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郭慰慰 《成才之路》2014,(24):29-29
正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预习就让学生提前知道了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上课就没有悬念,学生就没有好奇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并非如此,教学的课前预习很有必要。通过课前学生自己的先预习,能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明白之处,在新授课学习时就可以带着疑惑、带着想法去听讲,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数学学科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前后紧密联系的,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呈递进的,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转化成旧识来解决。可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而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养成其课前预习的习惯,正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初步地理解新课内容,了解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检阅自己哪里懂了、哪里还有疑问,这样带着疑问去听课,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也会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预设课堂.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虽然也会在作业环节布置预习任务,却没有将预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就导致学生们在预习过程中感到茫然,他们往往敷衍了事地读一两遍就算了事,导致课前预习起不到任何效果.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和习惯.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要预习预习,就是让学生对新课预先学一学,试一试,依靠自己动口、动手、动脑,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自求得之的,就自己解决;不能自求得之的,就带着它去学习新课。这样,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有了心理上的准备。这种准备,叫做定向注意。学生把注意力的方向定好,学习的效果就会好一些。所以,预习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学习,学生头痛,不愿意主动预习,依赖教师课堂讲解,这样学习就会被动。如果教会学生解读文言文字词的方法,学生有了阅读的成就感,就会对学习文言文产生兴趣。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依靠自己已有能力和小组集体智慧解决,及时做好课后知识点的整合,时间长了,规律性的东西掌握多了,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5.
陈建芳 《成才之路》2010,(34):59-5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有价值地学习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调查证明,课前预习效果好,课上同学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自然会很强烈。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学习效果往往比不预习的好,而且差异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6.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复习,能使他们带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感受去参与小组讨论。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有效果,课堂教学质量就能提高。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课堂。我校"六要素"课堂的第一要素就强调了:课前自主预习。这是因为它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必备技能,也是学生终身有益的良好习惯。那么,怎样更好地指导预习,预习后的教学应该怎样展开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凡事预则立。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果在到课堂听讲前,先有一个预习的过程,学习效果就会好得多。没有学生在预习时提供的疑难问题,老师只凭老经验备课,上起课来就难免要无的放矢。而学生事先经过预习,对新课的难易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便能带着问题听,思想集中,再把自己预习时领会的与老师讲解的进行对照,从而发现差距,印象特别深刻。对一些难点,听了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理解得深,接受得快,一般都能当堂消化。如果他们一直坚持这样做,就能培养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即自学的能力,这将会使他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也是在新课改下构建"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先决条件。一、转变思想,重视预习1.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2.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一、课前引疑,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被动地带着问题预习的方法,实施让学生预习后主动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走向教师的新方法。阅读贵在让学生自己“尝试”.从阅读中发现问题。而不能由教师主观地用问题缚其手脚。否则就难以发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束缚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可能有许多老师认为小学生预习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13.
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课堂讲解、课后练习当作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对于预习的重要性却视而不见,对学生进行预习的方法指导更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这样就把课堂教学的重任全交给了教师,学生从来不会带着问题进课堂。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慢慢减退,学习效果降低。本文就小学数学预习方法做一简单的论述,希望给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进人数学课堂,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预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怎样看待预习?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预习?  相似文献   

15.
<正>预习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法,通过预习学生不仅对要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还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小学语文的预习中,为了能让学生高效预习,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语文预习的重视,让学生通过预习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一、构建预习体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小学生由于缺少学习经验,对预习并没有确切的认识,导致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之后他们只是简单地读一遍课文,这样并没有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想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进入数学课堂。其实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数学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个体独立的一种探索活动,是一种学习前的心理准备过程,通过预习让学生自己摸索出学习的路径,积累自学的好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让课堂教学焕发耀眼的光彩。  相似文献   

17.
课前预习应是一个连接课堂的很有必要的环节.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如果学生在课前进行了有效的预习,就会带着问题去听课,在课堂上学习的欲望就更强烈.问题产生兴趣,兴趣激起思考,思考引导质疑,质疑进发求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相似文献   

18.
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前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为上课打好思维定向的基础,听课时就会主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样既节省了老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效率。以下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得出的一些有效预习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使40分钟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至关重要。 (一)教师巧设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只要教师在学生预习课文之前,抓住文章趣处,进行巧妙点拨,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预习动机,学生就会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20.
如何真正地发挥预习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学到方法?笔者认为:用问题带动学生预习,让学生围绕问题想,围绕问题说,根据问题操作,是一种好方法。现就第十册数学《约分》的预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约分》属概念和计算相结合的内容,学生对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较难理解,也是教学难点。教科书是用图形表示 ,并把它化简得出 ,再化简后得出 ,这样得出约分的概念。接着再教学例3,把 约分,揭示约分的方法。为了帮助理解知识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让学生预习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 ①什么是最简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