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其核心是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教学革新,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解决了当代教育信息化“大投入下没有大产出、高投资没有高效益”的普遍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2000年10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庆油田基础教育培训中心面对改革与未来的挑战,努力建设区域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快了油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推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得到广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主要是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四方面展开。为了研究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笔者于2004年10月至2005年2月对五省二市(以下分别简称为A、B、C,D、E省和F、G市)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4.
为了在信息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很多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来,推出自己针对教育领域的产品或服务,在给教育带来新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这里介绍几个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项目。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2000年环翠区教育局局长董国谦提出,要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确立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行动战略,几年来,环翠人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示范区及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对环翠区教育的发展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加快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步伐,是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进入新世纪,廊坊市实验小学领导高度重视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焕发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校园文化建设及学校管理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教育改革系统工程,涉及资金投入、教育信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培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这既是反思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维度,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框架。笔者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出发,首先描绘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在此基础上,选择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对小学生影响情况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以下简称“跨越式实验”)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项目。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它与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相呼应,是一个主动适应和变革课程的过程,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在教学改革、课程改革领域深度应用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经济条件、教育观念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些策略,以求在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技术为社会生活带来革命性变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将极大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途径,这一观念已经成为市南人的共识。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实验区、中国教育学会课程改革实验区、山东省素质教育示范区,我们从90年代中期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全面推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安装了新的引擎,抢占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12.
刘庆欢 《中国教师》2008,(11):43-44
<正>"基于网络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以下简称"跨越式试验")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教学改革项目,旨在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在先  相似文献   

13.
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并部署了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启动“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从此,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从硬件上看,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发展速度很快,基础设施建设很快。到2003年底,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663万台,建设校园网的学校达到3.5万所,与2000年的统计数据相比,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翻了两番,校园网的增长将近10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育——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模式在世界逐步形成。这一教育模式将对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冲击,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发展的机遇。信息化教育与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信息化教育下形成的“创知教育”模式;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与全国中小学教育情况比较;信息化教育为民族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机遇等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探讨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2000年环翠区教育局局长董国谦提出,要在全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确立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行动战略,几年来,环翠人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示范区及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对环翠区教育的发展给出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0月25日,国家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在该会议上做出决定: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为此,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2006,(8):24-26
作为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几年,牡丹江市政府、市教育局坚持把教育信息化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作为“科教兴市”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以教育信息化拉动本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迅速提升整个区域内的信息化教育水平,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区域教育现代化和信息技术教育实际,牡丹江市政府、市教育局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2004至2005这两年是牡丹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时期,通过建立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建设教育城域网工程,构建数字化教育环境,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为牡丹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全面深化的建设进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中流砥柱,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与发展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教育部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面对新的教育形势,我们吴江市震泽中学确立了“立足校本,抢抓机遇,构建现代高中开放式网络学习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也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教育各个领域的不同层面展开。教育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更好地促进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稳步、健康地发展。2005年8月18日至20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论坛在长春隆重召开。这是教育技术界空前盛会、是一次来自天南海北的教育技术界知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群贤大聚会。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