思想家,其平民教育之梦与“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不谋而合.平教思想推崇创新意识,关注教育公平,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将“中国梦”与晏阳初的平教思想相结合,有利于教育研究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从而更具时代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0.
潘新和教授经过长期的历史考察和理论研究在其专著《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出了“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理论,颠覆了“应付生活论”的实用主义语文教育范式.这种原创性的理论是一种在具备多学科学养的基础上形成的整合原创力与强大说理力的统一.作为探寻语文科“是什么”的本体性理论研究是首要的,不过也应该将理论转化为“教什么”“怎么教”等实践层面的可操作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学术研究的提升与创新,取决于研究范式的创设与转换.中国要创造以“中国话语”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必须形成自己的学术范式.而学术范式的创设与转换则需要植根于中国实践.通过对村民自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可以发现,村民自治实践将政治学等学科的视野拉回到了中国自身的政治实践中,根据实践创设了“价值-制度”范式,同时也根据实践实现了范式...  相似文献   

12.
混合式教学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有效融合,突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将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未来趋势.作者秉承“做中学,做中教”职教理念,将“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中职会计教学,并进行了初步探究和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3.
哥本哈根学派复合安全理论的修正和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峻 《教学与研究》2005,5(10):89-96
以巴瑞.布赞和奥利.维夫为代表的欧洲安全研究———哥本哈根学派是活跃在国际安全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由于提出了著名的“复合安全理论”而成为近些年欧洲安全研究领域中最为显赫的流派。本文首先将简要介绍“复合安全理论”提出的背景和理论演进过程;其后分析“古典复合安全理论”、“超越古典复合安全理论”以及后来的“地区复合安全理论”的内容和特点,以试图勾勒出其较完整的理论框架;文章的最后部分将对“复合安全理论”进行评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神话是原始先民生活的缩影,它反映原始先民的生活,将他们的想象性、象征性、情感性等原始思维特征杂糅在一起.闻一多希望从神话研究入手,探究“这民族,这文化”的源头,将学术研究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通过神话研究,寻找中华民族“集体的力”.闻一多文化阐释批评下的神话研究,穿透了历史的重重迷雾,洞悉了其中真正的文化意蕴.他还原了神话中的古代历法、古代英雄人物的历史、古代的地质地貌,发掘出伏羲、女娲及“先妣兼神禖”等神话母题,对中国的神话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数学课程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具体目标.其中“数学思考”这个目标对指导数学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同学们在学习电磁现象时 ,由于不注意对比和分析 ,常将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实验图与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图混淆 ;将“直流电动机模型示意图”与“交流发电机模型示意图”混淆 .下面我们将两对图形进行比较、分析 ,以帮助同学们正确区分它们 .一、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装置图顾名思义 ,“通电导体”说明是已通电的导体 ,电路中肯定有电源 ;而电磁感应是产生电流的 ,电路中原没有电源 ,通过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产生了电流 ,这个电流要用电流表检测 .前者电路特征是有电源 ,后者电路特征是无电源但有电流表…  相似文献   

17.
近代,受自然科学范式影响,“教育科学”的出现导致了“教育科学”与传统意义上“教育学”的分野,出现了教育学科内部的纷争及“教育科学”殖民“教育学”的危险.就差异来看,“教育科学”与“教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语言表述方式、研究范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若不加以区分,则可能导致四个方面的不良后果:研究对象差异导致研究边界的模糊与混乱,研究目的差异导致教育学科体系内部“本土概念”间的冲突,语言表述方式差异导致理论表述的混乱,研究范式差异导致研究范式的冲突.故此,文章认为区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升日本大学的教育质量,向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日本文部科学省自2003年起,实施了一系列“GP”教育支援项目,实现了日本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尝试.考察与研究“GP”教育支援项目运作的方式、内容及其成效,将为我国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升教育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当前针对如何解决贫弱群体生活现状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从“结构”和“人文”两个方面出发.具有结构倾向的学者崇尚制度与规划,追求结构的完善,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寄希望于政府、制度改良.在这种方案中贫弱群体被彻底的“妖魔化”.相应地,以人文立场出发的研究,其“病态文化”的定位和“行动无能力”的论调又将贫弱群体“蠢钝化”,从而使得精英博得上位,成为学者眼中代替国家进行改良的主体.反思这些研究人认为,无论哪种视角都忽略了贫弱群体的主体地位与能动性潜力,使贫弱群体成为完全顺从他人的受动者.笔者回答上述问题,针对如何改善贫弱群体生活的问题,我国应当从贫弱群体自身出发,将贫弱群体回归问题的核心主体地位,鼓励自下而上地进行福利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价值中立”原则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原为解决社会学在价值问题上面临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价值中立”原则引介到我国学术界,首先在社会学领域引起广泛讨论.近年来,一些学者将之引入历史研究领域.其实“价值中立”原则减少主观判断、排斥价值渗入的追求不利于史学“求真”目标的实现,也束缚了史学致用功能的彰显.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研究不应忽视人的主观目的和价值观念,没有主观参与和价值渗入,历史真实很难呈现,也无法理解.历史研究是一种思维活动,所以史学著作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历史学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如若一味强调“价值中立”,轻视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甚或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既难以彰显史学致用的功能,也不利于坚持历史研究求真的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历史研究引入具有客观主义趋向的“价值中立”原则将面临多重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