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力加速度是中学物理中一个常用的物理量,教材中只介绍了利用单摆来测量重力加速度一种方法。然而,近年来高考中有关物理实验的考查已不再拘泥于教材,更重视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体现了理科综合考试“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标。那么,我们能否不拘泥于教材而设计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测量重力加速度呢?下面我介绍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重力加速度是中学物理常用的基本物理量,在力学中从初中到高中到处都有重力加速度的影子。如何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值?高中教材只介绍了一种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方法。本实验要求学生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启发之下,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能够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3.
重力加速度是中学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是教材中的探索性实验,我在平时教学中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误差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下面简略介绍几种同学们设计的测定重力加速度数值的物理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政 《中学理科》2005,(6):53-54
根据创新教育的需求,充分挖掘出物理教材中实验的探索性因素,不断拓宽探索性实验设置的新路子,努力将已掌握的知识和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到新的实验情景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笔者在引导学生研究测定重力加速度数值时,首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误差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简略介绍几种由学生设计的测定重力加速度数值的物理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重力加速度是中学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是教材中的探索性实 验,我在平时教学中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误差分 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研 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下面简略介绍几种同学们设计的测定重力加速度数值的物理实验 方法.  相似文献   

6.
滑动摩擦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测定动摩擦因数呢?近年来,以木块和木板为情景,测定它们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考查,不拘泥于教材和大纲,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测定木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测定重力加速度g值的五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加速度g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常数,它和力学中的各部分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测定它的数值方法较多。掌握每种测定方法的原理,进而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教学中常见的方法很多,现介绍五种基本方法仅供大家参考。1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g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当摆角小于5°时,单摆的周期公式为T=2πgl。利用秒表,采用累积法测出n次全振动时间t,则周期T=nt;再利用刻度尺和游标卡尺测出摆长l,即可得g=4π2n2lt2,这是课本上的基…  相似文献   

8.
匡磊 《物理教师》2002,23(9):32-32,35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而突出创新意识的设计性实验更能考查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 .随着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 ,2 0 0 2年理综《考试说明》已对“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这一测试目标加以修改和完善 .因而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和意识 .下文介绍一个能再现物理知识、突出创新意识的力学设计性实验———测定圆柱体与细杆间动摩擦因数 ,供大家参考 .1 实验器材均匀的粗圆柱体 (直径 3 0~ 40mm ,长 3 0~ 5 0mm的小钢柱或钩码 ) ,两根等长的均匀细杆 (直径 2~ 5mm ,长约 1 0 0 0mm的钢丝或木杆 ) ,米尺 ,游标…  相似文献   

9.
钮瑛 《物理教师》2012,(10):69-72
关于滑动摩擦力的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而其中涉及的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测量值,那么如何测定动摩擦因数呢?在近几年的物理高考中对动摩擦因数测量的考查比较多,而且不拘泥于教材和大纲,刻意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本文拟对利用模型法测量动摩擦因数的方法进行分类探究,以期对教学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纵观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考查的题材选自教材中的某个内容,但落点却有所创新而高于教材,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如何顺应高考改革的趋势,培养学生破解综合实验题的能力呢?我认为从教材内容入手,对  相似文献   

11.
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目的是要在众多考生中选拔出“具有学习潜能”的学生。参加高考的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通常要做大量的物理习题,而一份高考试题中只有二十几个题目,如何通过这二十几个题目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呢?主要手段是通过设计一些新情景、新问题来考查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面对新情景、新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既要充分利用复习备考过程中已熟悉的知识、方法与模型,同时又要能结合具体的试题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那么物理高考中需要怎样的创新意识呢?  相似文献   

12.
1问题的引出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是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为了培养和选拔人才,实验考查是目前高考必考的内容.而实验设计灵活多变,可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散迁移能力而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和焦点.  相似文献   

13.
实验特别是设计性实验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考题往往源于课本,适当地迁移,注重与实际情况结合,变验证型实验为测量型实验.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基本实验、基本方法与实验技能技巧的掌握和领会;同时又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原则,侧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利用原则、方法进行创新、灵活应用的能力,力求达到只有经过动手做过的实验才能达到高分的实验命题思想,为今后中学的物理实验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综观近几年高考实验题,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考查的题材都选自教材中的某个内容,但落点却有所创新而高于教材,着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如何顺应高考改革的趋势,培养学生破解综合实验题的能力呢?我认为从教材内容入手,纵深挖掘有关题材,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近年来高考试题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主要表现在要求考生在熟练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考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学会独立地进行思考。那么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呢?  相似文献   

16.
测电阻十法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加大对实验的考查力度.强调实验的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考查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测电阻是初中物理电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是欧姆定律的应用,集中了电学的重要仪器.是考查的重中之重.下面介绍测电阻十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教材"万有引力与航天"一章中我们经常需要利用一些常量,如万有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第一宇宙速度v=7.9km/s,地球的自转周期24小时,地球的公转周期365天,月球的公转周期27.3天等.这些常量中除了月球公转周期之外的其它常量大家都非常熟悉.由于月相变化周期为29.5天,即我们的农历月的时间(农历月29天与30天交替,平均29.5天),为什么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是27.3天呢?二者为什么不等呢?二者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呢?  相似文献   

18.
灵活变化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青  陈燕 《物理教师》2001,(12):21-21
我们认为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 ,就要打破常规 ,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 ,不妨灵活地加以变化 ,以便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智能 .下面举例说明我们的点滴做法 .1 变实验目的用同样的器材和方法可以达到不同的实验目的 .在做“验证玻意耳定律”的实验时 ,问学生利用这个实验能不能来测大气压呢 ?在做“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时 ,问利用这个实验能不能求出物体的落地速度 ?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时 ,问利用这个实验能不能研究在失重时小砂桶对绳…  相似文献   

19.
测定玻璃的折射率是高中物理19个学生实验之一,教材仅介绍了应用插针法进行测定的方法.我们综合分析近年来的高考可发现,有关物理实验的考查已不再拘泥于教材、大纲,而是强调考查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应具有完成实验的能力,能根据要求灵活应用已学过的物理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在此,笔者就关于介质折射率的测量例淡六种实验设计方案.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20.
滑动摩擦力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测定动摩擦因数呢?近年来,对以木块和木板为情景,测定它们间的动摩擦因数的考查,不拘泥于教材和大纲,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下面介绍几种测定木块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的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